cmt
@comte97
7Friends 52Fans
Karma90.98
Taiwan
cmt
3 months ago 2
老婆傳給我藍佩嘉老師寫《第二輪班》的導讀。一開始還想說誰寫這麼好,才意識到重點是下面這段話XD

「霍希爾德提出一個極有創意的概念「感謝的經濟學」(economy of gratitude),來描述伴侶之間的權力互動。夫妻間的衝突,往往不源於勞動分工的不均(誰做家事?誰不做家事?),而是文化意義認知上的矛盾(什麼構成對方送我的「禮物」?我們應對什麼心存「感激」?)。當快速變遷的女性,遇上緩慢變化的男性,往往造成夫妻雙方對於「禮物」有不同評價,因而未能互惠「感激」,衍生不滿與衝突。比方說,一位先生認為相對於自己父親或其他同事,他對家務的「幫忙」應該足以讓他得到「新好男人」的美名,但太太認為自己同樣工作了一整天,期待先生更平等的付出。……」第二輪班:那些性別革命尚未完成的事
cmt
3 months ago
發現有社會學家針對死刑釋憲案寫法庭之友意見書

111年度憲民字第904052號 - 憲法法庭網站
cmt
4 months ago 4 @Edit 4 months ago
Fritz Ringer,2013,《韋伯學思路》。群學。
https://images.plurk.com/Q8CmBtJtKXZ6g5vgrVWnz.png

當初會買這本書主要是因為譯者簡惠美。她與康樂之於韋伯,幾乎就像賴明珠之於村上春樹。

作者Fritz Ringer是專注於韋伯的學者,在他「寫過的文字裡」,韋伯「都如影隨形」。他對於韋伯作品的詮釋相對平實,理論對話也是放在書信可考的交遊對象做比較。有時候覺得太忠實了,把韋伯百科全書式的寫作風格也複製過來。書中最有趣的部分,除了膾炙人口的兩篇演講稿(第八章),主要是對中古時期西方城市(如義大利)的分析(第七章)與對美國社會的觀察(第四章)。這兩個地方的共通點是都出現自我管理的志願性團體。

#讀嘛讀嘛
cmt
4 months ago @Edit 4 months ago
「喝酒容易臉紅的人,透過『不喝酒/肝臟易累積毒物』這兩個機制並存、相抵,不會對肝臟造成顯著的罹癌風險。」

https://images.plurk.com/3tLxLotT3wdziNAw8lk7uY.png

喝酒臉紅易罹癌?小時候家裡窮會胖?統計學家黃彥棕來解答
cmt
4 months ago 2 @Edit 4 months ago
《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

「死亡結束的是生命,不是關係。」

#書摘
cmt
4 months ago 15 @Edit 3 weeks ago
鄭力軒,2022,《不待黃昏的貓頭鷹》。

作者發揮「動手動腳找資料」的精神,找出陳紹馨的出版作品/目錄、其他師友弟子對他的回憶以及其他文獻對陳紹馨的討論來寫成這本書。

書成於疫情期間,有些資料來不及蒐集,因此本書確定會有增修二版,早讀早享受(?)。

在這本書讀者除了可以看到陳紹馨的學思歷程(含陳紹馨每篇作品較為詳細的解說),也可以看到他所穿梭的不同知識場域的樣貌,例如1930年代的日本學界、1940年代《民俗台灣》誕生的狀況。

@comte97 - 本來想把影片速度轉快一點,但很快就發現不行。 陳紹馨以台灣研究為職志,雖然歷經政權...
書中呈現的不是受到政權打壓而面臨生涯斷層的故事,而是轉移陣地、建立國際連結,正當發揮學術影響力而壯志未酬的學者形象。

2025年陳紹馨著作即將翻譯出版!【經典聯聯看 EP33】50 種經典說書|《臺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先驅學者畢一生之思想研究,展現對...
cmt
4 months ago 9 @Edit 4 months ago
Peter Berger,2013,《柏格歐吉桑的社會學奇幻旅程》,群學

想讀個不用動腦也不傷神的休閒讀物,果然沒讓我失望。即使之前已經讀過開頭,這次重讀還是覺得很好笑。

結尾是有點感人的,那時的他說還不是墓誌銘的一段話:
「我已記不得以下的事了,那是我父母告訴我的。當時我一定只有四、五歲。那天是我的生日或聖誕夜,我收到很精緻的禮物,是一輛電動玩具小火車,藉著操作各種迷你軌道及隧道,可控制火車的運行。我對於這個玩具神奇的機械配置並不感興趣,甚至沒有打開它的電源開關。我反而躺在地上,與自己想像坐在小火車內的乘客聊天。
你或許可以說,這樣的對話從那時一直持續到現在。我對此從未感到後悔。這段旅程中我得到許多樂趣,時至今日依然如此。」
cmt
4 months ago
#本日廢
走孝敬父母行程,中午出發,走了通宵神社、福堂餅行、台鹽觀光工廠、好望角等行程。看到閩南式建築風格的神社,上方的國民黨黨徽,以及神社內的書法展,不禁讚嘆國民黨轉型正義工作做得真徹底。
cmt
4 months ago
小孩快滿週歲開始感冒了,醫生說小孩不會自己擤鼻涕跟吐痰,通常要兩週才會好@@ 最近的日常是餵藥跟嘔吐~~
cmt
4 months ago @Edit 4 months ago
大學有堂課是讀臺灣社會學家的期刊論文,有一次老師有點受不了的說為何我們這些學生閱讀量這麼貧乏,很多經典的研究沒讀過。

現在回想起來,我覺得這是因為社會學系沒有共同的指定文本。它不像經濟學有簡明且共識度較高的定理推導,也不限於STS、女性主義甚至人類學範圍相對明確。實際上很多人(包括我)都難以輕易說明社會學在學什麼。

借助那堂課的指定閱讀,我們大致瞭解臺灣社會學界主流學者受訓於美國,他們將特定子領域的學問帶回臺灣,但又受限於臺灣學術規模較小,學者彼此之間其實少有對話或者知識繼承。

也受益於社會學的反身性思考,社會學史也是社會學可以討論的主題。我們不只有《給所有人的社會學史講義》那種追溯社會學為何出現以及基本研究問題的著作,我們也有能嚴肅討論臺灣社會學發展的研究(要做這類研究往往要有自此在學界黑掉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