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t
@comte97
7Friends 55Fans
Karma91.31
Taiwan
cmt
3 months ago @Edit 3 months ago
對這集最有共感的是「選擇性育兒」的概念,「媽媽『責任制』,爸爸『打卡制』」很傳神 XD 即使內心知道自己應該再主動一點,但除非配偶有事外出,我做的育兒跟家事範圍還滿固定的,多的是配偶默默cover的事。不管是豬隊友還是神隊友,隊長都是固定的。在聽到這段的時候,感受到自己不夠社會學的焦慮。

老婆覺得「靜默育兒」的概念很有趣,不過這大概也視職場的工作強度而定,我自己沒有感覺到這方面的壓力。另外,主講者認為社會制度讓某些男性無法投入育嬰照顧活動,一個讓我驚訝的觀察是,在北歐國家爸爸們會一起去超市購物、帶小孩出去放電。這點在台灣確實滿難想像的。但即使有這個選擇,我還是覺得上班比照顧小孩輕鬆太多了~

爸爸請育嬰假好難?男子氣概的限制和他們的育兒困境 ft.王舒芸【李佩雯|不只是女性主義 S03EP08】
cmt
4 months ago
無意間翻到何明修老師的這篇文章,現在讀很難不把重點畫歪,例如他在哄女兒入睡時居然還可以一邊複習日文單字,以及想到我們家小孩滿周歲還不太會浮站,現在正在接受早療課程當中……

我老婆的一位朋友是念心理學,他來我們家裡看到育兒用品時,很興奮地說如果他有小孩,一定要來做嬰幼兒發展心理學實驗,驗證大學時期學到的知識。這篇文章也有異曲同工之妙XD

「幼兒似是天生的破壞王,她們對於撕書的興趣遠高於翻書或看書,很多育兒專家也會教導父母要有耐心,試著適應她們。事實上,從施為理論來看,小梅正是在探索自己作為行動者的能力。對她而言,那是新奇而充滿剌激的一件事,從簡單破壞的行為,發現自己的能動性。」
學習成為行動者:一位新手爸爸的觀點 – 巷仔口社會學 Streetcorner Sociology
cmt
4 months ago @Edit 4 months ago
將無禮國書事件放在佛教國家外交關係的脈絡中,好有趣!

甘懷真:從隋煬帝朝的「無禮國書」事件看東亞世界的新局(在世界中的中國第37集)
cmt
4 months ago
一口氣看完《刺客正傳》的第一部,好看耶。

第一次讀的時候還是高三生,那時候好心同學跟我分享他的愛書,除了《刺客正傳》外還讀了《魔法活船》,有沒有影響到考試就另說了XD

這次重新讀不確定有沒有成為比較好的讀者,但應該有比較有耐心一點。讀完第一部感覺故事還沒完,而劇情早已忘光了。我對於小孩子當主角的小說似乎缺乏抵抗力,總是忍不住同情心氾濫XD
cmt
5 months ago 2
老婆傳給我藍佩嘉老師寫《第二輪班》的導讀。一開始還想說誰寫這麼好,才意識到重點是下面這段話XD

「霍希爾德提出一個極有創意的概念「感謝的經濟學」(economy of gratitude),來描述伴侶之間的權力互動。夫妻間的衝突,往往不源於勞動分工的不均(誰做家事?誰不做家事?),而是文化意義認知上的矛盾(什麼構成對方送我的「禮物」?我們應對什麼心存「感激」?)。當快速變遷的女性,遇上緩慢變化的男性,往往造成夫妻雙方對於「禮物」有不同評價,因而未能互惠「感激」,衍生不滿與衝突。比方說,一位先生認為相對於自己父親或其他同事,他對家務的「幫忙」應該足以讓他得到「新好男人」的美名,但太太認為自己同樣工作了一整天,期待先生更平等的付出。……」第二輪班:那些性別革命尚未完成的事
cmt
5 months ago
發現有社會學家針對死刑釋憲案寫法庭之友意見書

111年度憲民字第904052號 - 憲法法庭網站
cmt
5 months ago 4 @Edit 5 months ago
Fritz Ringer,2013,《韋伯學思路》。群學。
https://images.plurk.com/Q8CmBtJtKXZ6g5vgrVWnz.png

當初會買這本書主要是因為譯者簡惠美。她與康樂之於韋伯,幾乎就像賴明珠之於村上春樹。

作者Fritz Ringer是專注於韋伯的學者,在他「寫過的文字裡」,韋伯「都如影隨形」。他對於韋伯作品的詮釋相對平實,理論對話也是放在書信可考的交遊對象做比較。有時候覺得太忠實了,把韋伯百科全書式的寫作風格也複製過來。書中最有趣的部分,除了膾炙人口的兩篇演講稿(第八章),主要是對中古時期西方城市(如義大利)的分析(第七章)與對美國社會的觀察(第四章)。這兩個地方的共通點是都出現自我管理的志願性團體。

#讀嘛讀嘛
cmt
5 months ago @Edit 5 months ago
「喝酒容易臉紅的人,透過『不喝酒/肝臟易累積毒物』這兩個機制並存、相抵,不會對肝臟造成顯著的罹癌風險。」

https://images.plurk.com/3tLxLotT3wdziNAw8lk7uY.png

喝酒臉紅易罹癌?小時候家裡窮會胖?統計學家黃彥棕來解答
cmt
5 months ago 2 @Edit 5 months ago
《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

「死亡結束的是生命,不是關係。」

#書摘
cmt
6 months ago 15 @Edit 2 months ago
鄭力軒,2022,《不待黃昏的貓頭鷹》。

作者發揮「動手動腳找資料」的精神,找出陳紹馨的出版作品/目錄、其他師友弟子對他的回憶以及其他文獻對陳紹馨的討論來寫成這本書。

書成於疫情期間,有些資料來不及蒐集,因此本書確定會有增修二版,早讀早享受(?)。

在這本書讀者除了可以看到陳紹馨的學思歷程(含陳紹馨每篇作品較為詳細的解說),也可以看到他所穿梭的不同知識場域的樣貌,例如1930年代的日本學界、1940年代《民俗台灣》誕生的狀況。

@comte97 - 本來想把影片速度轉快一點,但很快就發現不行。 陳紹馨以台灣研究為職志,雖然歷經政權...
書中呈現的不是受到政權打壓而面臨生涯斷層的故事,而是轉移陣地、建立國際連結,正當發揮學術影響力而壯志未酬的學者形象。

2025年陳紹馨著作即將翻譯出版!【經典聯聯看 EP33】50 種經典說書|《臺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先驅學者畢一生之思想研究,展現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