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話實說]在台香港作家可能的兩難:2019的香港,中國增強這做城市的掌握,隨著反送中運動而來的,是尋找香港文化認同的浪潮。英殖時期粵語歌曲、電影曾有過燦爛的累積,但在文學寫作主流仍採「書面語」,大致上由普通話/華語詞彙和句法形成骨幹,香港讀者則用粵語朗誦。儘管有混用粵語白話程度不一的「三及第文」,在此之前仍未備主流文壇接受。馬家輝的龍頭鳳尾是難得運用大量粵語白話的作品
粵語組織「港語學」在書寫上強調更多的粵語白話,書面語程度減少。除了因為香港本土對普通話出現負面觀感,本土派也想找尋自己的獨特之處。網路上曾經引發語言/認同的討論,林鄭月娥說得一口好粵語,不也是出賣香港的一員?
[實話實說]新鄉土與語言/文化的斷裂:以前很喜歡楊富閔的作品,連帶的去讀陳柏言。兩個人小說中都有一個共通點,那就是「鄉」變成一個模糊、可玩弄的空間。楊富閔的花甲男孩中,除了玩弄語言彈跳性,也不斷在異地(主要是台北)尋找鄉,才剛要找尋卻就停住了,少了更大的背景,只能停在家庭。而陳柏言的小説,則沒有意圖要搞懂「港鎮」,採一種駱以軍的方式拼貼,用華麗的語言來包裝這種迷霧,將台語融入華語,卻抽離了台語語境,望文生義,用華語思維猜想漢字。不曉得為什麼,我總覺得很可惜,還沒搞懂這些鄉,作品就已經越來越遠,富閔後來的作品讀起來少了花甲那種土壤。那是新鄉土,還是與語言文化斷裂,飄浮在空中的土?
經歷整個月忙碌的照會好像轉生異世界的我,覺得散文寫起來還是比小說不順
mindau
2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遇到不主動思考的fellow學弟好痛苦,覺得怎麼教自己仍然不思考真的沒什麼動力⋯
誠濟台語詩人寫了無蓋好...詩都上有感染力矣...
台文館每年度會找人翻譯英文書介
有關台語、台灣文化的翻譯仍然是一場災難
希望我的回信看起來不會太兇⋯
mindau
3 months ago @Edit 3 months ago
有一些很有「醫師範」的中年男主治醫師其實很雷,值班期間提供病人另外的治療選項,可能太幼齒了被家屬斷然拒絕,只能說無緣吧⋯
每次跟双子聊完天,都會更加敬佩他(⁎⁍̴̛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