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

文化遺產跟有形的財產不一樣,並不是立刻可以兌現成金錢的東西,需要很大的心力協調與管理;甚至在台灣社會裡,還未必能有「利潤」。因此,許多作家、畫家與創作者的後代,根本不想(或不會)去傳承這些東西。

如果後代積極傳承前人意志,這個人也等於大幅放棄了自己的主體性,從此以「某某人的後代」走跳。如果後人自有才華與理想,那是多大的犧牲?

所以,每一個文化人的基金會或活躍的後代,都是獻祭了自己的一部分,去延長作品生命的可敬之士。那可不是一般的「職業」,而必然是一種些許無奈的「志業」。

Facebook
那個抹殺主體性真的很有感 尤其是當自己也想創作的時候 很容易就被忽略或不被當獨立個體
紀錄片看過訴苦的畫家二代 大衆只在乎他父親的作品他本人再努力都無法得到公正的注意 而且利潤不像大眾想像的那麼多 根本一堆都是燃燒愛去做 所以看到這個新聞真的蠻傻眼的 台灣已經夠文化沙漠了真的不需要這種言論來摧毀欸
𝑰𝒗𝒚 ☆ 漫遊在人海中
1 weeks ago @Edit 1 weeks ago
gigiared01: 可能以為父親很有名,家裡一定有帝寶或賓士傳承之類的 殊不知文化產業利潤根本沒有想像中多,經營也需要花費非常多心力。

如果不是有心,真的沒有人想要抹煞主體性,當父輩的2.0版本。齊廷洹原本也有自己的專長和職業,是為了延續父親遺志才接手,薪水還沒有他老本行多呢!

看到網路上不時傳的「文組無用論」,再對照這個時事,台灣確實文化沙漠無誤。
立即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