𝑰𝒗𝒚 ☆ 漫遊在人海中
@fish_ivy
6Friends 222Fans
Karma104.56
female Taiwan
(heart_beat) Linktree
愛好影劇、音樂劇、文學的(偽)文藝女子
熱愛冷門題材的old school人士,復古控&羅曼史控一枚
這裡有影劇、閱讀、音樂、歷史的亂聊(偶爾有時事)

影集《柏捷頓家族:名門韻事》瘋狂鐵粉
不定期會po相關資訊
歡迎喜歡柏捷頓的同好一起來聊天
𝑰𝒗𝒚 ☆ 漫遊在人海中
2 years ago 11 @Edit 1 months ago


關於我的一些資訊,詳細下收
(叫我Ivy就可以囉

(heart_beat)追蹤隨意,若剛好有雷同的興趣,歡迎交流喔(若互追、交流已久,也歡迎戳友
𝑰𝒗𝒚 ☆ 漫遊在人海中 分享
2 days ago 6 @Edit 2 days ago


討論一部電影有各種不同方式,傳統上對於電影美學、劇本結構、鏡頭語言的評論仍然存在,而當代則出現更多超越電影好壞的評論,去談電影背後的政治、性別、文化,談電影以外的哲學啟發與人生故事。這些不同的聲音促成了當代電影書寫的交響樂,時而各說各話、時而相互共鳴,但不論形式、載體、呈現如何轉變,熱愛電影而書寫的影評人,都將會持續尋找與觀眾共振的頻率。

從指路明燈到共鳴回聲──網路筆戰下,當代台灣影評的多音變奏 - 報導者 The Reporter
𝑰𝒗𝒚 ☆ 漫遊在人海中
3 days ago 16 @Edit 3 days ago
#影劇隨感

🎬《魔法壞女巫》(Wicked Part One, 2024)

關於音樂劇改編電影,成果慘烈的前科累累,但《魔法壞女巫》的熱烈好評絕對是一劑強心針,無論是否為音樂劇迷,都超級推薦,近期的娛樂鉅作首選。

光是華麗的美術場景及聲光效果,就絕對要衝大銀幕(明年奧斯卡技術獎項不提名說不過去),也可以彌補原本舞台設計無法達到的效果,逼近三小時的片長完全不沉悶。儘管部分歌曲偶有被切斷導致不太順暢的情況,但個人覺得整體算是流暢。


https://images.plurk.com/1YTUFkrKQbmUe1UEyHtWXy.jpg
𝑰𝒗𝒚 ☆ 漫遊在人海中
4 days ago 4 @Edit 4 days ago
《波士頓人》(The Bostonians)好看到瘋掉!目前金馬影展最愛

海景美翻,1870s服裝好看爆,三角糾葛有夠揪心,女同情愫有夠香,Vanessa Redgrave演技超好,然後Christopher Reeve憑著他的帥臉讓我忍住想打他的衝動

結局胃痛但不意外,雖然有點悵然若失,但算是不可逆的結果吧!究竟遵循自己的聲音,邁向婚家體制,對曾經想捍衛女權的女孩而言是不是好的結局,似乎就只能自己想像了…(這時又不免感嘆對女性而言,魚與熊掌常常不能兼得)

長文等梳理完感想後補上,然後好希望Henry James 的小說能有更多中譯本。

https://images.plurk.com/3F2hVtzPmV1xqn2hd6h8YO.jpg
𝑰𝒗𝒚 ☆ 漫遊在人海中
4 days ago 10 @Edit 4 days ago
#影劇隨感

🎬《母親節幽會》(Mothering Sunday,2021)

感謝影友分享,才知道Netflix上架了這部2021年的時代劇,而且卡司豪華。本來沒有抱太大期望,沒想到意外看得很舒服,細膩且行雲流水,很溫潤的女性成長小品。(N家慣有的爛片名就先忽略吧)

本片改編自布克獎獲獎作家Graham Swift的同名小說,片名之所以叫做《母親節幽會》,是由於大部分的劇情都聚焦在1924年的母親節,這天是孤兒兼女僕的女主角Jane,與她的富家公子愛人Paul難得幽會的日子,沒想到卻發生憾事,影響了她後續成為作家的人生。


https://images.plurk.com/306Y0AgmKcOIhG79CA281c.jpg
𝑰𝒗𝒚 ☆ 漫遊在人海中
5 days ago 3 @Edit 5 days ago
#懷舊劇場

金馬影展觀影心得 Part 2

這次分享華語片經典《母親三十歲》,描述反叛母親與兒子之間的親情糾葛。在半世紀前的保守年代,即挑戰「賢妻良母」的刻板印象,揭露女性在家庭職責與自主性的掙扎,更大膽在銀幕中展現母親的情慾面向。宋存壽導演總能將爭議題材拍得不剝削又細膩,去年金馬被很多人視為cult的《窗外》我也是滿喜歡,今年的《母親三十歲》同樣餘韻無窮。

儘管仍有少許較為保守的描繪,但50多年前的作品,這樣已經夠好了。回想現在的台灣影視,關於母親的形象仍是不夠豐富,我反倒很欣賞本片沒有刻意洗白「惡女」,而是以人性的角度切入。

【金馬影展】《母親三十歲》(1973)— 她是母親,也是女人 | 𝑰𝒗𝒚 - 人海邊的離島沙龍
𝑰𝒗𝒚 ☆ 漫遊在人海中
6 days ago 10 @Edit 6 days ago

【羅曼史研究/閱讀途中】

「在 1984-1985 年間,精美出版社似乎有意將類型羅曼史當作雜誌一般經營,並常會在正文的前、後頁點綴性地加入精美小語、精美園地、笑話、血型分析、手相,咖啡貓(Garfield )的漫畫,或教女孩子如何解決便祕、戰勝青春痘的短文等,或在書的背面附上詩詞,並在書扉解釋其含意等……這些附文本的目的似乎只是藉此提高書的附加價值,鞏固讀者群。值得指出的是,最後精美小語和手相還集結成冊出版。」

這是1980年代的外曼,我震驚

不過可以發現,後來的出版業從前輩經驗吸取很多養分,進而挪用,其實是一脈相傳的。
𝑰𝒗𝒚 ☆ 漫遊在人海中 分享
1 weeks ago 7 @Edit 1 weeks ago

雖然今天瘋傳的都是壁虎先生的花式開罵,但目前《餘燼》的評論,我最喜歡的是釀電影這篇。

《餘燼》:他們只是拍了一部電影,沒有把真相交出去 - 釀電影
𝑰𝒗𝒚 ☆ 漫遊在人海中
1 weeks ago 8 @Edit 1 weeks ago

【羅曼史研究/閱讀途中】

在閱讀西洋羅曼史研究的論文,讀到分析芭芭拉卡德蘭(Barbara Cartland)的這段,忍不住拍手叫好

佘斯頓即批評其作品五十年不變,一律是嬌小、溫柔、安靜,有著心型臉的純潔女主角。她們或身陷貧窮、凍餒的處境,或是被壞心的繼母或父親賣給某個老色鬼,最後被世故、成熟,已經厭倦女人的公爵所拯救,兩人結為連理,而且小說裡多半有個性感、美麗的花痴女配角,反襯女主角的純潔。

嗯我只能說這公式歸納真貼切,雖然是縱橫二十世紀的教主,作品也很受歡迎,但風格實在太時空膠囊,我真的不行

卡德蘭的作品常被抨擊公式化且意識型態保守,然而直到1980年代,作品還可以受歡迎到改編成影集,現在想來也是很不可思議。
𝑰𝒗𝒚 ☆ 漫遊在人海中 分享
1 weeks ago @Edit 1 weeks ago
藝術界的性別歧視並非源於個人的審美喜好——當然也不是巴澤利茨宣稱的「女人畫得不好」——而是人們認為男性藝術家創作的作品,更可能具有金錢價值、更有知名度。

當參與者被要求為藝術品賦予金錢價值,或者當他們被告知畫家的名氣程度時,性別歧視才會發生。這表示我們的藝術鑑賞力不是歧視性別,而是歧視與性別緊密關聯的東西:名聲。此外,由於男性藝術家在歷史上有更多機會成為藝術家——從而成名——男性藝術家的作品也被視為具有更高的價值。

為什麼男畫家的畫作比較貴?研究發現背後原因|Savoir
#懷舊劇場

本次金馬影展的焦點導演,是文學改編達人James Ivory。Ivory成立的默詮艾佛利影業(Merchant Ivory Productions),所製作的英美文學電影,相信許多人都如數家珍(《窗外有藍天》、《長日將盡》)。

這次金馬除了選映幾部經典代表作,也選了早年幾部評價出色的作品。選片時,我特地挑了串流不好找的早年佳作。這次先以《熱與塵》打頭陣,是影業的御用編劇、本身也是作家的Ruth Prawer Jhabvala,所撰寫的同名小說改編。

《熱與塵》有引人入勝的異域風情,但沒有淪於異國情調的消費。故事藉由講述跨越種族的禁忌之戀,展現女性的自主追尋。劇情雖不曲折,但我有被打動。

【金馬影展】《熱與塵》(1983)— 在漫漫沙塵追尋生命意義的女性 | 𝑰𝒗𝒚 - 人海邊的離島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