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or
@wu3vupx03
4Friends 11Fans
Karma7.25
female Taipei, Taiwan
Door
8 months ago 1
十六型人格比星座更讓我反感的原因大概是,星座現在至少通常拿來互相調侃,但是十六型人格則是用來自吹自擂(然後合法化自己的缺點)
Door
8 months ago 1
https://images.plurk.com/3Eoc6Pc5rf4v4UICo29y66.png 這年頭學者不比論文開始比臉書貼文了嗎
Door
9 months ago 1
看完北師「蔡明亮的日子」,我真的正式脫粉了,為什麼要浪費力氣畫那麼難看的畫,可以當格里菲斯,卻選擇當社區大學的老人。三樓的《良夜不能留》多棒,寶刀未老,但是不想拍有什麼用
Door
9 months ago 1
近年坎城竟然比奧斯卡還要無聊了
Door
10 months ago 1
為什麼tread 那麼多政治蟑螂文,還我去那要一直殺蟑
Door
10 months ago 1 @Edit 10 months ago
看到有人拿高達來護航某電影使用字卡的使用真的是吐血。高達的字卡根本不是用來交代「資訊」,毋寧說他更在意的是文字本身的圖像與檔案屬性,強調一下,並非是在說他透過文字的造型試圖表意,而是文字的造型與感官性質本身如何成為具有擾動觀者感知作用的媒介,以及,文字本身作為什麼樣承載人們檔案(歸檔)衝動的慾望之物——或是,在我們還沒有試圖去解讀文字前,文字對於我們的感性中佔有什麼樣的地位——而如何地運用我們被建構起來對文字這個存在的感知方式,在影像編排的過程中作為調度觀眾感知運動的一部分。所以,不是用字卡你就會變成高達,就像不是你愛蹺課就可以變成比爾蓋茲,或是你跟一位高手喜歡一樣的作品就代表你品味過人。
Door
10 months ago 6
IG是我最愛的社交平台,因為上面不會有顏擇雅、顏聖紘、艾米胡、鄧九雲、朱宥勳、伊格言、祈立峰
Door
11 months ago 1
吳明益那聲明簡單來說就是我參與抗爭、抗爭的人都是有血有肉,抗爭的人發聲管道很少,好不容易寫出來你竟然說刻板,問題是這幾個都不是「人物形象立體」的必要條件啊?你這樣說豈不意思就是,你站在弱勢,所以批評都好像是在針對那些你的取材對象,幫幫忙,不要賣悲情了,小說如果因著你在現實的苦情,就必然有著他書寫上的正當性,那二十世紀哲學家們那些語言轉向,語言如何導致異化的討論都可以直接自盡了
Door
11 months ago 1
看到網路上迷因在感慨一張好心比不過一張好嘴。不得不說不知為什麼我們總有一種善心>善行的預設?可能是因為怕虛偽?但是我們就不會對一個飛機製造商說「想做飛機的心比做出一個真正能用安全的飛機重要」。事實就是,動機說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達到目的的方法,你好心,那你要有讓人感受到你好心的能力,不然就是顧影自憐而言:「我好好心,怎麽沒人看到⋯(畫圈圈)」很多專業人士都這樣,他們不一定真心愛他們的專業,但是他們可以做得很好,愛能不能支撐一件事的構成?我很懷疑。或是不如說,能夠具有真的有完成目標的方法和執行力,這才配得上稱之為愛吧?說人家出一張嘴,總比你只是是出一顆心好吧?
Door
11 months ago 1
最近認真看著朋友們的Ig上的限時動態,真的覺得這是一個影像過剩的時代,其實不用去電影院都可以在家漫遊各種奇觀,當然你會說場面調度上來說還是電影是強項,但是在影像形式幾乎都被前輩開發光的前提下還是顯得有些笨重,不得不說這讓我覺得紀錄片,特別是論文電影式的紀錄片在這時代還是很具有美學潛力的(說不定這是高達早已預見的事)我的意思是,在紀錄片中,特別是論文電影式的紀錄片,影像內容常常是被給定的,相較於劇情電影你能主導影像內容的編排,紀錄片更像是不同被給定的影像怎麼編排的問題,這或許更接近我們當代影像泛爛的時代,問題已經不是在拍什麼,怎麽拍,而是怎麼組裝不斷侵襲你的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