ꌚꂑ|綠的少女#
@sleepatease
46Friends 199Fans
Karma125.46
大爆炸, Taiwan
關於我:#書

迷。蒐集紙。學會愛表象。
說話時長出傷口,被愛時狠狠地睡。
日復一日地寫「關於我」;
一次性日子過兩遍。喜歡如初與壞掉。
ꌚꂑ|綠的少女#
Yesterday 8 @Edit Yesterday
李周娟、李禎環《我只是想分手而已:親密殺人,被深愛的男人殺死的女人們》;簡郁璇|時報:2023。

她們只是想分手而已,卻都死了。「她們不過是要對方別喝酒,或因為喝醉才被殺害;她們要對方省錢,或因為說對方太揮霍而被打死;還有女性只是表達對其他男性的好感就被毆打致死;也有女性因為先回家,或是甚至毫無理由就被打死。」「最少」十天就會發生一次唯有女性送命才能終結暴力的情況,被命名為「親密殺人」,而非被當作浪漫詞彙在使用而侷限於特定年齡層、被認為只是戀人在打打鬧鬧卻以殺人作結的「約會暴力」。所有判決書描述的被害者處境令人毛骨悚然,加害人的陳述令人髮指。

https://images.plurk.com/4pnosslnmMtNP1kkP8I5gT.jpg https://images.plurk.com/4HbAYJlVCuFh3bubq4bXda.png

#讀嘛讀嘛
ꌚꂑ|綠的少女#
3 days ago 13 @Edit 3 days ago
Stephen Law《深夜裡的哲學家:為什麼好人總會受苦?人生有意義嗎?讓蘇格拉底、笛卡兒、尼采等七十位大思想家回答四五則令人深夜睡不著的大哉問》;李斯毅|麥田:2024。
#哲學思考

「奧地利哲學家路德維希維根斯坦提出一個問題:各種遊戲的共同點是什麼?有些遊戲是競賽,有些不是;有些遊戲與球類有關,有些不是;有些遊戲需要團體參加,有些不是。不是所有的遊戲都有共同的特徵。看看羽毛球、單人紙牌遊戲和西洋棋,我們會發現它們之間沒有一項共同的特徵,但有一系列部分重疊的相似處。然而,儘管沒有所謂的共同點存在,但是遊戲的概念既合理又有用。」
──〈我的人生有意義嗎?〉

https://images.plurk.com/6ZPq02wbr7hqtsqdWHqWLN.png
封面設計|木木 Lin

#讀嘛讀嘛
一月,練習開門,練習介紹,練習準備好與還沒準備好都可以好好說話。門是開了,但話都沒有說到。在書宅裡看書總是會想,要是待會有人進來,我就要與她分享這頁,這段,這句。多好。二月,繼續練習,繼續與不再是正方形的哀居賭氣,繼續期待在書宅裡認識喜歡書的人與喜歡書宅的人。

https://images.plurk.com/34zzZ4BzKz4u882J5yrHtt.png
🟩 現場提供千本讀物、計時選書服務與一期一會的遊戲。
⬛ 入場收費,招待茶水。不限時,無折抵。
🟥 有話想說,有問題要問,歡迎留言與傳送訊息。所有Q&A將在以下更新。

在書宅|彰化縣鹿港鎮溝墘里溝墘巷70-23號。
進入「溝墘巷」➡️看到叉路左轉➡️左排房子「綠緣地」第二間➡️繞到前門。
Magu《1%閱讀術:一日十五分鐘,開始你的知識儲蓄規劃!》;劉姍珊|楓書坊:2024。

要是有人問我有什麼推薦關於「讀書法」的書,我不會特別推薦《1%閱讀術》,但我會一直順帶推薦給每人這本書。著實是本輕鬆愉快、簡單扼要、輕薄簡短的小書,在讀過的十幾本相關閱讀指導的書中,說不上厲害但最勵志(?)的工具書。內容一半不外乎是由閱讀的好處與提升閱讀效率的方法組成,另半則是作者覺得對人生最有幫助的、將學習化為結果的「1%閱讀術」,與其百分之百完整學習一本書,不如每天重複一百次1%的思考與成長。
每天花1%的時間(約十五分鐘),先設定「為什麼要讀這本書」的目的,接著看目錄,略讀感興趣、吸引人的部分──重點在於產生「彩色浴效果」,將讀到的東西用自己的話來說,最後思考明天要如何運用獲得的知識。

#讀嘛讀嘛
ꌚꂑ|綠的少女#
4 weeks ago @Edit 4 weeks ago
哀居改版真的讓我由衷感謝十年如一日的噗浪。
狐米坤《今天開始吃軟飯!完美伴侶的養成指南》;許郁文|墨刻:2024。

我想,狐米坤的「詭辯」多多少少會讓人覺得他在為自己的「不勞而獲」、逃避或自私找藉口,然而,覺得別人是在找藉口,不就是因為無法按照自己的標準接納與理解嗎。(如果「知道」是自己的標準的話還好,討厭的是拿不知道在哪裡的大家的標準當自己的去觀察、評價與判斷別人的生活方式。)只是感覺很輕鬆不行嗎,只是覺得好像很開心又怎麼了嗎。從小就很討厭理所當然的「在同個時間去同個地方」的狐米坤,當然知道自己不適合當上班族,所以透過做家事讓自己過沒有行程的生活;因為跟不同的人住就可以住在不同的地方,就可以在雖然聽過名字但沒有去過的車站下車,對狐米坤來說,就是吃軟飯生活的魅力。(甚至,我覺得這就是澀谷直人說的,「為了不用努力而努力」。)

#讀嘛讀嘛
ꌚꂑ|綠的少女#
1 months ago 6 @Edit Yesterday
Michael Norton《儀式效應:超越原子習慣的日常儀式,讓你的關係、人生與事業脫胎換骨!》;游卉庭|商周:2024。
#習慣心理學

看《儀式效應》只是想知道,當我們談論儀式感時我們在談論什麼;想知道,用儀式談習慣心理學時在談什麼與如何談。整體而言,對我來說還是了無新意的書。作者提及,習慣與儀式的差別在於,習慣是「做什麼」,儀式是「如何做」,如何在特定時間、以特定方式或按特定順序完成古怪與隨機的「習慣動作」比自動自發地完成它重要。
習慣是基本原色,儀式是讓其有全光譜的顏色;前者是在做什麼,後者是認為自己在做什麼──「任何動作都能從其無意識的部分、字面的動作,或者背後支配它的更高層次的渴望或身分認同來辨識。」例如,你會說你在畫十字符號,而非敲四個點。

#讀嘛讀嘛
ꌚꂑ|綠的少女# 打算
1 months ago
聆聽與提問。唯一的述說是書寫。
不對自己也不對任何人說「反話」。
紀錄,瑣碎的與不裝模作樣的。
ꌚꂑ|綠的少女# 喜歡
1 months ago
二五年的第一個開心。
@nace7777 - 綠每年都好棒喔
ꌚꂑ|綠的少女#
1 months ago 1 @Edit 1 months ago
是說,彰化圖書館,終於可以,跨館取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