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Sign Up For Free
English
中文 (繁體)
中文 (香港)
中文 (简体)
日本語
Filipino
Bahasa Indonesia
Bahasa Melayu
Pусский
Português (Brasil)
Magyar
Français
Español
Deutsch
Čeština
العربية
Català
Dansk
Ελληνικά
فارسی
Suomi
Gaeilge
Hindi
עברית
Hrvatski
Italiano
Norsk bokmål
Nederlands
한국어
Polski
Română
Slovenský
Svenska
Türkçe
українська
беларуская
ไทย
Standard view
綾Aya
@shigure3321
15
Friends
35
Fans
Karma
52.72
Taipei, Taiwan
興趣使然的拍照寫字,有一堆分靈體,是隻文化學研究生
文化研究|性別研究|女性主義|日本文學
平時生活在
▸Instagram◂
還有生活在
▸Facebook◂
各式長評文在
▸Medium◂
綾Aya
1 months ago
2
Arcane完食無雷小感,其實是覺得故事寫不清並不是什麼太大的問題。倒不如說,Arcane的編劇群的立場其實也正是這份對「不清楚」的捕捉。
是整個當前世界瀰漫著的龐大的不清澈,才得以構成這樣一部作品(或說文化產品)。造神卻逝神,迷茫又無法放棄想望,知曉混沌的必然又渴望秩序的存在。這個敘事場域裡想像力的困局其實映射出的也是當前人類思想的整體困境。
奧術的結局確實如創作人之一的Alex早在訪談中所說的:「這句最後的台詞反映了他對現實世界的觀察和感受,尤其是在討論當前全球情勢以及那些難以解決的衝突時,這句話在許多層面上都是他個人的觀點,更是他對未來的一種希望。」
綾Aya
8 months ago
4
@Edit 8 months ago
珂拉琪出新歌了,超愛
於是我又重新看了一遍珂拉琪的訪談
【2022金曲獎】珂拉琪,用文化視野創作音樂
接著開始在想一些語言跟民族認同建構的東西,順手就翻了一些台灣這邊論述民族文學建構的相關的東西,分享個!
從林修澈〈民族文學VS國家文學〉討論台灣民族文學與現況|方格子 vocus
然後又想到,這陣子因為課程所以讀了很多日本學者批判、解構「日本」至今的民族意識建構的東西。比如「國民」文學觀是如何被建立的這類的
但其實我這陣子越讀著這些日本學者批判、拆解日本的國家認同的東西的時候,越有一種⋯割裂的感受(?)。畢竟正是因為「日本」這個民族主體已經被建構的太過堅固到深入人民的血液了,所以這些日本國內對自身施加的批判,才能夠如此的不留情面及強勁。
(留言續)
綾Aya
8 months ago
@Edit 8 months ago
ಠ_ಠ - 設定太難過了吧...... 到底要用什麼心情面對這個吊飾啊
在想這個IP能達到如此廣度,一大原因實在是因為文案說故事的力度非常足夠。
這些角色因擁有了「故事」而立體起來,讓我們能直接的將其連想到某個具體之人的真實境況——可能是親人,可能是總有一天的自己——進而真切的感受到了生命的沉重。尤其「可愛」這種「輕鬆感」帶來的反差,又格外的襯托起了這份沉重。這種感受的喚起本身成為一種共情,而正是這種共情促使了一股想要行動的力量。故事引發人們的同理與想像,並促使人們對人的生命及社會的關注,然後走向付諸行動的實踐。
不禁在想,這也是為什麼我始終相信感性的力量的原因,因為生活與情感的藝術真的從不失為一種可能——那是一種召喚共情,而後真正能改變世界的可能啊。
綾Aya
9 months ago
@Edit 9 months ago
「鮮血流盡只為讓世間綻放,落入凡間的音樂天使莫扎特」
是之前寫的文的搬家!覺得德奧劇在台灣還是好冷門呀,它們的好需要有更多人看見
#德扎
#德札
德奧音樂劇《莫扎特!》:世人歌詠他天使般的璀璨天賦,卻忘了他生而為人的苦痛束縛 | Medium
綾Aya
9 months ago
1
最近又重新翻了翻伊格頓的《文學理論導讀》。當中〈政治批評〉又被我重點重看了多次(畢竟是自己重點關注的研究面向啦)
伊格頓本人曾經講過一句極為經典的發言:「一切文學批評都是政治的批評」,而何以理解這句話詳細的指涉,也正如他在這章中直接指出的:文學與社會權力的諸多問題密切相關。一個成功的意識形態往往不是明確的概念或公式化的原理,而是靠著意象、象徵、習慣、神話等等的事物來作運作。而那往往是訴諸於感性與經驗的,與人類心底的無意識有著緊密的連結。
綾Aya
9 months ago
人性的卑劣永遠無法停止
而我作為人,同樣無所遁形
大概正好如安蒂岡妮,她說或許自己並不是一心求死,但如果活著就注定變成那種樣貌,那她不知道人如何有尊嚴的活著
綾Aya
9 months ago
2
@Edit 9 months ago
純到不能再純的路人,對博恩無粉絲濾鏡也無明確厭惡。非常偶然的點進這集聽。先講結論,我同意他的這段論述。
【#博音】EP114 | 30歲以後還是左派沒有腦袋
綾Aya
9 months ago
6
@Edit 9 months ago
自電影公開後已過半年,《
#奧本海默
》 終於在日本上映了。
對電影,流了淚也思考了。這淚正是源於「知」而帶來的思考。當這些年讀了那麼多日本視角對於二戰、原爆的歷史記述及文學反思時,《奧本海默》所帶來的觀影感受無疑是更為觸動的。
在電影後半情節,看到那位處美國的人們沈浸在家國、民族勝利的狂喜之巨大中時,你勢必更加感受到的,是那些甚至都不需實際於電影中在場,便能全然想像到的、那些在廣島與長崎的原爆中被燒灼殆盡的生命之卑微而成的劇痛——
綾Aya
9 months ago
喜歡這集
尤其是那個研究所故事分享
從原本自以為很會闡述觀點的傲慢
到因爲現實課堂上發生的羞恥事件而受挫反省的過程
就是這種誠實的心路歷程分享會讓人對這個人更有好感啊啊啊
標準鳥生活:Apple Podcast内のEP26在碩士課堂講Open Mic
綾Aya
9 months ago
【影評】
#陽光普照
在網飛看完久仰大名的《陽光普照》,只覺確實名不虛行。它不再泛泛之談什麼「父愛」,不再虛偽上演所謂「家庭大和解」,畢竟也就如導演早說的,什麼「父慈子孝」,那就是騙人的玩笑。
陽光是公平的,它普照著眾人。而或許,也唯有將一切攤在刺眼陽光下,才是我們真正的有力氣去談論家庭裡這些複雜的「愛」與「情」的時刻⋯
《陽光普照》:父慈子孝?狗屁 | Medium
delete
reply
edit
cancel
canc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