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以前黑澀會節目的片段拿來打黑人性騷擾風波這件事,有著時序上的問題,相較於今日什麼都講求政治正確,那時候根本屬於民智未開。
時常看到的畫面是黑人可能在清晨(綜藝節目最喜歡的時段)去突襲女孩的房間並開心的像個孩子,那段時間的其他節目不也偶爾會有這樣的橋段,甚至於今日仍能看到?
低俗與世代演進是相對的,但以往就低俗的東西,在現代卻仍然是攤爛泥在那裡,說也奇怪。
【我喜歡忙碌】
我喜歡忙碌
尤其是昏天暗地,呼吸微弱
直到床是墓地
枕頭是碑
我希望在我的夢中
月亮是彎彎的
帶著釘子與槌,而不是圓月
我不希望他是銅鏡、是清潤的小澗
我怕倒映的不是我
是你
近年來,或者說有意識以來,看到台灣選舉前的媒體烽火就覺得有趣,很像場大型研討會。從柯文哲器官移植倫理、林智堅學術倫理到最近性別平等,實在很精彩。
看他們這樣把這些重要的議題正當性當作武器,然後破壞。就像兩個人各拿一條鮮魚互摔。
[五月]
五月
是四月留下的謊言
是六月給與的殘存
憂傷韻味
我或許無法停止思念
曼克斯Manx
1 years ago @Edit 1 years ago
【夜晚】
夜晚
適合思念
牽起有緣人的手
無緣的那個人
在心中敲著門
在娛樂至死這本書中有提到關於世代與科技差異所造成的閱聽習慣改變,突然覺得會使用噗浪的人或許仍然還是習慣以文字作為媒體傳播手段的人居多,吧?
但或許,在回來使用噗浪之後,感覺面對噗浪這個"媒體平台",感覺更令人安心與更理智一些,這難道就是文字的力量嗎?
【妳坐在對面】
妳坐在對面
低下頭
我偷偷注視
我才發現間格我們的是迷宮
時間流進
刻印著我的渴望,我胼手胝足
出口
竟是只筆直的道
伸手抓住了光
卻沒有了妳
存在主義仍然被認為是一種哲學思想的分支,但似乎是被其他理性哲學支派所摒棄,但若維基百科所寫的有關於存在主義的那些條文,例如說齊克果與卡謬書中所描述的,那麼我覺得我接下去讀的有關於個體心理學的書-阿德勒所著《自卑與超越》-是一點也不意外的結果了
若你認定醜,那就是真的醜,這不僅透露出你自我的價值觀,也從你價值觀延伸出你對醜的定義就是如何,那反過來說,有客觀的美學這種事情嗎?或許有,而我也並非懂美學,我更認為作為客觀的美學的確是有某種協調性與客觀能夠感受到"好"的感受的行為或事物。
流行到了這裡,許多的短視頻佔據和各大社交軟體,快速且簡短的內容讓我們像寶寶一樣容易被那些沒什麼營養但會動的東西吸引。
清了一下IG帳號,攝影與插圖帳號推播增加了,感覺為之一新,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