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你認定醜,那就是真的醜,這不僅透露出你自我的價值觀,也從你價值觀延伸出你對醜的定義就是如何,那反過來說,有客觀的美學這種事情嗎?或許有,而我也並非懂美學,我更認為作為客觀的美學的確是有某種協調性與客觀能夠感受到"好"的感受的行為或事物。
latest #6
若拓展美學的概念,我更覺得應該有"主觀"美學,不管這存不存在,但這不是廢話嗎?容我解釋,若把這個概念套用在中華民國美學─這個被台灣人唾棄的美學概念(這能被稱作美學!?),你有發現在這個判例中,你仍然是用你的價值觀、社會的價值觀、主流價值觀在批判這個概念嗎?
若時間回溯到已知用火的階段之後,人們嘗試在牆上用簡易的圖示來記錄生活,這在藝術史上是被認定人類有"藝術"的概念的;在中世紀那些看起來很ㄎ一ㄤ的壁畫,就是那種常常被拿來當作迷音的壁畫,對於當代來說能夠敘述一個故事,用圖樣、顏色與型題來描繪事物,這也是一種藝術:也就是說,藝術是伴隨著文化的。
雜亂的市容被稱作中華民國美學、電線亂竄的天空被稱為中華民國美學、那種有中國元素且還是古代那種儒家的道德故事或地獄百景的花燈被稱作中華民國美學,在當代是遭受到唾棄與謾罵的。為什麼?我覺得只是因為我們的文化已經脫離的那時候的狀態,更現代、精簡、功能性、時效,這些所成的當代文化,影響我們看待每件事情的感受,更遑論藝術的賞析了。
而若在思考到中華民國美學的批判之後,其原因是什麼?我們不會希望這樣的街景被外國人看到、不希望被他人所批判,但這些批判也僅僅只是他們的文化中所帶來的價值觀批判,當然我們也可以接收,也可以排斥,不過思考到這邊,或許也僅僅只是我們不想被認定為落後而破敗的文化罷了?
若中華民國美學真的最無可赦,那我們應該研究的是如何減少所謂城市與鄉鎮的差距、去探討老社區創新的可能、去裝飾、改變我們舊有文化中的場景,而能夠被現代的美學價值觀所認同。或者,我們也可以學著思考這些"中華民國美學"背後所傳達的質樸的文化底蘊與所涵蓋的人民,讓這件事情能夠被諒解。
事實上中華民國美學並非這麼恐怖,若在instagram上有看到台灣的攝影師的街景拍攝照片中我們仍能發現其中微光,那是可愛且謙遜的,沒有必要這麼劍拔弩張說著美學應該是怎樣、而我們應該得改變學習著新的美學概念。或許對我來說,所謂的美學就是在這平衡之中找尋著和諧、衝突的融洽與博愛,這也是我們對待目前復古風潮的穿搭流行所有的事情,我們也可以嘗試把它應用在其他事物之上。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