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島在的那一天
2 years ago @Edit 2 years ago
我很喜歡讀那些要生不死的文學作品,喜歡他們什麼都抱怨。抱怨天、抱怨地,抱怨公車晚到,抱怨錢包又又又癟了,抱怨「好餓啊——」但其實還能湊活,抱怨沒人愛他,緊接著又怪自己愛不了人。他們什麼都煩,煩春天的優柔寡斷細雨綿綿,煩夏天的燥熱難耐汗水淋漓,煩秋天的滄桑和孤寂,煩冬天的濕冷滲進骨子裡。他們先把生活視為苦難,所以能不留情面地在責難生活。核桃的殼太硬了、新買的毛衣脫線了、炒菜錯把鹽放成糖、寫了大半年的稿被退件、出門時鄰居忘了和他道早安、年齡增長了皺紋多了……諸如此類。有時我覺得他們很認真在過日子,才能把生活裡每個瑣碎的、不值一提的細節都一一碾碎,磨平攤在我們眼前。
這些不知所云的碎念很有意思。
我已經不知道多久沒有讀那些比較正經八百的書了。正經八百,也就是所謂的政治、民族文化、大愛大義、社會寫實。一些「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一些憂國、一些哀民。我覺得這樣的書隱隱約約是被某種無形的枷鎖套牢著的。那種枷鎖可能和我之前提過的「文化大框架」的概念有點像。「道義」是他們背在肩上的如同荊棘一樣刺痛的存在。他們時時刻刻想促進社會進步,響往人類將來的成功。這樣的人,反而看不見當下。我是這樣想的。心中只剩下太陽的人,往往最終是被太陽活活燒死。那些人眼中的那種名為「理想」的光輝,太過刺眼,反倒遮蔽了一些很有意思的東西,那是他們命定中的不詳。那種人,實在背負太多沉重的責任,於是讀他們書時,我總感覺那股沉重也躍出紙面附著到了我的身上,那種令人說不出話的感覺很難以忍受。
比起偉人,大概無賴還是更平易近人。他們對未來不留念想,一直膠著於當下。他們寫下的每句放棄,字裡行間都是掙扎。什麼都,心裡什麼都愛。說著「好想死」,卻始終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