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Sign Up For Free
English
中文 (繁體)
中文 (香港)
中文 (简体)
日本語
Filipino
Bahasa Indonesia
Bahasa Melayu
Pусский
Português (Brasil)
Magyar
Français
Español
Deutsch
Čeština
العربية
Català
Dansk
Ελληνικά
فارسی
Suomi
Gaeilge
Hindi
עברית
Hrvatski
Italiano
Norsk bokmål
Nederlands
한국어
Polski
Română
Slovenský
Svenska
Türkçe
українська
беларуская
ไทย
Standard view
Forgoing
說
3 years ago
因為感冒,在休息的時候沒辦法讀英文。
所以就開始讀起了華語語系的文章。
除了感到王德威真的很厲害之外,
華語語系篇章之間的鬥爭非常明顯。
感覺其實讓人有點厭惡,
不同論述之間的交鋒是建立誤讀之上,
好像都沒有要對話的感覺。
例如,史書美講理論跟歷史之間的差異,明明是指理論跟現實之間的落差,
卻被詮釋成理論跟歷史是分裂的。
突然想起了很多學界的對話其實都是這樣,彼此都沒有要聽懂別人的話。
而我還以為這是碩士生的基本能力。
RAIGON
3 years ago
「如果我表現出知道你要說什麼」那的答覆成本(自身理論建構程度)就會向上提升許多,所以很多時候就會看到大家不是不懂而是裝不懂,不然發表賺點數就更累人了(這是比較善意的解讀(?)
Forgoing
3 years ago
Raigongaki
: 我有點疑惑,為什麼表現出自己理解對方的意思會讓答覆成本上升?是因為這樣就要跟著對方的邏輯走,而不能闡述自己想講的東西嗎?
但是,我也同意很多人其實都是刻意裝不懂。
研究者們有時會以自己的話來詮釋他人的概念,他們真正的目的是想要完成自己的論述,而不是真的在討論對方或是前行研究的正確與否。(想想Badiou跟St. Paul之間的關係好像就是這樣。)
RAIGON
3 years ago
成本上升在於,有時自己的理論與對方的理論可能只是「方向」相近,或是要碰觸的問題核心一致,但很遺憾在對方的框架下自己無法(短期內)提出新的可能性(或是基於對方的框架駁斥對方的判斷),所以裝傻選擇性忽略對方的判斷角度,轉而以自己的相近理論來回覆對方可能不太算是問題的問題,藉此建立在方向相近的理論裡,我依然有發言權的空間。
立即下載
RAIGON
3 years ago
如果表現出理解對方就只能建立對方的理論2.0啦(或是厚臉皮裝死到底),可是大家都想要屬於自己的理論。
Forgoing
3 years ago
Raigongaki
: 謝謝你的解釋,好有道理欸。其實論述都長得都很相近,很多時候都只多出那一點點。所以如果不想被說跟XXX一樣,就只好隨便抓個點打人。(我這樣理解是不是有點惡意?)
我自己在寫論文的時候也都想要當一個誠實的人,努力聽懂、讀懂前行研究的意義。但是其實也很常感受到,很多研究者不知道是不是為了讓自己的概念有更多詮釋空間,所以會寫得模糊不清,讀起來很讓人頭痛。(雖然不排除有些學科訓練出來的人就很喜歡把論文當散文在寫,我自己還是比較傾向科學類的書寫方式。)
delete
reply
edit
cancel
canc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