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哈迷,因為小說我只看到第四集,電影一部也沒看(不過小說第一集我倒是看了五次,因為當時我爸就是不買續集給我,他還說同樣一本書每次看的領悟都不同,要我多看幾次

不過我要大喊:
20 週年的台版封面,我覺得封面和書背很美呀。

在我看來唯一比較擔心的是,書背和書封的顏色不同,若是印刷廠趕工不慎,真的會出現封面有一條藍藍的情形。

然後大家反應比較大的原因,其中一個可能時後續的書封沒有釋出吧,沒有系列感大家就很難想像做出來會是什麼樣子。

最後說說書封,我一看那場景,就讓我想到了德國的新天鵝堡,很美很美很美的一個地方。若果要說書背沒有歐美味,我想那是行不通的,因為按照大部分人的標準,德國場景算是歐美場景吧?就不討論很多人的歐美只有「美」這件事情了
latest #12
還有人說原版沒有平原什麼的,但峭壁之下的地形,很有可能就是平原呀••••••

那為什麼不說瑞典版也有平原地形。
這就是為什麼我討厭文字作品視覺化的原因,自己在腦內想像多自由呀,視覺化後,每個人對人物和場景的想像都被限制住了。

現在講冰與火的丹妮莉絲,誰會有不同的想像呀?不過在我的版本裡,她比影集版美多了。
Cleantia M.
4 years ago @Edit 4 years ago
我個人是認為繪師本身風格就偏ACG日系了,就算描繪的內容是國外場景使用的顏色等等也很容易讓長期接觸ACG相關的噗友們聯想到日本(主要應該是顏色,換個上色方式大概就會寫實上很多,不過也可能變成歐美ACG感就是)……雖然繪師在考究面可能不符合其他粉絲的預期,可出版社本身也有不少問題,像是不少人提到的書脊設計很多時候都是由其他人負責的,而不是繪師本身,有些罵得一面倒不太懂是在罵什麼……XD
立即下載
Cleantia M.
4 years ago
(&我好認同文字作品視覺化的部分!覺得很多人的印象都不知不覺被電影給綁住了,雖然可能沒有意識到,不過還是稍微留了一些視覺印象什麼的)
我也覺得台版的設計是美的,也認為沒有繼續釋出其他集書封是大家覺得失望的其中一點,會被固定在目前的視覺印象,覺得缺少什麼,不夠力這樣。

倒是不排除文字作品視覺化,可以看看其他人的呈現也不錯,尤其台灣的作品若是影視化,就覺得好像可以吸引更多人去閱讀原著呢
cherry87tw: 書脊的畫風跟封面不一樣是有點可惜,不過可能我不是粉絲吧,覺得書背可以連成一張畫很棒呀XDDD

風格的話,我也不覺得日式ACG就不能掌握西式的故事,充滿宮崎駿風格的霍爾的移動城堡,觀眾可以很清楚了解到那是一個類西方背景的魔法世界。還是說宮崎駿風格跟日式ACG又不一樣了
感覺說到底,那些強烈譴責的書迷,就是覺得沒有做出電影的那個樣子吧
aonami: 支持《天橋上的魔術師》改編影集我這雙標仔

視覺化就是有利有弊啦,能夠推廣作品無論如何都是好的,但最怕的就是像某些激進粉一樣,認為怎麼樣才是正統的、正確的。作者都說這個版本ok了......

像我覺得《天橋上的魔術師》的圖像小說,魔術師有兩個版本的處理很棒,如此那位魔術師好像比較不會因為單一的形象而被定型。當然阮光民老師版本的我覺得太帥了一點

可惜影集電影就大概不可能有這樣的操作。
Cleantia M.
4 years ago
啊,抱歉,不小心少寫了「主流」兩個字XDD這邊指的是遊戲CG那樣的xdd(結果漏字造成誤會了)

我也認同日式ACG也能掌握西式故事,霍爾真的拿捏得很好 ~ 但宮崎駿的話個人會比較傾向和主流的ACG市場分開來看,因為比起噗浪大部分使用者習慣的視覺風格,它更偏向純插畫一些,個人語言會更強烈。可比起宮崎駿的場景,繪師本身的上色方式更偏向主流ACG(比較明顯的是會打多些光來營造出什麼什麼的特別 / 奇幻感之類,像是繪師在輪廓邊邊的橘黃色,宮崎駿更多的是帶給人「這個奇幻(或者普通)的場景是真實存在的」這樣的感覺),我想這個視覺表現可能也影響到了粉絲們對於繪師插畫的印象,所以才會認為沒有歐美味 (只是一般不會想到這麼細,大部分還是看整體,也就一昧抨擊繪師了)
天橋上的魔術師用兩種版本來表現真的很棒,覺得增加了豐富度和延展性。
cherry87tw: 原來如此!感覺是一回事,真的要針對感覺說出一番道理來,真的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

在我對插畫的世界一竅不通的情況下,蕾說出來後就清楚多了,不然原本只會困惑為什麼畫風很多人不喜歡的理由是沒有哈味、所謂的哈味又是什麼?是跟電影場景相像的意思嗎?但如果讀小說時想像的場景跟電影不一樣,又會怎麼樣呢......等等疑惑
aonami: 我喜歡納米說的延展性這個詞!這或許是每個作品的每個改編版本要做到的重要目標。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