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yuui
8 years ago
青年就是力量,無知的青年當然也能展現無知的力量
latest #25
到底誰的意見該被維護?也許得先問是否存在公平的競逐規則。因此,下文區分出「討論資格」和「建設性意見」。
但在這之前,讓我們回顧一下,公共討論到底討論甚麼?
*問題怎麼定義和解決?
*責任和功勞怎麼分配?
*損害、利益怎麼分配?
我們都知道討論的目的是「區分出建設性意見」,匯整並做成決策,以期解決問題。由於這個目的,我們會認同「提不出建設性意見的人滾」,甚至將這類人「潛規則化\明文化」設計成門檻,降低成本,並避免其品質低落而干擾決策(*舉例:前者如「小孩子別插嘴,大人的事情你不懂」,後者如「未滿20歲無投票權」)。換言之,得勢者制訂「有助於區分建設性意見」的規則,以期更能解決問題,但他們為達此目的所設計的門檻,還包括「對我有利的立場」。
於是,被排斥在討論權之外的「小孩子」,他們可能會思考到「大人與我利益衝突,而非我講的都是錯的」,所以才排斥我於「討論資格」之外。
災難於是就產生了。好的意見應該能解決問題,而且能帶來利益,討論權應該給予有能力提出這樣意見的人。但是,根據「利益不同」,對「好的意見」認定便有分歧,最糟狀況是這種意見被當作好意見:「雖然不能解決問題(甚至反效果),但由於對我(群)有利,所以這是好意見」。
立即下載
那麼,年輕世代和年長世代的衝突點可能在此了。他們既認為彼此都沒能「解決問題,但都為彼此利益服務,而妖魔化對方」。那麼,在公共討論上,他們便會盡可能排除彼此的「討論資格」。
*-*-*
目前大多公共討論不會專注在第一項,認為是既定事實。譬如核四,到底台灣目前會不會因為核四不運作而缺電?正反兩方都根據證據,作出不同判斷,從而仍處於爭議階段。但或許更該問的事情是:要這麼多電幹嘛?
這裡涉及到「討論資格競逐」的問題。問題的定義會決定攻防方向,也分配了議論過程中舉證和說服的責任,以及結果上的損益。因此,正反兩方要盡可能的將討論導向對自己有利的方向。那麼,誰有「討論資格」,便決定了誰能自己的主張進得了討論場合,並反映在正式公共政策的討論記錄上。進不了的人,當然盡可能搞奧步,其中一個方法,就是分割世代,讓某個階層喪失這種討論權。老年人要讓年輕人喪失討論權,年輕人對老年人也是。
大多數的年輕人自認是沒有討論資格的,他們的影響力不及於在社會上打滾以久,有諸多財力和人脈的等社會資本的老人。於是,他們會不擇手段,包括出奧步取得「討論資格」。
所以,透過「討論資格」和「何謂建設性意見」的區分,我們可以發現:民主是一種容許抹黑和說屁話的競賽規則,更容許在這過程中鑽民主的漏洞,並制訂成「有利於我的民主版本」,但這中間產生的討論,是否真能解決問題?已經不為所問。
最後,民主會是一個無解的結
大家都覺得自己有資格發表言論,無論是自己真有真知灼見,或是只是為了分餅
當我們認為精英政治,有知識和肯負責的人才能有好意見,所以這群人才適合發言的時候,一群人跳出來,用很譁眾取寵和煽情的語言說「不民主,歧視弱勢,忽視少數的權益」。
這時候能否堅守原則?「意見沒有建設性、不願承擔錯誤,就閉嘴。別指揮司機,但司機開不正確,還認為自己沒錯,都是司機的錯
該死的不是無知,而是無法生產正確意見,又要求別人照著自己意見走,自己又不願意負責。
這就是民主體制下人民的共業,民主體制很容易生產出這類人。
END
MITUUSA: 所以我一直都支持菁英政治,而不是現在大家爭捧的民主。
huantc3033: 但人很可怕,自認弱勢就會覺得出奧步,並認為逼不得已。我認為民主體制就是弱勢者奧步累積的結果,但精英對此該如何解決?這是很該觀察的點,因為這個民主時代和體制,嚴格意義的精英反而是弱勢
huantc3033: 精英永遠是精英,他們保持冷靜和尊嚴還有行動力,榮譽感。但在民主體制之下,原先的弱勢者在出奧步更可以減低成本,譬如社運,以及法治精神可令其行動規模不斷擴大的無知豁免權
看了多少王朝的興衰,有時候就是毀在無知與民眾之手。我完全不覺得民主是一種進步,只是說明「奧步會更多」。
MITUUSA: 說到王朝興衰,以往儒家的觀點認為「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提醒君王要時刻善待臣民。然而在民主年代,我反而認為這句話應當做不同的詮釋:「載舟翻覆,禍起水中」
huantc3033: 然,畢竟儒家沒面對過這種社會形態和思想,鯨君的詮釋我覺得很有趣。
MITUUSA: 叫我小火就可以了w現在是期末考完的狀態所以原本暱稱被蓋住了不只是儒家,先秦各家的學問應該也沒有直接面對過民主政治與法治社會。縱使民主原本應該要是共和的。
我看蕭公的中國政治思想史時,就有提到:中國的政治思想自先秦以來就沒再跳出來過。以前無論是封建還是專制,大抵還是菁英主政的思想,所以儒家思想裡就需要有能約束菁英的準繩。然而民主時代,菁英的政權被譁眾取寵之徒所奪,故儒家的思想應要做出因應此時代的修正,才能讓菁英的命脈能永續不絕。
joecok
8 years ago
無知使人腐敗,絕對的無知絕對的腐敗
不良牛
8 years ago
joecok: 你不能質疑神,會上火刑架啊
huantc3033: 原來是小火哥,本名燎原火,化名趙雲。不過儒家傳統的民本觀念倒是很適合當作任何制度的核心價值,包含民主。不管是多數人治理或少數人或單人治理,都該靠攏這個原則。
至於共和,我採取馬基維利對共和的認知,就是「混和政體」。在這政體裡,決策機構的配置是依據其所處於的適當狀況,安排「君王\首長(一人決策)」、「貴族\委員(少數人決策)」以及「平民\公民(多數人決策)」。
這暗示了該決策的重點是「效率\客觀性\正當性」的問題,多數人決策(※民主主義)有多數支持的正當性,當一個決策之預期結果,已經不是「技術性」而是「意願」問題,這適合民主。但不代表,「意願」可以凌駕「技術」,台灣多數決制之所以會走向民粹,是因為「多數人的意願」可以霸凌「技術」,進而取代其原本的地位。
第二點確實是先秦諸子思想的侷限,與現今社會完全不同的秩序觀。回到先秦的背景,各個思想家都在提供一種關於秩序類型的分類學和運作方法,但他們還是相信有一種「可追求的秩序共識」,無論是光譜上極端的墨家\私家(兼愛\不拔一毛以利天下)、儒家\道家(集體秩序\小國寡民)。但現代民主社會伴隨著一種「後現代思潮\相對主義」的虛無主義,認為不存在判準事物的客觀標準,於是不追求共識,反而追求差異性。
於是,先不論先秦思想是否能解決當今的社會問題。在其背景上,它們頂多面對教條主義(※傳統至上),卻沒有面對過民主(※合法的多數決),以及「合法的共識『不共識』(※虛無主義)」。這是先秦思想可以想而知的不足。更不用說宋明理學家在其之上的補充,更多是面對佛學侵略的形上學論述。
第三點,蕭公權那本確實是好書,但希望有新的中國政治思想史著作出來,畢竟蕭公權時代的問題,跟現今已不一樣。在寫史上的問題意識和切入點,勢必會有所不同。(※歷史畢竟是無窮事實的集合,光是揀選哪些著作和史家,將其放在哪些脈絡陳述,就可觀察該編史、評史的價值)。
最後,願考試圓滿=]
MITUUSA: 謝謝祝福0wQ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