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Sign Up For Free
English
中文 (繁體)
中文 (香港)
中文 (简体)
日本語
Filipino
Bahasa Indonesia
Bahasa Melayu
Pусский
Português (Brasil)
Magyar
Français
Español
Deutsch
Čeština
العربية
Català
Dansk
Ελληνικά
فارسی
Suomi
Gaeilge
Hindi
עברית
Hrvatski
Italiano
Norsk bokmål
Nederlands
한국어
Polski
Română
Slovenský
Svenska
Türkçe
українська
беларуская
ไทย
Standard view
Dian・小黛
3 weeks ago
@Edit 3 weeks ago
#歷史是什麼
#歷史學習
#現場教學
歷史學科基本的結構為:
時序、變遷、因果、證據、詮釋與共情
⋯⋯
歷史科的研究與思維方法,相信事物是
有其複雜性質的
,建立在歷史思維上的考量不會只去尋求並獨立化單一的原因,也不會認為有一個絕對的因果關係,現實絕對是一個複雜綿密的聯結網。⋯⋯
【投書】學生不識岳飛?現場歷史教師:「這不是新課綱的真正問題」|翻轉教育
https://ocw.nthu.edu.tw/...
latest #20
Dian・小黛
3 weeks ago
是目前這份工作最有挑戰性的部分
真的是到面臨要教人的處境,才會深刻去解構「要怎麼學」、「那我是怎麼學起來的」。
現在拿到的課本,跟自己那時候的朝代/時代時間軸也差很多呢⋯⋯
Dian・小黛
3 weeks ago
傳統編年史有人物有事件,知識量相較厚實,撐起了一個時代的面貌,但也難以避免單一角度論述的風險。
新課綱下的長時段動態分域,強調多面向呈現,但易流於在瑣碎片面的認識下學習,對於時代認識有著太過表層的理解,容易產生以今非古的偏頗。
新課網的歷史學習內容編排為何會引起軒然大波,我相信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目前的大人們幾乎都是被過去的歷史教育所餵養長大的。我們熟悉中國各朝各代的帝王將相,相關的故事人物皆可信手捻來。如今要我們跳脫傳統的課本敘事方式,對於許多歷史教師而言,如何重新將學習內容知識轉化為有脈絡的教學系統是個挑戰,新課綱下的歷史教學讓現場教師必須具備更多的課堂提問及引導技巧,才能盡可能地接近新課綱的理想目標。
Dian・小黛
3 weeks ago
@Edit 3 weeks ago
⋯⋯我拿到的甚至不是長時段動態分域
很酷,很主題式,但很像全球文化剪貼素材庫,我還在努力讀懂到底為什麼要這樣編啊???
立即下載
Dian・小黛
3 weeks ago
應該說,我看了課本,然後感受到:
「嗯,對,這
以主題來說
真的有趣很多。但如果綜合來看學習成效的話,直接按課本逐頁上,學生回想起來應該不會有內在架構,可以讓他們分門別類把東西塞好。」
Dian・小黛
3 weeks ago
但我有記得,前噗在討論學習動機的時候,土豪分享的「至少要先學到/學會東西,後續才會願意學更多」。
國文科的話,就是乖乖紮實從「怎麼培養基礎識字、文意理解能力」開始,改良教學方式⋯⋯
歷史的部分
⋯⋯
宇宙真是丟了個終極的「你到底喜歡歷史喜歡在哪裡?」大哉問給我。
Dian・小黛
3 weeks ago
看這個課綱的概念修正,其實蠻明確的
大概也是不知道哪位我們的老師改的吧
⋯⋯
他們終於不想再每年都聽學生千篇一律的說,他們讀《萬曆十五年》了
從歷史事件、年表,轉向「歷史學」概念與原則的培養⋯⋯
我理解他們在幹嘛,在煩什麼(。
他們就是煩送來給他們的學生,基礎概念不夠之外,看事情、讀文章又很單面,他們覺得大學部程度不該這樣,他們得從基礎的基礎開始教啊⋯⋯
Dian・小黛
3 weeks ago
@Edit 3 weeks ago
(努力露出柯克蘭式Keep calm and chill out式,無奈而不失禮節的微笑
Dian・小黛
3 weeks ago
但我覺得問題是⋯⋯
「義務教育歷史教育」補的素材,跟「歷史學教育」要求的閱讀時序理解、變遷之抽象思考、因果推導、證據鑑別能力、詮釋兼具合理與創意,共情還要感性、文筆優美動人⋯⋯
這些東西宛如
use your eyes to catch the wind, then write a poem with it
,老師們都不見得會了
Dian・小黛
3 weeks ago
沒事。我還沒有要放棄,還可以搶救一下。
我只是需要借這噗梳理一下,拆解各個應該要涉及的元素、再轉換成不同年齡層,語言與理解能力ok,而且我的學生不會
就睡著的活動設計而已⋯⋯
Dian・小黛
3 weeks ago
說真的,這個很重要⋯⋯
我還記得我大學部時,學校也在推翻轉教育,每堂課都呈現一個「課程
文本
判讀
你看到什麼
討論
報告
下課
回宿舍寫報告」的循環
我超困惑,我到底為什麼一直在做這件事
,只是隨著課程不同,換主題/換時代-地區而已@@
當年教授還很認真的警告我們說,真正要讀精、讀深進去,就是這麼枯燥無聊,但枯燥無聊的事情必須要有人整理,要有人做。
當然,這是因為我讀的歷史系,剛好大宗以培養歷史學者為目的,我對老師們的嚴謹還是非常尊敬的
Dian・小黛
3 weeks ago
@Edit 3 weeks ago
欸抖,可是⋯⋯
到底為什麼全國要跟著這樣讀勒
又不是全國都要當歷史學家
這大概也是其中一個我偏掉,最後沒有直接走學術的原因⋯⋯直到畢業,我還沒看到實務上,我為什麼繼續需要這種訓練方式經年,它到底能服務我的生命什麼。
Dian・小黛
3 weeks ago
然後現在,宇宙
:
來吧,
不要逃避面對你的問題
。
當時沒尋找到的意義,如果我還是不去找、不去理清,我的學生就會在台下繼續睡。
因為一個沒搞懂她在教什麼的老師,喉輪發出來的聲音也沒有說服力。
就這麼簡單。
Dian・小黛
3 weeks ago
我不一定需要認可我受到過的教學方式。
但如果我要不認可,那我要使用的教學工具,就必須自己開發出來,而且還是能夠完成「培養歷史思維」的能力。
我還是必須去想,我為什麼喜歡歷史,它帶給我什麼,我是怎麼學起來的,這種學可以拆解為哪些步驟。
Dian・小黛
3 weeks ago
社會科、自然科,它們對我來說都是「最多面向/層次」的綜合性學科,因為他們離實際生活,離物質世界最近。
而實際生活、物質世界的構成,向來是複雜而錯綜的🌏
我在這樣的學習與探究中,完善內在模型,抓出暗流與數百數千年來未曾變動太多的邏輯,這些進展、獲致的理解使我感到趣味。
因為有些事物,時間也好,空間也罷,不拉遠了看,你就是缺少了那個「能夠看見它所要表達」的視點。
Dian・小黛
3 weeks ago
拔曾經跟我說,我就是我,我憑靠自己過去諸世累積、整理的經驗與選定原則,做我自己就好。說我該說的就好。
我的直覺,就是我的內在模型一旦偵測到周遭特定需要警告⚠️的軌跡,就會把紅旗按上。🚩
所以觀察世界,理解它運作的方式,已經成了我無論到哪的一種習慣,雖然我並不總是會按著當地的方式去玩。
Dian・小黛
3 weeks ago
歷史科還有一個可怕的地方,就是,當一個社會裡的大部分人,都是資訊的消費者時,它即掌握了「詮釋」的權力。
這也是為什麼,一個課綱改革,會扯到意識形態的陣營而多般拉扯。
我還記得,我曾經在國中時,最多愁善感的日子,為了第一次讀近代中國史的百年屈辱哭過。
直到大學,這種「屈辱式敘事」才被我親愛的老師們協助除魅。
怎麼除?
透過帶我們讀《中國通史》的序,理解那也是時代之下,作者的身分背景,使他寫出的歷史詮釋,具備了強烈「讀者能團結奮發」的期望;
透過質問「盤古開天,是否真的是最古老的中國創世神話」、「中國一詞,真的「五千年來」用法都存在、且一致嗎?」,
檢視證據、時序,辨認詮釋的角度,才粉碎了我的舊認知。從此,你不會在我這裡再聽到「中華上下五千年」。
這就是關於過去的探討,歷史與「詮釋」的可怕力量。
Dian・小黛
3 weeks ago
而,身為歷史系,當然也會去挖義務教育的歷史啊
看看到底是哪個天才,制度化了讓我們受了這麼多年委屈的東西
所以,下賊上之情一下吧。當然也很清楚,義務教育的普及、制度化,始終都跟「國家需要怎麼樣的人才」有關係。
如果說理工是服膺於國家科技、工業的發展,那義務教育下的歷史科,就跟「國家希望它的孩子如何定位自己的過去,如何立足並看待現在」有關。
Dian・小黛
3 weeks ago
而臺灣的義務教育、歷史教育,
以往就是個混雜了
歐美人文科學時期史觀/方法論
東亞傳統民間故事認同
近幾十年盡力發展的本土「地方學」
三方搶地盤的大雜燴。
但這種混雜性,的確是我們島上複雜人群的組成。可能也是因為這樣吧,新課綱才會希望從根本上,讓孩子擁有一定自我判讀、自我溯源的情懷與能力。
Dian・小黛
3 weeks ago
我它X該怎麼跟學生解釋這一團亂線,還要讓他們對更大的世界點亮興趣?
Nevermind.
首先,先找到他們「現在認知在哪裡」。
再來,慢慢研究,總會一步一步找到辦法的。不行就去問柯克蘭,我們又不是唯一一個在處理多族群(合作、交流、融合與衝突)歷史的島。
Keep Calm and Chill Out
Dian・小黛
3 weeks ago
back to top
delete
reply
edit
cancel
canc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