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
2024-12-14T12:07:39.000Z 2024-12-14T12:08:59.000Z
📌救援與域外保育
1️⃣引言:當一個物種的野外族群面臨極大生存壓力(例如工程干擾、極端氣候等),致使數量持續急遽減少,甚至面臨滅絕危機,那我們勢必得透過各式保育手段,像是救援、移置、安置圈養等助其存續。
當物種棲息環境與人居位點高度重疊、外在壓力不斷,導致域內保育(棲地維護)無法成功讓族群量復原時,域外保育(專業機構人為圈養)的重要性會越來越強,希望藉此爭取更多時間讓原棲地恢復,或是找尋其他新棲地,以保護該物種的遺傳多樣性。
系統
2024-12-14T12:07:53.000Z 2024-12-14T12:17:08.000Z
系統
2024-12-14T12:08:46.000Z 2024-12-14T12:17:26.000Z
另外講者也提到,臺灣萍蓬草生長的環境與赤腹游蛇棲地只是部分重疊,不代表有臺灣萍蓬草的地方一定適合赤腹游蛇生存。
面臨較大開發壓力的族群,目前移置至台北市立動物園照護,由園方嘗試域外繁殖,不過在移地野放上會是個挑戰,因為赤腹游蛇有返家行為(homing),為了提升野放成功率,未來會先以韋氏水蛇(Hypsiscopus wettsteini)作為試驗物種修正問題。
系統
2024-12-14T12:08:48.000Z 2024-12-14T12:17:48.000Z
3️⃣動物園的角色:臺北赤蛙的域外保育
臺北赤蛙(Hylarana taipehensis)不只分布於台灣,但IUCN紅皮書上列為無危等級的臺北赤蛙,在台灣卻是第二級珍稀保育類動物,生多所今年評估認為已達國家瀕危(NEN)等級。
原本西部廣泛分布,到現在只剩四個主要的族群(雙北/桃園/台南/屏東),基於系譜分析發現有分群,所以現階段仍採分區管理。
⚠️臺北赤蛙目前最大的生存困境是棲地消失,民眾如有認為合適的潛力棲地,可聯繫林保署或動物園告知。
系統
2024-12-14T12:10:08.000Z 2024-12-14T12:18:06.000Z
系統
2024-12-14T12:10:22.000Z
適宜臺北赤蛙生存的水域環境,觀察到水深需達60-80公分、水面植物遮蓋度要夠高,不是隨便一塊水田就能當牠們的棲地;此外,臺北赤蛙更偏好草生地,可滿足在飲食上的需求,林地對牠們來說不是太適宜持續生存的環境。
臺北赤蛙保育其實起步得滿早,1998年即開始域內保育,2001年推行友善農法,但族群量還是起不來,因而在2014年啟動域外保育,2017年台北市立動物園開始嘗試園區內試野放,建立了保險族群。
系統
2024-12-14T12:10:27.000Z 2024-12-14T12:18:38.000Z
系統
2024-12-14T12:11:21.000Z 2024-12-14T12:21:34.000Z
3️⃣豎琴蛙蝌蚪救援與重返自然
豎琴蛙(Nidirana okinavana)在台生存的困境之一是分布非常有限,僅在南投縣魚池鄉,且蓮華池量水堰那邊的族群很多都已消失,目前在台灣屬極危等級,野生種群滅絕機率非常高。
這種蛙的一大特色習性是築泥窩,所以棲地要有足夠鬆軟且質地可供築窩的土壤,而這也是導致豎琴蛙活動範圍受限的因素。每年4-9月繁殖季,雄蛙會回到窩中修整、在泥窩內鳴叫吸引雌蛙交配。
系統
2024-12-14T12:11:45.000Z 2024-12-14T12:22:06.000Z
目前生多所強化當地族群的保育方式包括:採集蛙卵或蝌蚪域外培養再野放、棲地架設圍網避免踩踏破壞、引水至離水位較遠的窩巢、勸導農民不要用除草劑等。
因為觀察到繁殖季末期的蝌蚪容易乾死,所以從棲地向外拓展,挖深製造蓄水池、放置土包堵水,以利乾季時保留一定程度的水源,製造更多適合豎琴蛙生存的環境。
而在移地野放上,為了減少野放後的返家行為造成個體死傷,會選擇較為封閉的棲地環境,並透過播放蛙鳴的方式,希望達成聚集豎琴蛙的效用。
系統
2024-12-14T12:11:47.000Z 2024-12-14T12:22:14.000Z
系統
2024-12-14T12:12:31.000Z 2024-12-14T12:22:56.000Z
4️⃣巴氏銀鮈的保育實踐
巴氏銀鮈(Squalidus banarescui)原生地為烏溪-貓羅溪部分流域,熱點流段僅約5公里左右,是一級瀕臨絕種保育類動物。
巴氏銀鮈偏好棲息在湧泉溪,也就是高山滲流水/地下伏流湧出地表而成的水體,水質乾淨、底質為沙且兩旁富含濱溪植物;在埤塘水圳中雖有發現蹤跡的可能性,但這類環境並非永久棲地。隨著乾旱變得更加頻繁,以及水利設施興建,讓巴氏銀鮈的生存遭遇了更大困境。
系統
2024-12-14T12:13:07.000Z 2024-12-14T12:24:16.000Z
目前的保育以空拍監測地表水路,輔以水下攝影確認魚況,若察覺乾涸斷流,則行域外庇護(近年有拓增庇護池點),待豐水期再回放。
但不是把巴氏銀鮈丟到庇護池就沒事了,後續的養護包括移除民眾亂丟的外來種,像是各種吳郭魚(e.g. Coptodon zillii, Oreochromis mossambicus)和泰國鱧(Channa striata)等。
鑒於烏溪-貓羅溪棲地受到取水工程的極大影響,新棲地的營造勢在必行,目前考慮眉溪-南港溪匯流處,希望能順利打造巴氏銀鮈的新家。
⚠️普通人能做到的像是節約用水、不去分布熱點漁獵,都能幫到巴氏銀鮈。
如果要看更多巴氏銀鮈的資訊,可參考《巴氏銀鮈的小河歲月》:
下載專區 - 電子圖書 - 其他 - 巴氏銀鮈的小河歲月
系統
2024-12-14T12:13:08.000Z 2024-12-14T12:24:31.000Z
系統
2024-12-14T12:14:01.000Z 2024-12-14T12:25:55.000Z
5️⃣石虎移地野放的現況與挑戰
野放除了異域(移地)、原域的差別外,又可分為硬式與軟式。硬式野放是當天將個體帶到選定位點,短暫安置後即野放,軟式則是先在野外圍網圈養,待一段時間適應環境後再野放個體。
不過目前生多所得到的結論是,石虎使用軟性野放並沒有太明顯的優勢存在。
選定野放位點時,會先以自動相機監測,確認該區有其他共域的原生食肉目動物出沒。有人會問,為何不選個沒貓狗威脅的地方野放石虎?講者:「很抱歉喔因為目前找不到沒有貓狗的地方。」
系統
2024-12-14T12:14:36.000Z 2024-12-14T12:25:59.000Z
系統
2024-12-14T12:14:49.000Z
野放統計上,死亡個體多為犬殺與雞舍獸鋏(危害衝突)致使,犬殺危害之大甚至讓石虎得接受「犬趨避」訓練。強烈建議各位看研討會呈現的影片,才會知道石虎為了躲避外來種撕咬得付出多少努力。
⚠️所以生多所也不斷呼籲:不要放養寵物貓狗、不要餵食遊蕩犬貓,不要再增添野生動物生存的不利因子了。
石虎的軟性野放會用電圍網圈起特定區域,可看到即便選定貓狗較少的地區,還是有不少犬貓在外徘徊,甚至嘗試攀越圍網。
適應約一個月後,便會架設天橋,供石虎到圍網外探索,並以無線電監測行蹤,觀察牠們與外界互動的狀況,待其建立野外生存能力後,便會令其全然獨立。
自動相機也拍攝到母石虎帶兩隻小孩移動,研究發現大概一個月左右牠們就會換巢位,推估是食源不足的緣故;講者也提到,石虎會出沒農田,所以曾有個體是被焚燒稻草的火給燒死的。
系統
2024-12-14T12:14:58.000Z 2024-12-14T12:26:50.000Z
系統
2024-12-14T12:16:22.000Z 2024-12-14T12:27:50.000Z
6️⃣現場Q&A集錦
這邊只摘錄其中幾個,完整Q&A環節請見直播記錄檔~
把遊蕩犬餵飽,不就能避免牠去捕殺石虎?👉講者處理的20隻犬殺石虎屍體,沒有一隻有被吃,被餵到身強體壯的遊蕩犬是在娛樂性獵捕石虎,不是為了果腹。
⚠️餵食就是讓貓狗的環境承載量居高不下、數量得以無限上綱增長的原因,石虎不只會被狗侵擾,貓也會去攻擊石虎。
如何追蹤野放後的臺北赤蛙👉臺北赤蛙因體型太小,不適合打晶片,會使用後腿螢光染劑追蹤,但這個方式適合成蛙,現在野放個體以幼蛙為主,所以就沒有上標,而是以人力密集監測回報為主。
系統
2024-12-14T12:27:54.000Z
除了烏溪,是否有其他淡水水域適合作為巴氏銀鮈的棲地👉前述提及,新找尋的野放地「眉溪-南港溪」也屬於烏溪水系,若要在烏溪流域以外的地點野放,其實不是好事。
⚠️因為台灣淡水魚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被到處亂丟到其他非原生地,比方說,巴氏銀鮈數量最多的地方其實是在宜蘭河,就是因為被人丟到那邊而產生的不正常現象。
系統
2024-12-14T12:28:25.000Z
📌族群監測與野放追蹤1️⃣金門水獺族群監測進行式
全世界現存13種「水獺」(Lutrinae),歐亞水獺(Lutra lutra)是分佈區域最廣的種類,金門島有穩定族群,但僅剩150-200隻。
來看水獺怎麼叫:
2024水獺小旅行【獺足金門】因為水獺會用糞便做領域標示,所以糞便採樣DNA鑑識是其中一種監測方法,得出結果可視為相對豐度指標,更可藉此窺見特定個體的活動範圍,結果發現2020-2023期間的成體數量沒有太大波動,但幼體在2022年有一波高峰。
系統
2024-12-14T12:28:30.000Z 2024-12-14T12:30:04.000Z
系統
2024-12-14T12:29:20.000Z 2024-12-14T12:30:29.000Z
系統
2024-12-14T12:30:35.000Z
⚠️一般民眾可利用「獺足金門」網站上傳相關紀錄,像是腳印、排遺、水獺個體目擊等,讓自己參與其中,作為公民科學的實踐,FB也有同名社團可加入:
獺足金門
系統
2024-12-14T12:30:59.000Z
2️⃣從食性研究連結穿山甲保育
中華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IUCN紅皮書等級是CR,台灣紅皮書則劃為NVU,屬二級珍稀保育類。雖然狀態看來不容樂觀,但必須說相較世界,台灣的穿山甲數量算是較多,且族群量相對穩定,這個優勢也有助於後續的食性研究與保育。
穿山甲的排遺在野外不易被發現,因為牠們會掩埋糞便,跟前面提到用屎高調標示領域的水獺很不一樣,所以通常都是從留置的無線電追蹤個體上採集;由於穿山甲排遺含泥砂量高,需以篩洗方式確認組成。
從沖洗出的大顎與頭部殘骸可知曉穿山甲攝食的物種、階級組成與生物量、營養成分,從中窺得食性變化與繁殖行為間的關聯,推估白蟻可能是影響穿山甲分布的限制因子。
系統
2024-12-14T12:31:29.000Z
而在域外保育的部分,數據顯示同齡個體中,圈養的體重會是野外的兩倍,且圈養個體不太會有季節性繁殖的現象。這時便能依據野外食性研究調整餌料配方,避免圈養個體變得太肥,並促其展現季節性行為。
透過食性研究也能確認野放後的穿山甲有好好在攝食,且吃的是正常的食物,或是進一步對穿山甲扮演的生態角色有更深的認知,比方說取食挖洞的行為之於土壤的影響。
系統
2024-12-14T12:32:07.000Z
系統
2024-12-14T12:33:42.000Z
系統
2024-12-14T12:33:44.000Z
由於草鴞嗜食鼠類,為了減少老鼠藥危害,保育團隊架設了猛禽棲架,希望增加各種猛禽停駐的時間,幫助農夫滅鼠的同時,也能減少毒藥使用,避免草鴞攝食後被毒殺。
此外,棲架上的自動相機+黃底黑字腳環繫放標示,兩者加乘下提升了追蹤監測效果,得到屏東的草鴞數量約為60隻。
目前觀察到既有棲地偏飽和且持續有開發壓力,為了增加草鴞數量,透過種植白茅、推動生態給付、老鼠藥管制等手段,希望能打造更多適宜棲息的環境(ESG不是只有造林,草原也很重要)
系統
2024-12-14T12:36:02.000Z
系統
2024-12-14T12:36:46.000Z
4️⃣飯島氏銀鮈原生與跨流域族群之研究
台灣的一級保育類淡水魚有四種,飯島氏銀鮈(Squalidus iijimae)、前面提過的巴氏銀鮈、耳熟能詳的櫻花鉤吻鮭,以及去年增列的溪流細鯽(Aphyocypris amnis)等。
飯島氏銀鮈以水生昆蟲、有機碎屑為食,偏好沙質底、流速緩的水域,對水質的要求不像巴氏銀鮈那麼嚴格,輕微優養化的水體尚在容忍範圍內,主要分佈在苗栗後龍溪。
系統
2024-12-14T12:36:48.000Z
有趣的是,其模式標本來自新竹頭前溪,但目前在該流域找不到飯島氏銀鮈,反而在台中新社的食水嵙溪(雙翠水壩)觀測到跨域入侵的情況,該地推估約有5500-16000隻飯島氏銀鮈。
食水嵙溪其實是另一種保育類臺灣副細鯽(Pararasbora moltrechti,俗稱台灣白魚)的棲地,但這些封溪護魚的區域還是看得到許多人在釣魚,甚至放流外來入侵種,例如花身副麗魚(Parachromis managuensis,俗稱珍珠石斑)、大口黑鱸(Micropterus salmoides)等。
系統
2024-12-14T12:38:26.000Z
系統
2024-12-14T12:38:52.000Z
研究團隊在頭前溪/中港溪/後龍溪等地展開調查(明年會加入大安溪),除了選定飯島氏銀鮈族群較穩定豐富的點位設置核心樣站,也以釣竿、籠具和潛水計數等方法記錄數量、體型等資訊。
目前團隊發現體型最大的飯島氏銀鮈長約8公分左右,因應其體型選用了螢光染色法,至於這種標記會不會讓魚變得更容易被掠食者發現?還沒有進一步的答案。
系統
2024-12-14T12:38:53.000Z
除了前面提及的頭前溪,也未能在中港溪發現飯島氏銀鮈,這些溪流反而充滿了各式本土入侵種,包括何氏棘䰾(Spinibarbus hollandi)、唇䱻(Hemibarbus labeo,俗稱竹篙頭)等。
⚠️提醒:就算是原生種,也不能將其亂放生到非原生域,否則會造成本土入侵種的問題,這種情況在淡水魚尤其嚴重,例如粗首馬口鱲(Opsariichthys pachycephalus)就是其中一個著名案例。
系統
2024-12-14T12:39:35.000Z
系統
2024-12-14T12:39:39.000Z
未來飯島氏銀鮈保育的努力方向,像是希望能讓一年多次產卵型的牠們成功域外繁殖、與工程單位溝通保留辮狀支流/高灘地/濱岸等地的小水漥與植被、找出哪些物種會捕食飯島氏銀鮈等。
最後講者提及今年9月逝世的生態工作者胡冠中,這邊也推薦大家閱讀〈華麗的睡眠〉一文:
@HU_GUAN_ZHONG | Linktree
系統
2024-12-14T12:39:57.000Z
5️⃣現場Q&A集錦
這邊只摘錄其中幾個,完整Q&A環節請見直播記錄檔~
水獺幼體在2022年有一波高峰,但成體卻沒展現相應增長,是否可代表幼體存活率不高👉不太能確定是幼體消逝還是成體死亡,相較於台灣,金門水獺更可能游至中國東南沿海,至於游過去後能否存活、和福-廣族群交流狀況為何,中國目前沒什麼資料可供參考,還有待未來研究人力的投入。
系統
2024-12-14T12:39:59.000Z
穿山甲是否會被流浪動物傳染疾病👉台灣已有感染犬小病毒的致死病例 (Wang et al., 2020) 出現,加上台灣遊蕩犬氾濫,後續值得關注;不過犬隻對穿山甲最有威脅的還是啃咬攻擊,斷尾會讓母體無法育幼,也有幼獸直接被咬死的狀況。
如何避免浪犬侵擾草鴞👉目前多半是在發現流浪狗蹤跡後,用鐵絲網把巢點與附近棲地圍起來,不過這種方式僅限危急情況,不可能常常使用,因為這對草地環境和草鴞本身都是很大的干擾。
系統
2024-12-14T12:40:10.000Z
📌遺傳、棲地調查與營造
1️⃣引言:遺傳工具在保育上較重要的三個應用(1)找到隱藏類群(2)探索遺傳多樣性與物種健康程度的關聯性(3)再引入評估。
分析物種的遺傳結構、量化族群的遺傳變異,有助於更客觀地去評斷特定事件的發生,是否與某物種的增減相關,這些資訊對於制訂個別化且有效的保育策略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系統
2024-12-14T12:45:24.000Z
2️⃣新竹白蘭部落大紫蛺蝶調查與保育
台灣的大紫蛺蝶(Sasakia charonda formosana)早年因商業捕捉(標本買賣)致使數量銳減,目前屬一級瀕臨絕種保育類,雄蝶前翅具金屬藍紫色斑塊,雌蝶則無,雌雄二型性顯著。
大紫蛺蝶的唯一寄主植物為朴樹(Celtis sinensis),且偏好具一定胸徑的大樹,幼蟲會躲在樹下落葉堆中過冬,也會棲息在樹幹上的苔蘚裡。但隨著中低海拔朴樹變少且分布疏散,一定程度影響了大紫蛺蝶的生存,北橫熱點也觀察到蝴蝶數量下滑的狀況。
系統
2024-12-14T12:45:30.000Z 2024-12-14T12:45:59.000Z
為了讓大紫蛺蝶的物種資訊變得更加豐實,包括幼蟲利用的葉片狀況、葉上幼蟲的停棲位點、落葉堆厚度等資料,都需要時間積累,畢竟過往留下的研究真的太少了。加上朴樹樹型高大,要如何研究上層枝葉的利用情形,也是個難題。
而在棲地維護上,除了保留朴樹、避免落葉堆被沖刷,因為觀察到大紫蛺蝶會吸食殼斗科植物的樹液,所以也會特別注重這類樹種。
系統
2024-12-14T12:46:10.000Z
3️⃣寬尾鳳蝶的保育行動
臺灣寬尾鳳蝶(Papilio maraho)早年數量就已非常稀少,別名夢幻之蝶,屬一級瀕臨絕種保育類。因為數量實在太少了,直到1966年才有較完整的生活史觀察記錄,進一步了解其與唯一寄主植物台灣檫樹(Sassafras randaiense)之間的關係。
台灣檫樹需要充足光照才能長得好,但隨著植群演替、林相漸趨鬱閉,檫樹生長狀況會變差,也就是說,適當的伐木疏林,這類干擾反倒有助檫樹生長。
⚠️團隊也在尋求有意願進行臺灣檫樹造林的單位及場地,目前觀察到寬尾鳳蝶現蹤的區域,多半有新生檫樹,如何穩定提供檫樹資源供其利用,會是個問題。
系統
2024-12-14T12:47:39.000Z
系統
2024-12-14T12:48:05.000Z
4️⃣臺灣五種山椒魚研究現況
地貌變化(例如造山運動)、氣候動盪(冰期/間冰期的交替)與時空變遷會形塑物種的遺傳結構,若能對存續歷史悠久的物種進行更深的親緣地理研究,有助更加了解過往的環境變化、探索物種適應的奧秘、作為生物指標進行監測等。
台灣的五種山椒魚都為小鯢屬(Hynobius),也是目前小鯢屬所知的分布最南界。有研究以mtDNA分析小鯢屬的親緣演化,發現此屬應起源於日本,且台灣的山椒魚是最早從中分歧出來的類群(約始新世中期),後由日本西南部擴至台灣島。
系統
2024-12-14T12:48:48.000Z
系統
2024-12-14T12:48:52.000Z
每種山椒魚內部可再分為數個系群,從系群分布可反映出該地地貌,目前也在五種山椒魚的分布區設立了觀測樣區。
在大砲意外離世後,由朱有田教授(講者)接下了這一棒,演講最後教授表示希望能有更多人參與研究,讓他找到接班人。這邊也推薦大家觀看紀錄片《山椒魚來了》,一窺野外調查的苦與甘:
山椒魚來了 - 線上看 - 電影 - 紀錄片 | HamiVideo
系統
2024-12-14T12:49:46.000Z
系統
2024-12-14T12:50:35.000Z
5️⃣臺灣狐蝠族群遺傳與生態監測
臺灣狐蝠(Pteropus dasymallus formosus)為琉球狐蝠的亞種之一,是台灣體型最大的蝙蝠,在森林中會幫助授粉與種子散播,本來在綠島數量頗豐,然因棲地破壞與過度捕捉,目前屬一級瀕臨絕種保育類。
之前野灣有放狐蝠寶寶嚼檳榔❌茄苳⭕的影片,吸完果汁後再把殘渣吐出,超萌:
WildOne野灣野生動物保育協會 (@wildonerescue) on Threads藉由食渣、排遺或是較為侵入式(例如翼膜或血液)的採集,去進行後續的遺傳分析工作。
族群結構分析顯示,臺灣狐蝠與鄰近的八重山亞種親緣關係較為接近;另外針對臺灣狐蝠的三個穩定居留族群(龜山島、花蓮市及綠島)進行個體和性別鑑定,去估算族群數與性別比,得到目前狐蝠的數量約為424隻左右。
系統
2024-12-14T12:50:58.000Z 2024-12-14T12:53:13.000Z
系統
2024-12-14T12:51:10.000Z 2024-12-14T12:54:02.000Z
系統
2024-12-14T12:52:12.000Z
6️⃣臺灣地區環頸雉遺傳分布與保育單元的確立
臺灣環頸雉(Phasianus colchicus formosanus)屬二級珍稀保育類,除了棲地破壞,也有外來亞種溢出後與原生種雜交,致使基因污染的問題。
臺灣環頸雉採用的是全基因組重定序,分析樣本來源年代橫跨2000-2024年,得出臺灣環頸雉分為中、南、東部等三群,三者間缺乏基因流動,保有在地族群特性;另外也發現少數來自東部與南部的個體,其粒線體受到外來亞種的基因漸滲。
未來只要防止新的外來亞種個體逸出,待既有的雜交個體與本土族群不斷回交,便能淡化外來基因的影響。
系統
2024-12-14T12:54:39.000Z
系統
2024-12-14T12:54:50.000Z
7️⃣現場Q&A集錦
這邊只摘錄其中幾個,完整Q&A環節請見直播記錄檔~
氣候變遷對大紫蛺蝶的影響👉像是打亂幼蟲的休眠期,或讓朴樹的萌芽時間發生改變,不利於幼蟲的資源使用,這些都會對大紫蛺蝶的存續產生影響。
平地能種植台灣檫樹,讓臺灣寬尾鳳蝶食用嗎👉研究團隊其實有試種過,但沒能讓檫樹長久存活,檫樹要在霧林帶才會長得好。
臺灣狐蝠交配完後,公母狐蝠怎麼分配育幼工作👉育幼工作由母狐蝠獨立完成,公狐蝠不會參與。
系統
2024-12-14T12:55:14.000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