ㄉㄇ☁️
1 months ago
最近hrv一直掉 不知道怎麼辦
latest #30
ㄉㄇ☁️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我當然也可以說這是手錶的問題然後忽視這件事
但最近是真的覺得身體變比較虛弱沒精神、容易想睡覺,跑課表也是覺得很累但要喘又喘不太起來(???)
ㄉㄇ☁️
1 months ago
可是我最近也沒有睡得比之前少 跟之前差不多少
ㄉㄇ☁️
1 months ago
突然想到 一個學弟都晚上10點睡早上5點半起來跑課表 超猛
他還說冬天太陽比較晚出來所以他可以睡到6點
到底怎麼維持這個作息ㄉ
立即下載
ㄉㄇ☁️
1 months ago
希望他明年可以全大運可以得名 男子組就算是乙組還是好競爭QQ
ㄉㄇ☁️
1 months ago
ㄟ我有時候覺得那些把人分類的標籤,問題不只可以從「人到底能不能被分成xx種」、「xx種人到底能不能概括所有人」來看
當有人指出某種分類的侷限的時候,就有人會回應建議他去讀某種分類的相關理論,說「會更了解這些分類的不同面向」;但我覺得他並沒有跳脫從分類方法的視角看人的框架
ㄉㄇ☁️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他們好像仍舊把分類出來的東西當成某種實在(目前想不到其他更精確的詞,希望跟我想說的是接近的),他們仍然沒有意識到這些分界都是人劃定的
他們會說「你不懂這個分類的意思」,好像這個分類實際上真的是某種「什麼」一樣、某種可以被觀察、被探索的存在
ㄉㄇ☁️
1 months ago
我覺得一個對人分類方法提供的是一種可以如何看待我們自身、看待他人、甚至看待生命的提議,而不應該是提供一堆標籤,讓人透過貼標籤來把標籤下面那個真實的人的樣子給扁平化
很有意思 喜歡這種想法
ㄉㄇ☁️
1 months ago
heyehd: 謝謝 其實我覺得我好像一直反覆試著闡述這種想法,但每次好像都還有進步空間XD
昏星離離
1 months ago
社會心理學家表示:亂把人分類真的很大問題,我對MBTI目前的普及度心情蠻複雜的
ㄉㄇ☁️
1 months ago
cecidicia: 我剛剛就是看到MBTI才突然講這些東西
好奇離離作為一個相關領域的研究者,對MBTI有什麼看法(?
我自己目前有聽說過的只有這個測驗最早的產生沒有實徵研究、某公司後來好像有提出研究來證明它的信效度、但外界好像也對研究有提出質疑 之類的
歐培拉
1 months ago
奧古斯丁會說這是人類理性的結果,人類有了理性就會開始分類彼此、黨同伐異,所以分類完全是出於自利的行為。但有時候我們分類不見得是為了黨同伐異,而是因為人類的理性有限,所以透過分類來簡化複雜程度,讓人可以快速理解。以學術而言,這些分類當然對研究有巨大貢獻,那些人會說多看理論大概也是想證明他有一定程度的信度與效度。但無論這些分類方法有多少信效度,他終究是將人給簡化了,無法完整反映一個人真正的本質。拿來做學術當然可以,甚至可說是必要,但放到日常拿來認識別人的話,問題就大了。直接代入對某個標籤的刻板印象來理解對方的話,必然會產生偏差,這個第一印象很難矯正回來。所以我個人還是覺得要認識一個人唯一的方法是多聊多交流,直接用標籤認識人根本是在放棄思考
昏星離離
1 months ago
就看著就覺得很難受啊,愈普及愈難受,我知道大家寫心理測驗都玩好玩,也覺得加上行銷之後變成這樣又污染到大家對人格心理學的看法很無可奈何
我個人完全不認同MBTI或是大部份不以統計為基礎的分類法
昏星離離
1 months ago
大家係指會使用MBTI類心理測驗的群眾
欸嘿☆只要我不尷尬就不尷尬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我最初接觸到MBTI時是十年前,當時我有一位心理學科的老師介紹了MBTI。跟現在市面大眾普及(?)的MBTI有點不一樣,我很喜歡那位老師用光譜來形容每個項目

比如「內向」和「外向」(不是中文那種,而是心理學上那種),他說我們每人都會同時具備外向和內向的特質,只是視乎「傾向」而顯示出差異。內向的人也可以喜歡做一些「外向」的事,老師以他自己為例。

不過我後來看書,看到書裡說MBTI已被心理學界否定。又看到有些心理學家分享「社交型內向」等資訊。所以我也不確定自己所學到的資訊會不會過時
昏星離離
1 months ago
嗯嗯,內外向或其他個性向量光譜是目前共識沒錯
謝謝 學到了(擔心資訊過時,所以一直都半信半疑
ㄉㄇ☁️
1 months ago
EIDOS_66: 化簡果然是人的天性!在遇到危險時能更快反應,降低認知負荷節省能量,才更有生存的優勢。
而這類學術研究在化簡的歷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什麼?我猜想應該是某種被規範的、被制度化的人性。德勒茲的休謨指出「聯想」(association)是人的天性,聯想使人能創造「關聯」(relation),透過外部的關聯把異質性的概念連結起來,創造普遍的規則(希望我沒有讀錯@@)。而我想就是這樣的規則形成了共同的規範,規範的公正性也來自普遍(對各個主體)合法的關聯。
然而這些學術研究的初衷是什麼?無非是更了解我們創造的關聯實際上能做到的有多少,才能做出更適當的推斷;畢竟,這些相關性、因果性都是外部性的(而非本質的),是來自於我們的聯想。
ㄉㄇ☁️
1 months ago
而只拿著研究論文某一個角落的數字,來支持這種簡化所得的結果,我認為忽略了這些研究原本的目的。他無視研究中所發現的侷限、無視數字背後的含義,把數字本身當成真實、把人和標籤之間的關聯當作理所當然。
ㄉㄇ☁️
1 months ago
cecidicia: !!真的有被透過行銷推廣的感覺
就是因為概念淺顯易懂易於傳播,加上商人有利可圖而推廣它(或用它做媒介),原本有誤的東西也在這樣的散播中被擴大、變成眾人認知中的「正確」
ㄉㄇ☁️
1 months ago
沒有統計基礎的分類我自己覺得也就算了,講一下他怎麼分類、為什麼這樣分,大家就看一看玩一玩也有趣
但沒有研究驗證,卻講得好像有證據支持的真的不ok 沒有就沒有!為什麼要說謊!
ㄉㄇ☁️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cecidicia: 被污染的人格心理學
我不懂人格心理學,但我有一種感覺是,好像任何知識在被普及的過程中,都會經歷某一種扭曲(或是說能被普及的也很多都是扭曲的東西;原本的內容反而不容易普及)
因為淺顯易懂的知識才容易廣為流傳
猜想現在的大眾心理學很多也都是這樣⋯⋯?
ㄉㄇ☁️
1 months ago
而且我說不定也常常不知不覺在做這件事
ㄉㄇ☁️
1 months ago
(天啊我發現之前讀的東西沒做筆記真的是硬傷
&要多寫字練邏輯跟敘述 不然都不知道自己在寫什麼
昏星離離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我覺得不是這樣,科普是簡化或類比化,目標還是為了描述現象分享知識;但「大眾心理學」裡很多都是專有名詞和手法挪用或誤用來服務自己的行銷策略,只是看起來像描述現象,流傳這麼快是因為背後有金主(例如廣告商)、有文案有設計包裝
大眾心理學打從一開始就不是心理學的分支,而是self help material/自我啟發
ㄉㄇ☁️
1 months ago
cecidicia: 原來是這樣 之前真的不知道大眾心理學是這種類型的內容/被這樣界定的
謝謝離離說明
昏星離離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我剛才上面修正了一下言辭變得沒這麼暴論,因為我還是不能排除大眾心理學/self help/自我啟發類有一些是既有學術理論與實證背書的
但「大眾心理學並不是心理學分支」這一點是大概沒甚麼爭議,甚至連「應用心理學」也談不上
ㄉㄇ☁️
1 months ago
cecidicia: 可以說比起其他心理學的分支(是嚴謹的理論和研究,或直接看原始文獻說話),大眾心理學是多次經過簡化/重新詮釋/誤讀/挪用/包裝的心理學嗎
昏星離離
1 months ago
心理學是研究人類行為的科學,然後科學是指跟從科學法(理論或數據為本加上實證法)得出的結論
「大眾心理學」就是任何人說的任何話只要有描述到人,然後有支持或自費就可以出版或上架,而我會暴論直接說挪用/行銷包裝是因為華文界實在太多抽離學術語境直接地使用某些現象來說作者自己想說的話,大眾心理學裡面可以是任何東西,我甚至不知道他們包的是不是心理學,我覺得不是,比較像個人信念或新興宗教
ㄉㄇ☁️
1 months ago
cecidicia: 喔喔!有被「裡面包的不一定是心理學」這句點到
所以說感覺它的範疇比較像是混雜了各種不同地方來的(片面/去脈絡)內容和作者個人想法,然後跟個人成長或啟發或商人的利益有關(?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