𝑰𝒗𝒚 ☆ 漫遊在人海中 分享
2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討論一部電影有各種不同方式,傳統上對於電影美學、劇本結構、鏡頭語言的評論仍然存在,而當代則出現更多超越電影好壞的評論,去談電影背後的政治、性別、文化,談電影以外的哲學啟發與人生故事。這些不同的聲音促成了當代電影書寫的交響樂,時而各說各話、時而相互共鳴,但不論形式、載體、呈現如何轉變,熱愛電影而書寫的影評人,都將會持續尋找與觀眾共振的頻率。

從指路明燈到共鳴回聲──網路筆戰下,當代台灣影評的多音變奏 - 報導者 The Reporter
latest #6
黃建業認為,當年影評作為一種觀影指南,不可能只說好話不說壞話,不然就淪為電影宣傳,「影評是寫給觀眾、寫給讀者的,幫助讀者建立電影美學和觀點,協助觀眾來理解電影、看懂電影。」他說,即使是尖銳的負評,也是批評那部電影難看,而不是要批評電影創作者。
「電影評論仍然是一個專業,但它不再是一個職業,你無法賺到錢。不過這給了那些關心電影又享受發表的人機會。任何人只要有一台電腦,就能免費開一個部落格,開啟影評事業。」、「這是電影批評的黃金時代。前所未有的影評人為更多的讀者寫出更多更好的文字來談論更多的電影。」
「在這個時代寫電影,不再需要替讀者建構美學,比較像是分享觀點,」創立《釀電影》的影評人張硯拓認為,網路上寫影評沒有什麼門檻,讀者不太在乎影評人是誰、有什麼學經歷或頭銜,只會看內文能不能引起共鳴,「當代影評人跟讀者的關係不是上對下,而是一種平等、像朋友一樣的關係。」
立即下載
謝佳錦解釋,1970年代的影評會有比較多指導性,但當代的讀者可能不是那麼喜歡說教意味這麼重文章;反而資訊性的文章,例如去找電影裡的「彩蛋」、解釋電影劇情等;或是有更多文學性、個人經驗和不同知識背景的電影書寫。
𝑰𝒗𝒚 ☆ 漫遊在人海中
2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在多元的網路時代,各種影評都能找到發表的平台,即使媒體不刊登,影評人也能透過自媒體的社群經營找到一群氣味相投的讀者;有讀者喜歡看批判電影好壞,也有人喜歡發現電影中閃閃發光的片刻,影評宛如稜鏡,折射出看待電影截然不同的角度。

天啊我好愛這段
徐明瀚認為,網路時代有更多人願意寫影評對電影就是好事,批評也好、讚美也好,有更多人參與討論,才會有更多人對電影感興趣,讓更多人會想繼續看電影,「如果電影連討論都沒人想討論,那才是最可惜的。」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