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這些對內認知作戰宣揚的都是日據歹丸的都會區風景呢?因為這些莊園主與奴隸主只認識這種生活。
最好笑的是一堆普通人a.k.a.三等農奴的後代也幻想自己祖先是什麼大地主
富裕的是他們,不是我們。
就跟經濟20年來最好的現代一樣。
想要變有錢你得加入民主進步黨
roxinnccu: 台籍本土菁英許多就是莊園主與奴隸主出身無誤,放到現在就是惡質地主與開發商&黑心企業主了。
50年後的人或許也會看著現在的豪門大戶炫富的照片說以前逮灣郎過的多好多好之類的(ry
每個時代都能過爽日子的永遠只有那些極少數啦...
siegfried174: 所以台北
微空襲裡的主角,193x能住蛋黃區的川端町、讀一女高、下課以後跟同學去波麗露吃蛋糕喝汽水的,這哪是一般人啊?
我外婆跟閨蜜出去玩就是一大早從新莊走到萬華,然後坐車去木柵再走到指南宮,大概逛一逛拜一拜,想辦法在天黑前回新莊
kenyao: 從新莊走到萬華也有個四、五公里啊,以前還沒橋呢。
說穿了如果台灣人真的被治理到有錢到人人都過富有的日子,不可能國府接收就一下崩潰變窮人人吃番薯籤、都是農民過苦哈哈的日子啊
oculus: 猴子催眠自己說國府都把台灣的資源運到中國大陸去打仗
oculus: 實際上經歷過WW2前的歹丸老農民都會跟你說:阿本仔在的時候他們就是吃蕃薯籤稀飯,國府來了以後一開始也還是吃蕃薯籤稀飯。
Makoto888: 其實戰後通膨或法幣失去效力,的確會讓很多人失去工作和經濟支援,但是不動產基本上不會有變化,做的工作也不會有太大改變,很難戰前中產戰後就直接變農奴
oculus: 但是戰前的農奴熬過戰爭後往往也還是農奴,直到老K在歹丸搞土改。
光復前當佃農(小作人)的爺爺對所有非農民的代稱:住市街的。
hantai: 不住市街的也未必都是農民,但一定跟農民生意有關。
seancat: 當時交通不便,七張犁已經算宜蘭市,但二伯中醫要開業還是得去省立宜蘭醫院門口,那邊都是「市內」
hantai: 我記得現在閩南語裡還是用「市內」來指代鬧區吧?
台灣歷史宣傳的設定有時就怪怪的,比方戰前富到流油、戰後都是因為國府才貧窮、爺爺奶奶或父母輩花錢習慣太吝嗇,是因為儒家觀念不是因為窮,戰前的教育好感動好先進、但戰後脫離不了腐敗的觀念,這串唸下來真的都沒有設定怪怪的感覺嗎…
認真說,上上一代的視野真的會受到職業限制,這會構成很明顯的階級遺傳;咱父母兩邊的祖父輩都不是佃農,而是好歹跟官府有點關係,祖父在台中州廳邊上打小工(就80年代台北橋下那種族群),外公是幫日本人砍樹,國民黨來了一樣繼續;影響所及,他們會很願意投資自己子女唸書,尤其女兒是最大的差距,陪我老木去開高中跟大學同學會我很快就發現一個特點:除了我老木客家人以外其他女性同學幾乎清一色僑生跟外省人.....不要說佃農,地主階級都不常態把女兒養去念高中遑論大學。上一輩在國民黨國時期可以抓住一些翻身的機會跟祖父輩全部把他們送去唸書完全有關,加上客家人本性,我老木那一家算是完成翻身,老爹那邊兩個不成材的總之好歹有兄長照顧,而老木上一代旁系最近死了最後一個,他們佃農土改獲得土地,一輩子就爛在了那片土地上,家裡插民進黨旗這樣。
一些怨天怨地怨自己上桌時菜已經被吃完的角色,不妨回顧一下前兩代的抉擇有沒有影響,呵呵。
那這裡面日本人當然有卓越的貢獻,就是日本人讓台灣人要嘛佃農要嘛小工然後極少數買辦兼地主然後最了不起就負責讓前面那些人活著的醫生。
每每回顧這段我真的很慶幸戰後有國民黨,或者精確的說:打敗仗帶著全套家當出門的國民黨,沒這因緣台灣人連李承晚白善燁都沒有啊獨立個屁。
所以我覺得整體來說本土台灣人沒什麼可嫌的了,戰後的東亞根本台灣人過最爽,地主買辦階級也不是沒吃過國民黨好處,在那邊轉型正義,笑死人。
seancat: 「市內」是市內,「住市街」是住市區內面街道的建築,多半是商業服務業才住哪裡。
roxinnccu: 家祖父也是少數跟廟祝學讀籤詩認識幾個字,
之後
大伯在台學中醫,
大姑公學校畢業留校當老師。
二伯去中國學中醫,
家父光復後上高中念專科。
小叔就有政大念。
只能說真的是長輩是否努力開眼界,決定晚輩出生時起點。
沒光復的話,因資源排擠,家父大概就是公學校畢業放牛佃農工人這個路線吧。
去看同時期日本本土庶民生活感受會不會更強烈
好像是莫那魯道被官方帶去日本才發現原來日本也有窮人呀
真正的台灣本土菁英是那種被日本人迫害甚至殺掉的一群。
現在這群自稱本土菁英後裔的,多半是出賣那群本土菁英的後輩
別說殖民地了
日本本土就很吃人了
不然也不想想蟹工船是什麼時候的作品
中產階級真的只是一小部分人而已
講真的,生在那時代當日本人可不輕鬆
國民黨失策就是戰後沒對台島地主三腳仔轉型正義,導致孽障遺留禍害至今
我是很好奇說若貧富差距拉大,大到底層基本上沒有賭本可以加入賭局翻身或過正常日子,國家有什麼正常手段去拉平兩邊的差距…因為發生這種事,中國歷來就是發生動亂資源重分配
而戰後台灣基本上就是我說的「底層基本上沒有賭本可以加入賭局翻身或正常過日子」所以戰後國府沒來台、沒有土改的 if 線八成沒有想像中美好
oculus: 國府沒來共產黨會來,
所以還是會土改而且清洗得很徹底 taichuyuan: 就算退一百步共產黨也不會來好了,失去頂頭政府管制的「資源重分配」肯定光彩不到哪
他們一直都是幻想,KMT當年團滅在對面,台灣國就能直接建國啦
oculus: if戰後本土地主掌權的台灣
大概比菲律賓還鳥,畢竟殖民階段台灣就落後菲律賓,不會成為亞洲四小龍也沒有台積電
taichuyuan: 光是黨國時期就有一票人說高速公路是給有錢人的啦、或是水庫破壞生態啦,最近幾年則是力吹光電的牛啦,嗯這種產業觀真的是令人佩服啊
oculus: 你忘了,他們也說其實是日本人蓋的,KMT割稻尾
是說說到貧富差的矛盾,放到房價物價高漲的現在,我個人是希望有手段去調節生活費變高的現象(沒可能啦)就算沒有政策去降物價,至少求個電力電價穩定…
oculus: 不用拉
中國會亂 主因還有地方大 可以跑給官軍追 或此伏彼起
台灣小地方 很難生出什麼有效的反抗勢力
所以在台灣歷任政府都很努力拿走人民手上的真槍,但民進黨更進步,連玩具槍都要。
以前玩具槍的業績也不錯啊,不用賭命還能拿到真槍一半的獎金
家父日本時代吃的就是的番薯籤,自然不會去說什麼日殖的好話。祖父當時還是在日本郵局工作的中上之家,連這樣的身分也吃不起白米飯,更何況人數更普遍的小作人。
taichuyuan:
KMT失策的點是沒把某些人送去東京、紐倫堡或西伯利亞其中一個地方留著他們讓他們教後人歌頌軸心國的所作所為,這個概念跟亞速營沒兩樣
我相信老蔣把他們接回來之前是要他們寫"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誓約書的。只是,科科。
以呆丸貪生怕死基因戰後應該都搶當中國人,之後在ROC溫室幾十年過太爽又腦洞1947年時台灣仍屬日本是日籍身份
Inaba_kun:
故事中的青山千鶴子出身富紳家族,因母親早逝送往長崎分家養育,旅居台中時,日新會推薦台灣大家族庶出的女子王千鶴擔任翻譯 ->富紳大戶人家的故事
所以應該只需考據上流階層
「日文版於2023年出版後,不僅獲第十屆日本翻譯大賞,市場上更累計印破萬本,深獲日本讀者喜愛。」
這銷量用「深獲喜愛」有點勉強啊
WildDagger: 畢竟料理題材如果畫農工階層吃番薯籤,野菜,豆渣,內臟軟組織
現在人看了應該沒食慾
我覺得最惱怒的是,前陣子台北市政府才在龍山寺辦了描繪台北歷史的漫畫展
一到現場看到的全部都是捧日據貶國府的,差點氣到腦溢血
我祖父是明治製糖會社的警衛隊,後來糖廠改由保警總隊負責所以失業。可是我父親高農念完就是簽下去念軍校。他只說就是看過日本人的德性很清楚閩南人在日本人的編制裡面有玻璃天花板。可是簽下去加入KMT卻有機會爬到當年日本人才能有的位置。
yusaku: 之前就有人說過:同樣統治台灣數十年,日據時代沒有任何一個歹丸人獲得倭國眾議院席位或者當到倭國地方長官;但是老K戒嚴時期不到30年,就已經有台籍民代和台籍地方首長。
yangwl: 就他一個,而且還是因為無血開台北這種「功勞」才被賞的。
taichuyuan:
印度:咱們總督也是英國官派,所以我們是英治時期,別說我們是英國殖民地了(設計對白)
忽然想到 一般講話時用到 治 多少也有點負面意思
台派扯日治 是不是反倒受了中國歷史整天啥啥啥治的影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