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肥魚
3 months ago @Edit 3 months ago
今天第一次在美國參加告別式,往生者是一位我們在龍蝦城認識很久的朋友,到彼此家吃過很多次飯,也一起出遊過,不是那種不熟同事或朋友的爸媽,所以特別有感

之前轉過一支影片說,人生某個階段是婚禮的十年,你會常常受邀參加同學朋友的婚禮.接下來是 baby shower 的十年,小孩生日派對的十年,慶祝退休的十年,告別式的十年……

所以我們也開始進入參加告別式的年齡了啊
latest #6
Kenny
3 months ago
是啊.... (cozy)
Q先生
3 months ago
我大學同學已經有好幾位過世了:'-(
立即下載
小肥魚
3 months ago
讓我有感的另一點是家屬致詞,朋友是美國白人,年輕時曾經結婚生子,後來出櫃做自己。陪他走最後一程、也是致詞的第一位家屬,是他現任的中國男友。在場幾乎90%都是白人,兒女、前妻、大學同學、工作同事,全聽著中國男友一人獨白。

如果是在 20 年前,這種關係只有地下男友在暗處落淚的宿命。這樣公開且平靜的接納,也算是見證了社會進步。

但隻身一人面對另一半的喪禮也太辛苦,也因此我們就算請假也一定要到場,給朋友心理支持。
Q先生
3 months ago
這讓我想到,我有位朋友上個月過世。訃聞上面列著朋友的太太,雙胞胎成年子女,還有一個special friend(男生)我認識他應該有20年了,從沒見過他老婆和小孩,但倒是常常看到那位special friend。原來朋友家裡早就是modern family的真實狀況。(unsure)
Q先生
3 months ago
另外,我偶而會試著google一些失聯多年的朋友,或是年輕時候約會過/心動過的對象。最近google到的有好幾個都是訃聞,而且都是年紀不算很大就走了。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