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錯看喇燈光美重低音棒氣氛佳,但看完覺得「就這樣?」,這些大衛柯能堡貌似都拍過了??
用問號裂點(列點):
1. 所以一開始伊莉莎白和蘇是意識和經驗共享?
也是台灣片名翻譯的由來吧,「懼」怕分「裂」。其實一開始把要打進蛋黃分裂出一個一樣的那個場景,讓我預設了之後伊莉莎白會分裂出一個年輕的自己(沒看過預告片),結果分裂出來的根本不是同一個人,有一種手法比較超現實例如女一或女二是不同人演,但從配角的互動卻發現這兩個人是一個人,不過《懼裂》沒有那麼乖張的操作,且主打肉體恐怖與異性凝視再多也許會太複雜。
分裂出來的蘇等於是生出一個新的人吧,一開始兩人應該是共享經驗的記憶,蘇對外善用了伊莉莎白一生投注於影視業的經驗,幾個月後在電視圈快速火紅,軟實力有目共睹不過硬實力也不遑多讓,還能自己徒手打造密閉暗室藏匿自己和本體的功夫(當然這也可能是編劇上為了方便),這些細節停留在電影的時間並不久也沒有詳述,但卻讓人覺得伊莉莎白原本就是一個相當獨立女性,生活技能就跟一般的單身者一樣,沒有伴侶似乎也不覺得寂寞或需要結婚。
談到意識和經驗共享,是因為神秘機構給的包裹說明書裡強調:記住,妳們是共同體。所以觀眾理所當然會把這句話當作懸念,並且也很自動地遵從驚悚恐怖片的理路,主角一定會因為這句話自食惡果。但其實整部片對這句話的延伸就只是在這個可想而知的懸念上,並沒有從心理層面經由兩條線衝突出甚麼新的東西,唯一比較有趣的是最後那個又再被分裂出來的怪物,她的意識照理來說是第三個新的人格,不是伊莉莎白也不是蘇,但保有伊莉莎白和蘇的意識和經驗,所以她才會對台下哭喊:「我還是我」嗎?
這個怪物大概是代表所有害怕被當成怪物的女性,在一個文化概念下不斷細胞分裂和不正常增殖。然後導演處理的方式也很有趣,怪物登場女性觀眾只會尖叫和哭喊,男性觀眾則是控訴她並攻擊打爆她,這部的男性仍然是負責或試圖控場的,嘴臉都被拍得很誇張邪惡。
這一整段演完也在想導演Coralie Fargeat會不會從肌胎瘤想到這樣的主題,但看粗略了一些訪談好像沒有。女性的身體長肌胎瘤也是一種日常可見的肉體恐怖,而且平易近人很多……
2. 這個世界的人只看電視,不看SNS嗎?
這部片的美術風格也是致敬80~90年代的獨立邪典電影,那時有一派的邪典電影總有一種封閉、心情不明媚的感覺,原因是當時的3C通訊不發達,連手機都沒有問世,心理驚恐也很容易藉此營造。
伊莉莎白使用電視和手機的用途並沒有相互混淆,手機就是拿來通話的,電視就拿來看節目的,她還會去看紙本報紙上的徵才廣告,現在就算是老人也很少這樣做,但說不定美國或歐洲的偏僻地方還存有這種老派的生活方式。這種特別要主角不過度接觸網路資訊的畫面,在非好萊塢片很常被用到,通常也較能聚焦個人的深沉心態,而不是看了甚麼東西就被左右。
伊莉莎白覺得年老的自己被拒絕,也是接二連三親耳聽到現實的人,例如和蘇約過會的帥哥、電視台製作人對她的批評和出言不遜,才知道自己「沒有重量」。某方面我覺得伊莉莎白這方面是很清醒的,而且這些幾乎都是男性。然後,學生時代的同學在街上巧遇她,說要約她出去吃飯,也是個男性。伊莉莎白跟女性的互動其實非常少,我是不相信以片中的脈絡沒有女性是她的粉絲然後稱讚過她,但在伊莉莎白的認知裡,這種認同並不重要,也是後來悲劇造成的原因。
有意編排科技產物的定位,伊莉莎白日益封閉的生活等於她的內心變化。撥電話出去的伊莉莎白其實有點像在求救,不過她自己卻沒有赴約。
3. 伊莉莎白和蘇的母女情結?
每七天就要換一個肉體,就好像要女性忍耐疼痛的生理週期。如果母親看到女兒為了月經所苦,會責罵她草莓心,還是會安慰她拿雞湯給她進補?
當演到蘇不守規定,情況變得失控時,老態的伊莉莎白看到蘇在電視機上說,會這麼勇敢自信驗光四紹是因為「做自己」,已經迷失的伊莉莎白只是怨毒地望著過得比她好的蘇說:這是我給妳的!
特別是後續伊莉莎白對蘇的複雜反應,這很像母女之間會出現的愛恨情仇,諸如甚麼事我養大妳的妳外貌是我生的這種情緒勒索。而蘇對伊莉莎白只是一個又肥又醜的老女人,這也很像很多子女會對父母會有感想。
蘇喪失理智殺死伊莉莎白就像是在弒母,我覺得這個情節滿有趣的,也能觸發對這種科技和社會心理議題的想像,但也是靈光一現電影沒有深入。
4. 俯視鏡頭代表?
片中大量男性凝視的女性胴體畫面,一塊塊被四方形的畫面切割開來,而最後怪物分崩離析,也呼應著這種對女性肉體認識上的碎片。不過其他也有一種鏡頭常用到,就是俯視和仰式鏡頭,前者更常見。
俯視鏡頭有一種被操控、冷靜客觀看待全局,一種外星人在看待玩具的感覺,在想這可能不是觀眾的視角,又或是導演想要觀眾被抽離開來,抑或是,這其實是開發出完美物質的神祕機構的視角?
5. 「完美物質」=麥高芬?
沒有甚麼疑義的問題。從頭到尾這種藥劑就沒有說是怎麼出現,由哪家廠商開發,只能看到一個貌似互換的圓圈符號,有點像兩顆黑色蛋黃,觀眾只要知道那管藥可以這樣那樣就好。
護理師一登場時,就讓人想到芭比娃娃系列的肯尼,那張臉就像整形過很不自然,還有,護理師的本體出場時,仔細想也很不合理,比較像是一場幻覺。這邊的處理讓人聯想到Darren Aronofsky的《π》,男主角也是常常在路上碰到很多NPC,而那種相遇的方式也是不合理,好像是故意要來為主角的狀態加壓似的。
《π》的結局是男主角為了逃離心理困境,自傷腦部。很有趣,π是神祕的質數,是主角想追尋真理的依據,但The Substance卻是一個不知道是甚麼東西的完美物質,中國那裡是翻成《某種物質》,不是直接用電影裡那個神祕萃取液的「完美物質」,也是頗妙。
大概就這樣我可能有沒GET到的點。
其實看到最後舞台那邊就有點受不了了,有種接下來要演的我都知道可是影像就是要拼命獵奇我(某些橋段例如奶子掉在舞台上旁邊就有一些觀眾在笑,我就只是想翻白眼)。看起來是想致敬很多老片但真得太拖了,我覺得在精巧地設計一個短而重要的場面,代表導演的想法就好了,不必灑那麼個多人血哇……
同樣都跟金棕櫚獎最高榮耀有關,但近年女性肉體恐怖的題目覺得《鈦》還是比較好的,雖然《鈦》的問題是很多藏很深的文化概念拍得不夠自然流暢,故弄玄虛太多讓人看完之後冒一堆問號,《懼裂》雖然容易看多了,但感覺重點放錯有點太淺顯
我相當沒想到後面可以一直超展開……以為很早就要結束了
windflute: 左樣大原本覺得會結束在哪?
其實我以為會結束在蘇在舞台上自爛自爆,沒想到她死命逃回家(灰姑娘的概念???)還回去打那管萃取液......
中間第一次互換後伊莉莎白回電視台在走廊被製作人汙辱時,伊莉莎白的憤恨表情也讓我以為她會聯合蘇一起打爆製作人,但......像辦公室謀殺案那樣演不是很棒嗎幾可修(辦公室謀殺案很好看偷推個)
雖然這部片的結局個人不滿意,但還是同情伊莉莎白...想被愛的心境就跟老化一樣不可逆,一般人沒道理的會想愛一個可愛的細皮嫩肉孩子,但誰會沒理由地愛一個滿身皺紋的老人......然後也想說就算是帥哥美女,近看皮膚也很醜的好吧,不要小看這個人體最大的器官啦!!!!
我對片子的不滿真的是世界觀夾在很詭異的中間地帶。媒體生態的樣貌頗像是把雷根主義時期的美國跟網紅現象各截最差的一半出來,卻沒有對應的基礎(人物平常的活法太不對勁)。說比較糟糕一點是概念遊戲中那些refinement的部分像被完全跳過。柯能堡雖然老了,之前未來之罪拍生技醫療我都覺得還比這片貼地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