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草
4 months ago @Edit 3 months ago
小記,關於發現我自己
latest #49
小草
4 months ago
問題:(可能)深交的對象都帶有某些某個共同特質。我已經習慣透過扮演一個樣子、吸引他們和他們建立關係,因為這個方式一直都很管用。但現在有些想交往的對象不具備某個共同特質、我的招式也不管用,導致我不知道該怎麼辦,即使對方也有表達好意,我卻不知道該怎麼接球、回應,推進關係。

無法發展其他新招的原因:長久以來使用的招式因為做得太成功了,而發展不出其他樣子。要確認自己原始的個性、練習做自己,才辦法選擇不要當這個長久扮演的樣子,發展其他樣子。
小草
4 months ago
誰對我說的話造成這個既有招式的養成?為什麼他們有影響力?
小草
4 months ago
一個獨立的人,包含自己決定自己呈現出來的真實樣子(原本的我、為自身想成為的我。而不是因為某人如何評論我、使得我變成一個迎合他認為「我應該要是什麼樣子」的樣子),也承擔自己這麽做之後,帶來影響。(比如因此不與我交往、感到受傷)
立即下載
小草
4 months ago
隨性、我行我素、藝術家(?)
我有在使用嗎?又或是完全藏起來?還是混在面具裡,因亦真亦假而感到安全?
小草
4 months ago
--
為什麼邊界線不畫得更嚴苛?因為⋯每個人本不一樣⋯因為抵抗刻板印象⋯因為(刻板印象的角度)我有想要拯救世界嗎?
小草
4 months ago
如果真的有,為什麼不能有?過於自以為是?
小草
4 months ago
--
網站的使用者經驗做得不好。讓使用者誤會了他所擁有的權限程度 。形塑出來的體驗和使用者實際擁有的落差過大。
小草
4 months ago
--
觀察別人、判斷別人
小草
4 months ago
我的弱勢,大致上是「無法判斷別人目前和自己的親疏關係」到哪裡,因而無法靠直覺去互動(直覺不可信,會錯誤互動)
小草
4 months ago
「不想搞清楚的那些事情都屬於雜訊,所以如果遇到因為沒事先搞懂而出問題的狀況就解決他,繼續前進。」清楚知道自己這一趟旅程的目的是什麼就好,決定了,就承擔接受。」
小草
4 months ago
「我沒辦法」如果不是先天限制、無能力,因為意識轉不過去、覺得卡關毫無辦法的有哪些?
小草
4 months ago
做好人,我就是在討好別人
- -中途插樓

我的煩惱是,在我沒辦法之中,我要想出一些辦法:但不讓自己後悔,也不想讓對方在我的實驗和隨性中感覺太不適應或不舒服。

然而,檢討自己,我很難做到(笑),只能盡量放慢腳步,仔細觀察彼此,降低彼此的不適。

- -插樓結束
小草
4 months ago
因為思考自己的原廠設定是什麼,(推測)這個既有招式的養成:
應該源自於自己其中一個天賦/特質:「對事物能相對輕易地洞察一些東西」。如果相信人類圖的敘述,意思大概是「在事情的前期就能預判一些東西,但對別人來說太早了、他們還看不到,因此無法理解這些「高見」而排斥、否定,如果要有效發揮天賦、被肯定,需要先忍耐不說、判斷說的時機等。
而我的這個唯一一招、用得上手又管用的一招,就是以這個天賦為基礎長出來。
小草
4 months ago
會預判,但不直接武斷說出口來左右別人的決策,可能迂迴地以他人能理解的角度提出困惑點、盲點、引導做出我認為理想的決定,或默默的從自己的角色可以做的事情去因應、預做準備。
不強加意見、執意要別人接受,如果直接提意見,也會也表明不參考我也無所謂,不用有壓力或任何罪惡感,每個人本來就有不同的考量點。
->這可能讓人覺得和我相處是自在、有安全感的,可以和我談論各種事而不會被批判,決策後發生不好的後果要去收拾殘局也不會馬後炮,(如果我有自行默默去預備plan b或是收拾的方案),也會被認為很可靠
小草
4 months ago
再加上成長過程中的創傷挫折,讓我修煉了一些社交技巧,來建立正向的形象和互動感:親切、隨和、尊重/重視對方、情緒穩定、知曉距離不過度裝熟。現在客觀來看,沒錯,這些都是在討好他人。

因為已經內化到得心應手的程度,我也不會覺得做起來特別累、特別消耗能量,也不會意識到做這些事情是在討好別人,滿多時候決定要做(無意識的)討好行為,是因為「不這麼做不禮貌」。
小草
4 months ago
這個招式幾乎讓我無往不利。(接回一樓的敘述)
小草
4 months ago
總之:這個招式可以長得那麼出色有用,也是因為根基是我本來的特質/天賦之一,而不是一個憑空創造的東西。
所以當被問:「用這個招式和別人過招(社交)時,你是在做自己嗎?」
我:「是啊」可以很快回答,但可能有個小附註”至少一部分是啦”
小草
4 months ago
就算以前沒有想到前述這些事,也會做出這個回答跟判斷,因為覺得「完全做自己」在社會走跳(和各種對象建立關係)並行不通,如果不做任何考量、預判,進而做出一些妥協的話,⋯其實也不會怎麼樣,只是當選擇透過「完全做自己」來篩掉不喜歡「真實的我」的人時,被篩掉的那些人當中,有些並非無法欣賞你的內涵,而是從對方的角度,同樣在篩選,你還沒上升到能談論更多的熟識階段,就已經被篩掉了。
小草
4 months ago
我認為少數可以完全做自己情境是:
1. 相處夠久、夠熟識到了解你的很多行為是什麼意思、並能接受或忍受的人
2. 不在乎的人,就算對我不理解、有誤解也無所謂
YUBINBIN
4 months ago
以前也有想過類似的事情,我認為每個人的完全做自己應該都是吃吃睡睡玩玩(欸)

「討好」聽起來比較委屈自己,我傾向描述為善於製造友善氛圍及雙贏環境的性格,內化後便不是一種壓力而是整個人自然的氣質

如何判斷別人跟自己的親疏關係,我覺得可以從對方當前的人生階段中他最在乎及最能帶動他情緒(開心/生氣)是什麼因素來判斷,而這些跟自己的重疊度又有多高來確認
小草
4 months ago
突然想到開頭提到的深交對象,我在他們面前就是做自己的樣子。
嘗試換位思考猜他們是如何看待我的:
0. 扣掉學生時期認識的人,他們年紀通常都大我一些,歷練、人生或工作角色不在同一個階段(比如是人母、是主管)
1. 可能首先我的上述那個招式,他們初步印象不錯(表面形象)
2. 多一點互動、接觸了我的思考或觀念,會欣賞、產生正向肯定
3. (應該是他們主動邀請。意思是主動做出一個讓我們更熟識,或者更熟識的人才會這麼做的事情)------->我要釐清這個段落的細節發生什麼事
4. 因為我確定了對方在已知一些東西下判斷之後,有意願更熟識、而我自己也有,所以開始做自己。(這應該是一個漸進過程才對,但有人就是見面講話三次就我就直接做自己了。 ----->這當中也有東西要釐清
小草
4 months ago
我通常感興趣的對象、想要深交的對象,都是年紀比我長的。這也是我有做的篩選(但我沒有以年紀作為篩選條件,只是我喜歡的對象特質往往是年紀較大者有)。

會不會因為他們這一類群的共同特徵就是前輩,所以前往深交(能做自己)的路徑雷同?比如我不想主動,是因為很像在高攀人家,或者我不想主動,是因為他看起來很忙、會不會很打擾;我覺得主動邀請一起做的那件事情,對方可能會覺得很無聊(→自卑)?我根本不擅長主動邀請?(比如邀請一起去吃頓飯,就覺得自己要負責開話題、為了營造一段美好的飯局而做點什麼,但我就不擅長這個)
這個思考先到這裡打住,需要花點時間再想一些沒想通的部分。
小草
4 months ago
會不會我的思考是:我知道我喜歡有(這個朋友),但如果沒有的話也沒關係、不需要特別執著,以至於我沒有強烈動機主動?
「而且我不擅長主動啊,啊我也沒有一定要(雖然有的話我會很開心),所以就算了吧...」
-> 這個要連結到另一個議題,有同樣的思考
小草
4 months ago
--
小草
4 months ago
(友人應該是基於提攜後進、以及足夠了解我的個性跟優勢,建議我應該要朝哪個面向培養和開發自己的工作能力,以至於能在未來的AI時代,跟別人拉開距離/不被未來發展更成熟的AI取代。)
我理解他的判斷(以及對我的期待),但我找不到努力的動機;如同我會想要找夥伴生活/工作(可以讓我智識方面的成長、也可以鞭策我不要懶散不做事),我覺得這會是很棒的,但我認為找到一個適合的、滿意的對象是一個達不到的理想(「我全都要」的理想狀態不存在),所以有的話很好,沒有的話...其實也沒關係」

對於這兩件態度相同的事情,意味著:
對於交一個喜歡的朋友、建立一個夥伴關係,我還不夠想要。
小草
4 months ago
討論的最後歸因於:我滿意現況。
小草
4 months ago
(有沒有自卑的元素?覺得我沒有能力達到理想所以直接放棄?)
小草
4 months ago
--
小草
4 months ago
還有兩個想記錄的事情
1. 被藏起的原廠設定:姑且概括將其稱為藝術家性格,它有被否定的創傷經驗,而且社會環境對待它並不友善或不易生存,所以一直被藏起來,而發展出的那個既定招式,似乎與藝術家性格是光譜兩端。今年肯認自己無法當別人的員工/進入公司,而思考發展自己的事業(?)時,很快地想到可以做的事情,就是創作型的工作,如果把這個噗跟這件事串起來,這是不是一個sign?藝術家性格是不是想被看見?
小草
4 months ago
(把整個串起來說明的備註:

因既定招式高度發展,導致無法發展其他招式,想要發展的話,應該回去看原廠設定、搞清楚有什麼天賦,才知道適合發展什麼,就像既定招式一樣,是從「洞察」天賦發展出來的。同時也有可能搞清楚有什麼天賦之後,直接把天賦拿出來當招式,不用再改造成一個新的招式。

噗的開頭提到的「獨立的人」,就是我知道我有什麼天賦,我決定怎麼使用(而不是因為某人某事讓我否定我的天賦、造成創傷,而刻意改造),我承擔使用的結果。)
小草
4 months ago
2.亞斯伯格特質:不是在裝酷(?),是在有對照組的情況下確認這件事情。如果用光譜(1←→10)來說,1是正常人(?),10是超級亞斯,超過6就算是亞斯,我大概是在5。

關於提到「無法判斷跟人的親疏關係」,以及發展出來跟別人互動的既定招式的模樣(會是這樣),就是因為我沒有辦法直覺判斷什麼是「人跟人之間正常/合理/合宜的互動」

有點像是「同事邀請我去他家看斑鳩在陽台生蛋,然後聊天幹嘛的聊得太晚他就邀請我住下,我就住下了還跟他借衣服(真實事件)」,我的腦迴路大概是「他主動說ok、我是ok啦,那應該就ok吧!」,而不會去想「我們還沒有熟到這種程度、會不會不恰當、會不會打擾到他家人」等等。
小草
4 months ago
同樣的,跟別人建立深交關係的過程/方式,我就是鸚鵡學舌,比如對方請我幫他買便當,我就會覺得這表示我也可以請他幫我買文具、買飲料(能類推的就這麼狹隘)。

另一方面,我個人的邊界比較寬鬆,有時候我會在剛認識時,比如我要去圖書館拿書,就邀請對方有空的話陪我走去拿書,途中可以聊天。就會讓對方誤判我對他有意思所以做出邀請,孰不知我只是覺得「拿書順便聊天」可以妥善利用時間,而不是聊天順便拿書。
小草
4 months ago
因為沒有「判斷對方的態度」的能力,是在開玩笑嗎?是在客套嗎?等等,所以我的社交技巧的養成,有一部分就是在學習「碰到某某情境時,大家通常會怎麼做?」有時觀察、有時實踐之後向友人對答案。
-插樓
其實,我也不太會判斷別人的意圖。

大多時候,我也是隨心行動,但我也很怕這過程最後讓彼此不舒適。

我也傾向於把疑問(包括不限於社交)跟基友們討論,當然最後會得出不同分析。

然而,到最後,我會嘗試與內心對照。對照的,不見得是 答案 ,而是嘗試 自己 跟 相對客觀(其他我信得過的人的主觀感受分析)比較:我旁觀我自己,我的感受如此,我 現在 怎麼想和定義?

不過,人跟環境都是不斷變動的,我的心即使有時多嚮往什麼,也是得心隨境轉。這是一種修行跟修煉吧!

而且,自己不斷往高處爬,即使比以前更好了,我仍然會體會 高處不勝寒 ,甚至 越高越寒。大致如此吧!

-插樓結束

-插樓結束
小草
4 months ago
fg530: 做自己應該還有一些慾望、妒忌(?)之類的XDDD 無論是哪一種,都有機會影響到別人而被批評(這是我的童年創傷...),所以習慣了討好。因此也是先想要討好,才學習而變得「善於製造友善氛圍(略)」的~
我需要去想一想,原本的自己是怎樣子的,跟為什麼覺得自己需要這麼做(無論是需要討好、還是需要去製造友善氛圍)、是否在恐懼什麼等等。至少這是目前推敲跟被建議的暫時的結果(出遊跟友人聊了好多可以想一想的東西

親疏關係的部分,「對方當前的人生階段中他最在乎及最能帶動他情緒的因素」是我沒想過的觀點,但好像首先判斷不出別人的在乎跟需求,接著覺得自己對別人沒什麼幫助
jieyuan000: 有時候幫助到與否,不見得非得基於積極和主動的向外意圖,更多時候,自然而然、無意之中,產生良善影響-尤其草君,妳試圖完善和增進自己的歷程,已創造出的人文精神風水(像是某一種森林浴氣場,與妳接觸的人,如浴春風)。

同時,妳不吝提出想法和感受,以及提問,逐步深刻理解對方當前的想法,並提供精簡的歸納,這等同有協助對方整理生命故事的效果。有時,有些人精神上就缺關鍵臨門一腳,這點我受益許多。

當然,妳想讓自己更盡善盡美,我很理解。然而,我也想說,即使妳不見得認為自己做到自己滿意,但我受到妳幫助甚多,這是我一直記得的。
小草
3 months ago
MITUUSA: 我認為你的判斷太多來自於自身的投射,認為我做自己即可、就對你有幫助,那就一定對別人有幫助;容易理解的說法是,我現在想建立關係的對象,「我對你的這些幫助」不是他們特別感興趣的部分,那也不會是我唯一有價值的部分、不是一張拿出來大家都會買單的王牌,自然也無法通用在不同對象上。就像YUBINBIN提到親疏關係的判斷方式一樣,對方的需求和狀態(也)會決定我們的關係、我可以帶給對方的價值面向。
另一方面,你看見的我的「做自己」,實際上也是我勉強而呈現出來的假的做自己。
jieyuan000:
「我認為你的判斷太多來自於自身的投射。……容易理解的說法是,我現在想建立關係的對象……」

確實(笑),我只能分享我的經驗和感受,至於別人,或者妳想成為的人,我得承認,我一無所知。

「另一方面,你看見的我的「做自己」,實際上也是我勉強而呈現出來的假的做自己。]」

真真假假。事實上,我也不知道,甚麼是真,或者甚麼是假。在前進的過程,我也經常否定過去的自己,認為那不是自己真實的一面,然而,卻很難否定,那是我的一部份。

現在,我會笑著接受,原來假的自己,也是一部份的自己。哪怕,那不見得是期待中的自己,但旁觀自己發展,也是一種樂趣。
我重新思考這個:
>「你看見的我的「做自己」,實際上也是我勉強而呈現出來的假的做自己。」

我重新仔細看,其實妳上面也有提到。
>「所以當被問:「用這個招式和別人過招(社交)時,你是在做自己嗎?」我:「是啊」可以很快回答,但可能有個小附註”至少一部分是啦”。」

抱歉,我的分享有欠謹慎。整篇仔細拜讀。妳嘗試從一個現在問題出發「有些想交往的對象,過往招式效果有限,甚至無用,尤其是『非直覺的識別關係』」。

於是,妳探求自己的特點(各種優勢/劣勢),從人類圖的啟示、前輩及與友人的互動過程,希望能發展和強化自身,以面對新的情形。

其中,妳也回到從原廠設定的類比,思考 因為社會化而遮蓋的自己 ,有哪些潛能可以開發,而過程可能會影響某些既有優勢和劣勢之效應。

同時也思考了自己的 性格 ,尤其是對目標、動力的影響。
>>「我認為你的判斷太多來自於自身的投射。……容易理解的說法是,我現在想建立關係的對象……」

因此,針對上文,重新思考後。我得承認,對妳目前遭遇的情況,我一無所知,而且分享的內容也完全侷限在我個人的主觀,認真反省,其實無助於妳當前面臨「發展或改良招式」的情況。

上文大部分,妳歸納了自己擅長的情況(如:開頭提到的深交對象……嘗試換位思考猜他們是如何看待我的:),而過去的噗文,大致也提到不擅長的情況(如有人詢問,是否妳把她當成朋友,妳秒回不的情況)。

至於這次甚麼具體狀況,讓妳「有些想交往的對象(因不具備某個共同特質),招式->不管用,導致我不知道該怎麼辦。」於是「即使對方也有表達好意,我卻不知道該怎麼接球、回應,推進關係」上,會有錯失機會的惋惜,趟若後續有補充,我再仔細讀讀。
小草
3 months ago
【唐陽雞酒屋】人設是很好的工具 ft.蔡康永發現這一段(面具/人設)在談類似的事情

最近有想到我的招式的產生,可能只是基於一種利己反映,發展途徑應該是:
→想要交朋友但不可得(可能是想跟感興趣的人交朋友、但對方沒有對我同等的感興趣/意願。同時補充/排除一下,我不是基於自己想成為而無法成為群體中的領導人物的那種情況。)
→覺得擁有社交能力就能交朋友,所以覺得自己沒有、所以想學
→學的過程中,認為好的社交過程(如同一個標準答案,而無關能力),是讓對方可以感到舒服(簡而言之就是一些社交技巧書會教的一些作法或相關心理學)
→後來這社交能力應用得很好(因為走出家門接觸別人就要社交,就會打開這個開關),就覺得是自己的原樣
小草
3 months ago
反之在家不需要社交的狀況,最容易看見真實之我的情況,就是剛起床的時候。這個是自己可以好好觀察自己的地方。(這件事先筆記下來未來觀察用)
結果社交狀態跟非社交狀態(真實/原廠設定)落差就會非常大。對某些關係開始變得親近的人來說、看到這個落差,也會覺得奇怪(總之就是落差太大了)。
想一下比較親密的人,(如果會講出來)就會說「XX本來就這樣」
小草
3 months ago
好一陣子有注意到自己沒辦法在坐櫃台的工作場合,做其他需要深度思考的是(的其他工作XD)。明明沒什麼客人、完全可以自己應用時間,但就會有點不安。
一方面在想是不是因為在是在外面、我有工作職責在所以還是會在意,另一方面這也可能是自己其他人格特質產生的。比如說我應該是比較一次只能專心做一件事情的類型。
另一個可以在「在外面做事情」的情況是去咖啡廳工作(或以前去寫論文),差別在於我只要當好客人就好、不用把其他要是放在心上。(差別就是即使櫃檯工作很閒,還是有一個工作被放在心上這樣)
小草
3 months ago
備註一下,特別提到利己為出發這個,因為最最開始自己好像會有一些會覺得「我之所以決定要怎麼做,是覺得這樣對別人比較好(之類的)」(已經不知道這個噗紀錄的這個議題有沒有寫到了...)

過陣子比較有空一點這篇要重新梳理一下
小草
3 months ago
滿好笑就是我從來沒有覺得我是「喜歡交朋友」的,這次被友人指出來,我真的「....
基本上一直都覺得「我是如此I人耶!我清楚知道自己比起出去參加聚會,更喜歡待在家裡」,我也清楚知道我的朋友不多、長期交往的、讓我願意維持聯繫的通常都是深度認識到一個程度的(才會被我認可(好自大的用詞)跟願意這麼做)

但我仔細想一下,我好像越來越不能說我是一個「朋友不多的人」了。如果按我對朋友的標準有點狹隘來說,那我的朋友數量可能已經屬於有點多了......可能以前真的是吧,但隨著年紀漸長、我持續在交新的朋友(非泛泛之交),跟其他人相比或許差距慢慢拉出來而我不自知而已
小草
3 months ago
想起來yubinbin最近的物欲測驗,我物慾超低。
但或許對人的慾望(?)是高的,而且是一種獵奇心態("奇怪"的那種獵奇),包含認識奇怪的人、背景跟自己落差很大的人、在奇怪的場合或情況下認識的……等,都屬於奇怪的範疇。我可能覺得這種奇怪路徑才會產生有別於他人普通交友經驗的有趣經驗。

如果把這件事情用物質主義測驗來看待,就變成像是:
「仰慕那些交到奇怪朋友的人們」
「就算跟我生活圈落差很大,也想要交的朋友」
「喜歡身邊到處都圍繞著奇怪朋友的感覺」
……比名牌名車反而讓我更有感
小草
3 months ago
其實就跟消費的價值觀有點類似,對我而言貴不貴、是不是名牌不是重點,重點還是我喜不喜歡(在口袋容許的情況下),然而問題是我會感興趣的東西往往過於小眾或偏門,我身旁的人相對容易不能理解、不能欣賞。

就像是「(題目)想得到讓別人一看就羨慕起你的東西」這樣,自己感興趣的事物大家會羨慕也不錯(有點像是認可我的品味之類的),但通常就是不會
小草
3 months ago
做晚飯的時候聽完了影片(蔡康永)的後面,發現都在講社交⋯⋯!有一些想法滿值得我思考的。
比如跟唐有點像,請朋友到家裡吃飯時我會很焦慮,覺得什麼沒弄好會很失禮之類的(所以請朋友到家裡的CD時間是半年 )雖然我也I人,但有時候會是聚會最後一個走的,因為想看看最後有什麼有趣的事(心態跟蔡像
這個也跟我前面提到喜歡怪人不謀而合⋯⋯這麼一說,覺得自己是不是其實跟蔡一樣,對別人(的人生)有好奇心呢?(想起以前跟公車司機聊天的事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