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拚命三丸
3 months ago @Edit 3 months ago
這陣子因為職場的人事紛擾有點身心過勞之感,意識大腦負重過量,開始進入「超載」模式,情緒一同低落起來,覺得正是時候重新更新一下思維方式,於是翻開《我可能錯了》這本書。
記得三年前剛踏入社會,剛開始工作的時候,有嘗試過近年很流行的冥想,可能我還沒摸索到適合的呼吸方式?所以其實不是特別喜歡冥想中很重視的「呼吸」環節,但我很享受在寧靜的房間中聆聽電風扇、冷氣聲的運轉聲,享受身體在床上下陷的觸感。儘管亂七八糟的念頭依然不停湧上來,但那短短的時刻裡,我感到很安心很舒坦。
閱讀《我可能錯了》這本書的體驗,就和冥想帶給我的感受很相似非常舒服,沒有什麼驚人的頓悟,沒有很激烈的情緒起伏,整段過程就像把自己的心情沉澱下來,去看見那些再稀鬆平常不過的思維方式,會帶來哪些痛苦與傷害。
念頭本身當然不構成問題。自動、漫不經心地判別每一個念頭——這個才是大問題。未經訓練的頭腦經常如此。我們會覺得自己的身分和念頭緊密相關。
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念頭,也不能決定它們應有的樣貌。也許我們能以不同方式助長念頭,給予它們不同的空間,但我們無法操控腦海中要跳出哪些念頭。我們只能選擇是否要相信它們。
很容易掉入一種「自我批判」的思維死路,理性上,當然明白做任何事情盡力就好,管他是好是壞,何況我也無法用二元論評價所有人事物。但那個無時不刻,站在反對立場指責自己的聲音,一次又一次出現時,就會覺得既然這麼爛的話,還是把自己藏起來,什麼都不要說,什麼都不要做吧。
不過目前的狀態,也不是那麼容易被負面想法牽引,然後自暴自棄很久。以前和現在的區別是,現在好像比較懂得踩剎車。就像工作的事情已經都差不多上手,逐漸不會困擾到我時,這些灰色的心之聲再次浮出水面,反而開始疑惑那個 Dark side of me 究竟來源於何?那些負面想法的真身究竟是什麼?
是佛洛伊德說的「超我」?是俗諺裡會譴責自己的「良心」?還是二分心智論表達的古人曾經所認為的「神的聲音」?是我對世界不切實際的幻想與「期待」,亦或是我的「心魔」?
覺得別人很討厭,是人之常情。大家都會這樣。但它會耗掉大量精力。它的代價奇高無比,也讓人精疲力竭。我很樂意告訴你,這個問題有解決的方法。如果你想讓一個人好相處,行為舉止也不會讓你太反彈,其實只有一個小秘訣:學會喜歡他們本來的樣子。
因為在整個宇宙的歷史中,什麼時候有人要因為我到處評判他,就要變成我期待的樣子?但我們居然一直這樣做?!實在神奇,簡直是太可愛了。我們認為自己無所不能。「我最清楚每個人應該是什麼樣子,如果他們不照做,我就打算來折磨自己的心。」我們真是把自己看得太偉大了!
☜ 不拚命三丸
3 months ago @Edit 3 months ago
我很有感覺的一段話……前些時間弟弟和他的朋友大吵架鬧到快絕交,才和他交流了一點自己的想法。我們討厭、怨恨一個人,常常是因為他們脫離我的「控制」,表現出我「期望以外」的樣子。
那個 xxx 應該更有責任心一點啊!那個 ooo 工作要認真一點啊,怎麼上班都在聊天。我對他這麼好,為什麼他一點忙都不幫我?欸那個主管都不做事耶,自己都在摸魚還敢指使我們。
我們經常理所當然地認為別人「應該」要這樣,而不是那樣。但有沒有可能,這只是我們擅自期待,又擅自失望?我們因為自以為是的失望,心中充滿了許多憤怒和怨恨,因為他沒有照我的想法去活,就擅自認為他人「辜負」了我、「對不起」我。
☜ 不拚命三丸
3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如果一直執著地認定自己「早就知道了」,你就會變得很難接近,也錯過很多。如果想要汲取更高的智慧,就必須放下一些信念,對「不知道」感到更自在。自以為知道了,往往是很大的問題。明白自己「不知道」,永遠都不會是大問題。
如果總是執著地認定自己早就知道了,又怎麼會看到新事物呢?又怎能學習呢?我們怎麼能有彈性、臨機應變、玩耍呢?
向一個有如「兔子」般的人敞開心扉,很少讓我覺得有意思,因為這個人總認為自己早就知道了。大多數時候會覺得這種人並沒有真正在聽我說話,而是忙著琢磨等我說完後他們要接什麼話。他們往往會不斷評估我所說的話。如果我的意見與他們的世界觀吻合,我才會得到認可。這樣的互動不會產生任何魔法,換句話說,和這樣的人在一起沒那麼有趣。
被戳到痛點我反省……剛開始工作那段時間,主管和前輩提點我一些事情,有時我也會直覺地辯駁「我知道啊」或「喔我以為」怎樣怎樣巴拉巴拉,好像其實我有在狀況內……自己變成老鳥和前輩才懂,也不是要罵新人,只是互相提點一下工作的注意事項,讓新人可以更快進入狀況而已。
但不知為何,包含我在的許多人都會很恐懼「我不知道」這個狀態,可能是因為害怕暴露缺點,還有「我並不完美」的事實。就會變成我不是不知道啦,只是以為怎樣怎樣,所以才犯錯的。「以為」這個詞經常用的稀鬆平常,但它也無意的表現了,人其實很不甘承認「我不知道」的自大。
早在八百年前,波斯蘇菲派大師魯米就說過:「在是非對錯的想法之外,還有一片原野。我會在那裡與你相遇。」我深信,有越來越多人會渴望這片原野,以及這樣的相遇。
人都很喜歡認為自己對眼前發生的事情很了解,也能準確解讀各類事件與周遭世界。覺得自己就是瞭若指掌。也自認可以決定與斷定各種現象的是非好壞。我們往往認定,生活應該按照自己的希望與計畫發展。但通常情況並非如此。
不預期生活按照自己認定或感覺該有的方式發展,這是一種智慧。理解自己其實一無所知,就是一種智慧。
☜ 不拚命三丸
3 months ago @Edit 3 months ago
生活難免有摩擦,有時因為雞毛蒜皮的小事和家人吵起來,冷靜後固然知道自己有錯,但盛怒當下真的會死死抓著「我是正確的」的想法,想盡辦法辯倒對方。
對待價值觀和做事方式不合的同事也是,會相當糾結對方的言語,企圖透過「我有道理」和「我才是對的」去糾正對方。我想也是這種「自視甚高」的思考方式帶來許多痛苦,我們都只是照著過去承襲的經驗還有習慣去做事,但對方不接受、不認可我是痛苦,我改變不了對方的想法也是痛苦。
我這麼糾結「正確」這件事,但是非對錯、工作效率最佳真的有那麼重要嗎?嘗試聽聽看、做做看「我不知道」的方法,好像也未嘗不可吧。不知何時開始,總是會把生活弄得太嚴肅、太看重成敗效率,失去孩子一般到處探索嘗試的玩樂之心。
心理的痛苦是自己造成的,並不太表它沒那麼痛苦。完全不是如此。但是了解它,可以帶給我們一種新方式來因應它。這就是為什麼我會主張「不要相信你的每個念頭」。要有這樣的領悟,可能很困難,因為這需要十分謙虛。你不能再怪罪他人或環境。
人類意識中的一個層面,非常喜歡將一切怪罪於他人:「要是我父母不一樣,要是我同事不要對我這麼刻薄,要是政客們能做出更好的決策。」這種心態一點都不奇怪,是構成小我的基本要素,它非常正常。當生活變得艱困時、當面臨心理壓力時,指責別人是比較容易的,也會讓我們覺得自己沒那麼脆弱。但就是不舒服,我們最終還是絕對有必要問自己以下問題:「此時此地,我能做點什麼讓自己在這種情境下不要這麼難過?」
☜ 不拚命三丸
3 months ago @Edit 3 months ago
這段期間和新人相處消耗了非常多的能量,總覺得從她身上,看到一部分小時候很憤世嫉俗的自己。用中二一點的話說,就是感覺全世界與我為敵ww。
被害妄想傾向,討厭很多人,看誰都不順眼,覺得全世界都欠我五百萬,充滿負能量,事情不如預想就覺得有人故意在搞,常常處於很焦躁又很憂鬱的情緒狀態。新人最近還因為一點無關緊要的巧合,提出我們哪天客人爆多、機台很多故障全都是商業對手在搞的陰謀論w。嘿菜鳥,商業對手送這麼多客人來確實是累到我們沒錯,但這樣老闆不是更開心嗎?
從聊天的隻言片語,略略可以拼湊出她的原生家庭還有成長經歷,不怪她會形塑成出如此憤世嫉俗的世界觀。就某方面來說,環境形塑了個人的價值觀,經歷決定了個人的見識,這也沒辦法選擇的。但如果因此感到煩惱痛苦,或許某天會發現「不帶批判」的看看世界也不錯。
☜ 不拚命三丸
3 months ago @Edit 3 months ago
沒有什麼會持久。一切都是無常的。這是壞消息,也是個好消息。
其實我剛來到充滿熟客生態的店裡時,也是和那個新人類似的狀態,覺得客人們都討厭我之類的,但隨著待的時間越來越長,苦手的事情漸漸熟悉,苦手的人漸漸知道怎麼應對相處。客人來來去去,佷照顧我的主管同事也一個一個離開了,而我仍然留在此處……我對「變動」經常感到不安,但也因為變動,了解到原來這世界也不是如此關注(討厭)我。
不過要產生這種體悟,可能真的需要兩三年以上的時間。現在看著新同事,回想自己以前在社群上發的各種大驚小怪的工作抱怨覺得好慚愧,但也很感激那些人事物,讓我可以慢慢成長,學會不擅長的事情。人們常說工作是「修行」,對我而言真的是如此,我因為極不擅面對直話直說、稜角分明、暴躁易怒的人,人生ㄤ賴之職場副本,就給我安排了好幾個這樣的隊友www。
因為當我覺得有壓力、難過、孤獨、焦慮不安、委屈、力不從心的時候,這些感覺往往是自己執著、頑固地拒絕放下一些念頭造成的。通常,它都是一個理由很充分的念頭,而且往往包含一個「應該」。
所有念頭中,最傷人的就是——我應該有所不同。我應該更聰明、更勤奮、更富有、更有才華、更苗條、更成熟才對。
也許這輩子有個人你覺得無法原諒?有可能。然而,有時嘗試以下這個想法會有幫助:假如你出生時有和他們相同的DNA、相同的命運、相同的業力、相同的基因碼:假如你成長的方式、身邊擁有的人、遭逢的事全和他們一樣,你的所作所為可能也會和他們相同。
和解和寬恕,絕非易事。但請試著客觀、冷靜地關照你的感受帶來的影響。當你對某人關閉心門的時候,會發生什麼事?對方或許沒有受到明顯傷害,但你會。你會覺得自己很委屈,在內心播下憎恨的種子。如果你選擇不時提醒自己:這個人不可饒恕,就會讓這種憎恨增長到傷害你的地步,根本也沒報復到對方。
在森林修行派中,泰國僧人龍婆登是我最喜歡的人物之一。當時的泰國國王和王后都是龍婆登的弟子,因此經常去拜訪他,送禮並請教問題。有一次國王恭敬的提了一個問題:「龍婆登,您可能發怒過?」這是個相當敏感的問題,因為在東方宗教中,心平氣和被認為非常重要。不被強烈的情緒與反應衝昏頭,是會受人欽佩的。龍婆登用泰語回答,大致上是:怒氣會生起,但它什麼也無法占據。
我很喜歡這則故事,因為它說明了,當我們的內心寬大到足以容納自己所有的感受時,生活會是什麼樣子。這並不是說我們再也不會以消極或難熬的情緒。我們只是不再認同它們,不再讓它們占據自己。這樣一來,它們就不能再傷害我們,或讓我們做出令自己後悔的事。
雖然這不是一本關於宗教的書籍,但其中的敘述還是讓我不免聯想到一些佛教的概念,比如「我執」,比如「慈悲」。
人世間的種種煩惱,都可以歸結到人對「自我」放不下的執著,人用概念形塑自我,也用物質強化自我。為了彰想自己與眾不同,說著特立獨行的話語。而人的怒氣,其實也是從遠古時期就種在基因裡的「防衛機制」,一旦敵人侵入我們的地盤,大腦就透過激發怒氣,驅使我們保護食物。到了現代已經不必再擔心食物問題,但防衛機制仍在發揮作用,用來捍衛、爭取我們重視的其他事物。
只有淺顯的接觸過一點佛教概念,不過有些哲理實在很有意思。能用「慈悲」心去看待眾生,不只是相信人性「本淨」,也是採取一種很謙虛包容的視野,去看見罪人沒犯罪的過去,也看見他們已經圓融圓滿的未來。我是否也能用這樣的觀點,去看看自己曾經無法原諒的人,放下無法原諒的事。
☜ 不拚命三丸
3 months ago @Edit 3 months ago
知識對自己所知的一切感到驕傲。智慧在自己不知道的一切面前謙虛。看到這段話果然還是覺得自己必須反省,常常很難接受他人和自己擁有不同的觀點。最近找到夏先生的一個
影片,很認同他說到的「我們每個人都是活在他人的反饋之中,我們對世界、對自己的認知都是來源於他人的反饋。」
待在舒適圈,所有人都肯定認同自己的理念固然是舒服快樂的,但時刻處於一種「跳出去」的姿態,保持清醒、謙虛、接納的心態接觸不同的想法,反而能活動思考、獲得更多。看見越多與自己不同的人,也代表這個世界並不是只有一種「我認為的正確」,而是多采多姿、包容萬象的。
這段好簡單,但又充滿力量……
☜ 不拚命三丸
3 months ago @Edit 3 months ago
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是,市面上充斥著各種如何創業、如何成功的書籍,另一方面近幾年又瘋狂推出各種如何處理童年創傷、面對負面情緒、接納自我等等等的心理療癒書籍,或許這可以反應出我們現代社會所面臨的問題,一方面鼓吹努力成功賺大錢,另一方面又被這種價值觀所綑綁,渴望躺平一動不動。
這本或許不是唯一討論「如何在這個無常的世界中安處」的書籍,但作者本人曾經出家近二十年,又還俗得到漸凍人疾病的經歷相當獨特。我本身就對僧侶生活很是好奇,透過這本書看到很多很有趣的小故事。作者透過直率又樸實的口吻,將那些充滿智慧的言語穿插於他的人生經歷之間,最後讀完闔上書本我也一起感到圓融圓滿……
爬文過程有看到佛陀時代僧團之間也是吵很兇的言論,勾起我對佛教流派演化過程的好奇心,不知道有沒有這方面的探討書籍(結果還是喜歡看人類相愛相殺
☜ 不拚命三丸
3 months ago @Edit 3 months ago
書名「我可能錯了」的來源。以前也有從其他影片聽到異曲同工之妙的說法:
用「我搞錯了」代替「我以為」 ,影片講者舉的小小生活例子也給我很大的啟發,不是他人辜負了我,單純就是我搞錯了,我錯看曲解了事實本身。
不小心闖進來(?)發現噗首的引用是SKAM,原來是北歐書籍
我超級喜歡那段話,但是很難時時做到
☜ 不拚命三丸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glassticmist: 如果看到有興趣的話題,我的噗都可以隨意出入聊天沒關C~ 作者是北歐人沒錯,也有說到那段話引用自SKAM
我其實沒有看過SKAM,但也覺得那段話寫得好溫柔,有一股辨明世事的寬容和透徹感……不過要做到真的非常不容易,尤其是當自己被他人冒犯傷害,或是因為事情不順己意,產生想反擊別人的想法時
關於沒辦法寬容對待別人這件事,可能也要對自己抱持寬容……
想想與人為善的原因,除了不要傷害別人,好像也是不要和自我為敵。如果不滿的意見最終都會損耗自我,那就不要為了那些沒辦法改變的過錯,陷入更深的自責。接納現狀任其存在,說不定也是一種智慧?(最近和GPT亂亂聊天又有一點新的體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