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Sign Up For Free
English
中文 (繁體)
中文 (香港)
中文 (简体)
日本語
Filipino
Bahasa Indonesia
Bahasa Melayu
Pусский
Português (Brasil)
Magyar
Français
Español
Deutsch
Čeština
العربية
Català
Dansk
Ελληνικά
فارسی
Suomi
Gaeilge
Hindi
עברית
Hrvatski
Italiano
Norsk bokmål
Nederlands
한국어
Polski
Română
Slovenský
Svenska
Türkçe
українська
беларуская
ไทย
Standard view
奇亞
5 months ago
@Edit 5 months ago
⦙ 讀書心得:犀利如破浪的指引
脆弱的假自尊:為何再怎麼努力,內心仍然空虛不安?
這本書我是斷斷續續讀完的,雖然全部只有200多頁,並不是本很厚的書,習慣閱讀的人應該可以一口氣啃完!
全書的主題架構也非常明確,透過釐清謬誤觀念、舉個案實例、給予實踐方法等步驟,循序漸進地一步步闡述什麼是「自尊感」。
為什麼自尊議題在現代社會逐漸被重視、人們也開始使用「高、或低自尊」描述自己。
可以想見,雖然不是本厚到讓人卻步的書,內容卻會讓讀者反覆進入思考⋯⋯順著作者的引導,釐清平時容易進入的認知誤區
latest #37
奇亞
5 months ago
利用休假,在咖啡廳點了壺熱奶茶讀完了~
奇亞
5 months ago
@Edit 5 months ago
閱讀過程中,我滿常需要停下來消化作者用來闡述各種概念的名詞是什麼意思,好比「自我效能」是什麼?
它跟「自我價值」之間有哪裡不同?
而「自信」為什麼與「自尊感」不同?
對不是心理專業出身的讀者來說,平時多多少少也會透過網路接觸這些名詞,然而很有可能吸收到不那麼準確、或片面的意思。
這本書第一大章節就花了不少篇幅說明、梳理大眾理解上的誤區,並非常強調要如何將這些概念「實際應用在生活中、在當下去改變自己的狀態」、減少加諸更多負擔在身上,導致更難脫困的情形。
奇亞
5 months ago
好比雖然全書都在談「自尊感」,但作者在一開始就提醒:
「在對自尊感並不是很了解的情況下,過度關注自尊感這個詞彙本身,會讓自己陷入恐慌。
原本對自尊感沒有太多想法的人,一但誤以為『原來這可能是低自尊的行為表現』時,會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哪裡出了問題,這就跟健康焦慮症是一樣的道理。」
於是釐清每種名詞想講述的各層次細節是必要的,因為誤會本身容易讓人陷入更深的困境
立即下載
奇亞
5 months ago
雖然接觸這些名詞會需要習慣一下,然而不透過它們也很難講明抽象觀念(就像要如何不用「大象」去形容大象一樣。若不想用「大象」二字,就會變成一長串冗長的形容詞或個案描述
作者在書中會反覆校對、debug,以提供讀者一條清楚的思路、循序漸進來理解、建立自尊感。
奇亞
5 months ago
@Edit 5 months ago
我把心得分成五個部分來紀錄:
1. 讀起來刺刺的!
2. 「過去」的陷阱與「現在」的選擇
3. 邊讀邊掃描自己
4. 積極行動、進入人群
5. 作者傳遞的力量
奇亞
5 months ago
1 ⦙ 讀起來刺刺的!
對於已經嘗試許多方法改善自身狀態、讀過不少心理書籍安撫情緒,卻仍感到不知所措、痛苦迷路的人,這本書會提供非常明確的指引,讀起來有「方向明確、不斷前進」的積極感。
對於想找情緒共鳴熨貼心中傷痛、希望被理解與歸屬的人,這本書會讓你感覺「刺刺的」。
而我會用「
苦口婆心想拉你一把、恨鐵不成鋼的老師
」來形容
奇亞
5 months ago
會這麼說是因為,包括我自己在接觸心理知識時,很容易在認識一個新名詞時(好比「情緒勒索」),因為自己長期無法說清、難以化解的痛苦好像被這個名詞辨識、描述出來了,感到安慰與歸屬同時,也開始使用這個新名詞來描述自己、說明遇到的狀況與痛苦。
這種「心中無名的痛苦被好好安放」、「被理解」的感受會讓人感到寬慰,不過對於要真正改善當下的痛苦與困境,停留在安慰只是短暫的止痛劑。
奇亞
5 months ago
@Edit 5 months ago
而這本書非常強調想要逐步脫離困境,需要積極的行動、為自己累積正向情緒體驗,才能逐一改善根本問題。
所以對於想獲得慰藉、尋找「被讀懂」的人來說,讀起來很可能不會給你溫暖被照顧的感覺,若以情境來形容:
作者不是在你跌倒後會俯下身對你說:「一定很痛吧?沒事了喔。」
一邊給予溫暖的擁抱、拍拍你的背的溫柔老師
而是會注視你的眼睛、判斷你的傷該如何處理,接著認真地說:「很痛對不對,但來,你可以站起來,我們走去醫護室擦藥。」
並把你從地上拉起來的老師
奇亞
5 months ago
我們偶爾都會想當那個在地上大哭的小朋友,所以這位老師有時候並不是那麼討喜,所以才說讀起來感覺有點「刺刺!」。
然而他絕對是認真想辦法、協助你解決眼下問題的指引者,也深信每個人都有靠自己站起來的能力。
這份信任與尊重帶來的力量,是不斷往前推進的改變力。
奇亞
5 months ago
2 ⦙ 「過去」的陷阱與「現在」的選擇
我大學時有過諮商的經驗,與諮商師會談時,我們聊到過去的傷痛、挫折⋯⋯而我非常習慣分析這些過去,就像幫自己譜寫一部自傳,然而這部自傳中的情緒大部分是非常沈重的。
因為會被我記憶下來的,絕大多數都是負面經驗。
當我難以劃分清楚「現在與過去的不同」,並將「過去的遭遇視為形成現在困境的原因」,很可能會重新陷入沈重的情緒之中難以掙脫。當時諮商師對我說:
「分析就只是分析。」
奇亞
5 months ago
這句話當下聽不懂,後來我慢慢明白了——爬梳過去是理解自己的「
材料
」,然而材料就只是材料。
如同我也可以透過夢境分析、前世探索去認識自己,然而若無法把幻境與「當下」分離開來,我很可能會陷入第二層、由自己創造的痛苦。
第一層是當下的痛苦本身,第二層即是我
透過分析詮釋出來的困局了。
奇亞
5 months ago
@Edit 5 months ago
另外會說「幻境」,是因為我所描述的過去其實並不如我認定地那樣準確,它是由我最濃烈的情緒、第一視角主觀編織的,於是它僅能呈現對我來說、最深刻的片段而已。
這個片段也會隨時間有所改變
奇亞
5 months ago
若我認為「過去發生的無法改變、它造就了我如今的痛苦」,其實等於「
我選擇被我自己詮釋的過去困住,並為此感到無力
」。
我遺忘了過去也是由「當下的我」詮釋的,當下的自己才是有力量做出決定與選擇的人,而不是那個看似無法撼動的過去。
書中也提醒:「一但陷入自尊感與心理創傷有關的陷阱時,會一直糾結在問題發生的原因,不斷執著於無法改變的『過去』,而不是專注在培養自己『現在』的能力。」
奇亞
5 months ago
作者進而列出六個重點,協助我們避免對自尊感產生誤解、延伸落入其他陷阱之中:
1. 避免過度放大內心的創傷記憶
2. 重視個人自由意志與責任
3. 融入群體生活
4. 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
5. 尋找自己的人生導師
6. 追求成就和投入專注的體驗,有助於提升自尊
奇亞
5 months ago
其中有個提醒也讓我感到震撼:
「深陷過去創傷的人,人際關係必然會出問題。他們很容易期待別人可以理解自己的傷痛,並予以同理。倘若對方不這麼做,就認為對方不把自己當朋友。」
這段話讓我感覺——只有我當下的選擇跟行為能為我自己負責,而不是他人應該要來拯救我。
雖然建立更深的關係通常是基於「暴露彼此的脆弱」開展,可能也包含分享那些過去的傷痛,然而「坦承自己」與願不願意為了想維護的關係去行動、改變,只有我自己能真正自救
奇亞
5 months ago
3 ⦙ 邊讀邊掃描自己
閱讀過程滿常會讓我進入一連串自我拷問:
「我是這樣嗎?」、「之前遇過的人是這樣嗎?」、「原來這樣做沒效啊⋯」、「我把什麼定義帶在身上但渾然不覺」、「這個定義有助於改善目前的困境嗎?」、「我想不想調整自己的想法呢?」⋯⋯
作者本身是精神科專科醫師,書中滿常會拿個案、個人經歷來舉例哪種類型的行為表現不是真正的自尊感,反而有可能是其他陷阱。
如果我們誤把某種表現視為自尊,便很容易進入另一個盲區而備受打擊
奇亞
5 months ago
在書中第二大章,作者提出六種「假自尊類型」:
1. 自信滿滿型
2. 害怕犯錯型
3. 渴望認同型
4. 以牙還牙型
5. 自我中心型
6. 創傷記憶型
奇亞
5 months ago
@Edit 5 months ago
這邊只取幾個印象深刻的片段來分享~
第一種「自信滿滿型」詳述了「
優越感
」與「
自我價值
」間的不同。
說明自尊感並非來自「勝過別人的優越感」,誤把優越當作自尊的人,會透過不斷的競爭與比較來確認自我定位,錯將人生目標放在贏過他人。
然而擁有穩定自尊的人,其專注力是放在自己身上,而非拿來過度關注他人的。
奇亞
5 months ago
其中一段講述「恆毅力」的概念我也滿喜歡:
「『恆毅力』也跟自信是不同的概念,恆毅力指的是『
堅持不懈、持續挑戰的能力
』,就像即使面臨九局下半滿壘的情況,投手依然沈著應對,投球時保持冷靜,發揮驚人的自我調適力。既不會陷入沮喪,也不會驕傲自滿,只會集中注意力投出好球。」
奇亞
5 months ago
@Edit 5 months ago
而第五種「自我中心型」講述了「
依附關係
」與「
關係界線
」之間的差異。這一章也讓我很有感觸,擷取其中畫記的重點來分享~
「讓自己處在孤獨的狀態,並不能視為劃清心理界限。」
「自私的生活也無法對提升自尊感有所幫助。因為自我中心的人會一直想從別人身上索取利益,無法真正把自己和別人從心理上區分開來。」
奇亞
5 months ago
「劃清心理界限,並不是自私的表現,而是為了在關係中保有自律性。我們在人生中無法完全與他人斷絕關係,或多或少是某個人的誰誰誰。在從低自尊走向高自尊的人身上,可以看見這些人的共同點都是藉由與他人建立關係,重新修復自尊感。
其中,最理想的關係模式就是『
不求回報的關係
』。一但建立關係不是出於滿足自己的私心,也就不會試圖利用獎勵和評價控制對方,所有的行為皆是出於無私的愛。」
奇亞
5 months ago
「想要修復在人際關係中受創的自尊感,方法不是在心裡壓抑著創傷,或是躲得遠遠的,不想再與任何人建立關係,而是要讓自己進入不同的關係,從關係中獲得不同體驗。
要對自己有自信,並且為了創建更好的關係而努力。」
奇亞
5 months ago
從中應該能感受到作者文風的犀利與明確分別觀念、大刀闊斧的感覺
審視自己時也許會有些被刺到,然而發現「啊原來不是我以為的那樣啊!」卻會特別舒心。
奇亞
5 months ago
4 ⦙ 積極行動、進入人群
看完上面的節錄,應該也能很鮮明地感受到作者整體的核心思想,包含書中時常提及的阿德勒,都如同一道分明、但不失其溫度的光束般,傳述了——
積極進入社會、重新建立自尊的行動感。
奇亞
5 months ago
@Edit 5 months ago
而自尊與「
自我效能
」與「
自我價值
」很有關係,自我效能讀完的感受是:
我知道自己能夠做到什麼、擁有什麼決定權,而我也實際感受到行動後的回饋
於是也許可以說,自我效能與「
我相信我可以克服困難
」的自信與能力有密切關聯。
奇亞
5 months ago
好比我鮮少自主舉辦交流活動,但去年冬至在朋友群中,因為一時興起開啟了一個故事接龍活動,朋友們也給我很良好的回饋。
這個經驗讓我實際感受到——我其實擁有好好與人對話、安排時間並掌握節奏的能力,這大大扭轉了過去我其實很害怕與人深入對話的恐懼。
在遊戲的過程中沒有輸贏、比較,只有享受樂趣、無條件地交流,實際行動帶來的踏實感是非常扎實、正向的情緒經驗。而體驗帶來的力量也會比自我安慰或鼓勵來得有信服力,因為我正在感受「自己能夠辦到什麼」的一切、全面性的回饋
奇亞
5 months ago
而「自我價值」則是我知道自己值得擁有愛、被尊重,我是重要的⋯⋯這些都與人際互動脫離不了關係,我們對自己的評價很多來自於互動,而評價又大大影響了價值感。
於是是否擁有穩定的自我價值與自我效能,則影響我們是否能建立好的自尊。才會不斷看到作者強調「進入人群」、「建立關係」的重要性,並在書的後半段拆解行動方法、列出建立自尊感的四大要素:
1. 心智能力
2. 正向情緒
3. 道德感
4. 自我調適力
奇亞
5 months ago
其中在心智能力的篇章,作者說:
「自尊感並不是一種情緒狀態,而是思考的能力,它可以說是成為一個自律、自由的人,在生活中所需具備的思考能力。」
老實說這本書的行動方針都讓我想起之前讀的《佛陀不廢話》,心理學與佛學似乎在行動上有不少呼應。只是佛學提供了一個巨大的整體觀,而心理學細分了人們在不同情況、不同狀態下的反應與應對方式。
如果佛學像是綜覽、心理學則從大量的個案積累成它的觀察與論述,有其細膩之處。
奇亞
5 months ago
在更後面的章節,作者進一步說明培養邏輯思維能力與心智能力、自尊感密切相關:
「只憑自己的經驗評估判斷的人,會逐漸失去客觀性。」
「即使沒有親身經歷過,透過別人的經驗分享,也懂得從中找到自己所需的合理資訊。如果能夠持續主動培養覺察事物的能力,調適自我情緒的能力也會提升。
因為懂得鍛鍊心智的人,也能妥善處理自己的情緒。」
奇亞
5 months ago
@Edit 5 months ago
並在最後提出,結合正向情緒體驗與邏輯思維能力,就能發展出「
感覺似乎不對勁
」的「
直覺能力
」:
「直覺是指毋須經過理論分析或理性評估過程,就能直接判斷的能力。直覺並不等於非理性,而是能夠從大量的資訊中,自動作出對自己最有利選擇的能力。」
一個個行動的步驟,都相當清晰!
奇亞
5 months ago
5 ⦙ 作者傳遞的力量
最後來總結一下,我會說這本書對於「心裡有煩惱,但無法說清、處在曖昧難解且找不到方向的讀者」來說,是宛如燈塔光束一般的書。
作者犀利的文字、語氣所蘊含的前進力量是相當豐沛、厚實而篤定的,會充分感受到作者相信當下每個人都擁有可以改變的力量。
這份懇切提攜的力量也不失其溫度,細讀每個篇章,考慮作者在韓國工作的社會背景,會發現她非常想要把每個遇過、個案繞進死胡同的認知陷阱都寫進書裡。
奇亞
5 months ago
就像在最後「如何提升自尊感」的篇章中,作者說道:
「自尊感低落的人,會因為自己負面的個性或習慣飽受煎熬。當然,他們自己也很努力想改掉不好的習慣,但問題在於他們的出發點並不是正面理由,而是出於負面理由——
不是為了成為『更好的自己』,而是因為討厭『不好的自己』
,才想做出改變。無法正面接納自己,會讓自己一直處於負面狀態。」
奇亞
5 months ago
@Edit 5 months ago
這段話就好比我想切一塊蛋糕,而作者的刀銳利且細膩地可以不沾上、或弄糊蛋糕體,乾淨利落地取出一塊蛋糕交到我手上一樣,為讀者分別出心裡會有的彎彎拐拐。
整本書讀起來,都有這般颯爽破浪的感覺~
奇亞
5 months ago
吼,終於打完了——
我覺得這類書籍比較適合「正逢煩惱」時來翻看,才能讀進心裡去,比較不適合作為知識補充來讀。
因為知識會更新、過度對認知緊抓不放也容易形成上面說的「第二層困境」,同時也是作者想協助分別、卸下的。
奇亞
5 months ago
所以如果圖書館有(我也是在圖書館借的
,可以借來看看~想收藏的話,我個人習慣會覺得購買電子書比較方便有需要時翻閱!
✨木木期🕊️
5 months ago
謝謝你的分享!
看下來這本書我很需要,我現在的人生階段正屬於歸零重建的部分,對我來說是及時雨。
奇亞
5 months ago
RinaZhan
: 喔喔哇那希望這本書可以幫到你!不過書中滿多舉例都會與韓國的社會風氣相關~比如學歷、年齡、性別等壓力比起台灣都更沈重,這部分可以參考看看就豪
back to top
delete
reply
edit
cancel
canc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