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多爽人♫
6 months ago @Edit 6 months ago
看到一些事情特別有感而發,想到幾天前被一個滿要好的研究生朋友問到:「要怎麼樣才能避免成為自己討厭的樣子?」

那時候在餐桌上被問這個問題時,我完全可以理解這個問題背後的苦衷。對方不久前被一位曾經非常要好的朋友無預警斷交,而且原因差不多就是像他講的那樣。

我用了一些自己咀嚼過的精神分析,和心靈哲學的知識,大概講了兩個點
「對自我保持覺察」

認識自己很難,卻是作為有人格歷史的我們不得不做的事情。因為若是不如此,我們就無法避免,甚至看清自身某些精神性的迴圈和宿命。

對自我的覺察,講白話或許是試圖了解自己的感受、了解自己想追求的、釐清自己想法的過程整體。這不是一個「監視器式的觀察」,相反地,是首先專注於投入經驗之中,然後對經驗反思的整個過程。並不存在「懸空而真空的自我」,自我就是由經驗所逐漸形塑,而經驗又是由不同的當下的情感、思想和行為所相互影響所凝結而成的。

我自己平時和朋友聊的時候,滿喜歡把「對自我保持覺察」換成「對自我保持誠實」的講法的。正是因為自己不是澄清之物,自我也不該被視為是透明的概念,自我認識才顯得重要和困難。人會有防衛機制和自欺困境,但這不是說這些過程本身是不好的,而是他們顯現了某些精神性的課題。
「理解為什麼」
了解事物的對錯好壞,和對自我覺察是有相互關聯,但不能相互化約的兩個點。我們不可能窮盡事情背後可能的「理由」,但那會隨著我們的成長和改變有所變化,形成一種詮釋螺旋。理解為什麼也是在避免陷入自戀情結之中,「理由」不盡然是第一人稱的要求,而同時是一種「內化的第二人稱」,在自己與他者互動後產生的事物之一。當我們嘗試理解一件事情、一個行為或思想背後的理由時,事實上就已經不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在思考事情了。理解為什麼,並給出理由,是整合客觀自我和主觀自我的重要過程之一。

理解為什麼,同時也是在意義層面上思考自己的所作所為。我們也因此才有辦法區分自己的歷史:自己的過去和現在有什麼差別,自己做某些事情是為了追求什麼,要遵從著什麼,以及這一切對自己來說到底意味著什麼。
----------

小小紀錄一下
立即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