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亞
6 months ago @Edit 5 months ago
⦙ Day19-21 ⦙ 五月
https://images.plurk.com/3891h59XiymN6Mz2aeWSgI.jpg
5/19-21 ⦙ 梅花8 ⦙ 權杖八 ⦙ 火元素 ⦙ 山
https://images.plurk.com/6Mv1BcKMeq28F2DDuSjWYb.jpg
5/20-19 ⦙ 黑桃6 ⦙ 寶劍六 ⦙ 風元素 ⦙ 塔
https://images.plurk.com/2uokZXgJFPNr8a6sRHNrS1.jpg
5/21-22 ⦙ 方塊Q ⦙ 錢幣皇后 ⦙ 土元素 ⦙ 十字路口

昨晚紀錄完去洗個澡順便靜下心,想起昨天影片中分享「你的意念不代表你」,邊在靜心的過程嘗試實作放掉思緒,發現我終於摸到什麼是安在當下、淨空的感覺。

牌卡・青鳥雷諾曼
latest #34
奇亞
6 months ago @Edit 6 months ago
5/19

去年開始,我會在洗澡時對自己說話、安撫一日過後所有不舒服、譴責自己的聲音。

當然這個練習也是時有時無,不是日日都有做到,然而保持這個習慣,知道「洗澡時間是屬於我的、可以容許所有念頭、不壓抑自己的整理時間」。

久而久之,我已經習慣一進浴室就可以來想因為工作壓力,不容許自己當下好好處理的情緒、念頭與腦內聲音。
奇亞
6 months ago
去年,我也會在洗澡時間練習靜心,透過流水的輔助,專注感受溫暖的水流滑過身體的每道觸感,讓腦袋淨空,去除思緒。

我好奇這是不是就是所謂的冥想?U去年也提醒我需要去靜下心才不會被過多的意念干擾、被情緒糾纏,然而嘗試了幾次後,發現心裡的疑惑與焦慮卻仍然存在。

我開始不確定這個「空」的感覺是什麼?
奇亞
6 months ago
如同昨晚紀錄的,五月開始我進入一種小低潮,各種意念浮現又泯滅,各種社群資訊也帶來隱約煩躁的感受。

我既能閱讀、接收大量訊息,卻無法專心於其中,連一篇文章、影片都沒耐心看完。此時我才開始自發性地想要去「沈靜、淨空自己」,不為了領悟什麼、在靜心中得到什麼畫面,而是單純地不要再深陷低潮、躁鬱⋯⋯
立即下載
奇亞
6 months ago @Edit 6 months ago
伴著蓮蓬頭的流水,我自然而然地進入靜心。

家人在浴缸邊安裝了一個較低的蓮蓬頭架,我可以坐在浴缸裡,讓流水恰好落在肩膀的高度。隨著水流經身體,各種各樣的感受,我先是專注在身體觸覺上,然而不執著於「只能專注身體觸覺」。

我的腦內意識,一個時常在體內對自己說話的聲音開始一句句浮現,好比她會用命令式地希望我去「感受水流」,或提醒我現在應該做什麼。如果我也執著於要專注感受水流,腦內的聲音會越發強勢、大聲。

於是我順著意念的流轉,調整不同的作法,讓意念可以被放掉、將注意力拉回當下。
奇亞
6 months ago @Edit 6 months ago
我也發現我的終極目標不是「沒有思緒」,而是「隨著意念而起,隨順轉換放掉它,重新歸位」。

並不是保持在「全然淨空」的階段我就能得到安適,而重新歸位要對準、探索的感受是「我心中真正的想法」。

很有趣,腦內意念其實不是我真正的想法,然而心中會有一個「核心感覺」。

當我對準這個感覺,我會因為它準確地表達了我正在思考的事而放鬆、滿足。如果我誤把念頭當作是這個核心的感受,反而會牽扯更多龐雜的情緒。
奇亞
6 months ago
舉個例子就像:

今天當我煩惱自己是否有網路上常談及的「靈性傲慢」,我開始解析自己的狀態,用一個又一個的念頭進行腦內的自我詰問、辯證。

這當中是完全「去除感覺」的,因為我對自己說的每句話,都無法與內在深處共鳴,而是頭腦為了思考分析而思考分析的詰問,為了找問題而去刻意煩惱。

共鳴不是「這個道理是否合乎邏輯、推理正確」,而是我的身體感受、情緒是否獲得真正的安放。
奇亞
6 months ago @Edit 6 months ago
當我先將自己認定為「可能有傲慢」,而開始抓取過去經驗的事件來層層解析,我可能會開始聯想過去經驗中的人事物說過什麼,然後一條條直接擺到自己身上去套用。

然而又因為我是「套用他人的說法,來核對自己有沒有」,於是進一步觸發更多恐懼與焦慮。

接著為了平撫這些情緒,我會反射性地想要找「反證」來證明自己沒有。於是又瘋狂思考這些過去經驗的不合理、不貼合目前自身狀態之處。

在我可能有、但也好像沒有之間,不斷向外抓取更多訊息塞進腦中思考、論證。然而這題「我到底有沒有?」其實真正能回答我的,是我心中被思緒覆蓋的感受

我需要沈澱下這些想要吵架、論證的念頭,才能讓感受變得鮮明。這道感受是貼合當下情緒、身體的,於是當我找到它,並不會觸發更多恐懼。
奇亞
6 months ago @Edit 6 months ago


於是昨晚我向自己提問:「我會害怕靈性傲慢嗎?」

接著不去思考,而是感受心裡的狀態⋯⋯感受我是否有任何一抹細微的情緒?我的身體是否緊繃?我的腦袋意念是否又讓我飄到任何一個過去的回憶裡?

接著身體內部升起一種感覺,我很平靜,在心裡回答了這道叩問。

回答也不是「在心裡化作聲音、文字、對話」,而是一種「不用刻意解釋說明的知道」。

當下不嘗試說出口、寫下來、在腦中用對話應答,是因為說與寫都會動用腦袋的文字組織能力,我會立即被意念覆蓋,開始思考怎麼回最完備、怎麼說最能表達清楚。

然而我其實在回答這題時,會有一個感覺是先浮現的,「組織成文字」反而是後來才出現的。

在練習收訊時,我有一個心得便是:

「感覺的資訊量往往比文字要來的厚實。因為一個瞬間的感覺要化作文字解釋,通常可以寫成小論文。」
奇亞
6 months ago
既然描述一種感覺需要一整篇文字才能答,那文字能傳遞的訊息其實是貧乏且有限的
奇亞
6 months ago @Edit 6 months ago
當下回答這道題目的感覺很類似「自由書寫、自由發聲」,但在我的個人經驗只會說是類似。

「自由xx」比較像一種練習,練習找回感覺的方法。就像我不會唱歌,但透過某種發聲方式可以更好地找到自己最舒服的聲音、音域。

但這個發聲方式只是一種預備、練習、暖身,並不會直接對應我之後的歌唱都只能透過這個方式去唱才行。

所以目前「自由xx」對我來說是一種練習抓到感覺的途徑,而不代表透過「自由xx」得來的訊息都準確貼合內心感覺。
奇亞
6 months ago @Edit 6 months ago


來回答這題,當下我心底深處的回應化作文字是這樣答的:

「我目前覺得,『靈性傲慢』之於我第一時間接收到這個詞的內心反應,會將它視為一個『負面貶義詞』。

然而當我將它視為貶義詞,我便難以正確地理解它。」
奇亞
6 months ago @Edit 6 months ago
「如同所有負面情緒、負面經驗,當我直面他們、在體驗中轉化這些經驗,並穿越他們,這些經驗之於我才有了意義。

也如同仇惡、抑鬱、嫉妒⋯⋯這些負向情緒之中都有寶藏,也都有核心底層的我真正的需要、創傷、起心動念。

當我揭開層層情緒與思考的偏誤,找到底層的我真實的想法與感受時,我就能從這些情緒中獲得一個重要的體悟。發現狂暴、駭人的情緒背後,都有一個被我掩埋已久的自己。

靈性傲慢也是如此,我永遠不會知道它會在什麼時候發生,甚至會發生後才得以辨識出來、被我在自我整理中歸納成『這是屬於我的靈性傲慢』。

它不是如按表操課的國英數自社課程,國文會用國文的面貌出現、數學會用數學的面貌出現。」
奇亞
6 months ago
「傲慢會在不同情境,用不同程度揭示在我的生命中,而我不會去避諱經驗它,這樣它之於我才會有意義。

所以如果這個體驗中有『害怕』,那我會去正視這個害怕,並度過、轉化害怕。害怕便成了我理解自己『為何傲慢』的細緻層次。」
奇亞
6 months ago @Edit 6 months ago
接受到自己的回答後,我才明白會恐懼是因為我不想經驗,想要自己是完好無損的、沒有走上偏路的。

我想迴避、躲過傲慢的自己

然而當我迴避它,便無法真正去體驗它,從中提取屬於我歷練後的了悟、心得與智慧。甚至這個迴避本身就暗藏巨大的焦慮與恐懼,處處想要迴避、不要踩入泥淖,反而讓我深陷一種「已經發生的恐懼之中」。

白話就是我賦予了自己一條「戒律」:叫做不要傲慢。

然而傲慢是什麼?其實我不知道,因為我沒經驗、探索過。為了迴避它,傲慢已經成了巨大的未知,而未知正是恐懼來源。
奇亞
6 months ago @Edit 6 months ago
於是在迴避傲慢的路上,其實我已經深陷恐懼,也無法清晰辨識自己的狀態了。
奇亞
6 months ago @Edit 6 months ago


回頭寫洗澡時是怎麼放掉念頭的⋯⋯起初我會感覺自己好像想要觀想一個畫面,來詮釋自己現在正在做什麼。

好比我會自發想像自己正坐在一片亮晃晃又舒服的雲海中,這個念頭出現沒問題,然而當我開始想要探究雲海的質地、延伸到哪裡、它是怎麼流轉的⋯⋯越發鑽牛角尖去「想」時,我已經偏離了身體體感,離身體越來越遠。

這個「遠」可以從「我在想時,是否能感受到身體,還是體感已經被我拋棄」來判斷。長期坐在電腦前專心,回過神來才發現身體在痛、四肢僵硬的經驗應該大部分人都有,這就是一種「失去身體連結」。
奇亞
6 months ago @Edit 6 months ago
於是任何「讓我失去身體」的訊息,都會有過度鑽牛角尖的情況,我已經開始太用力、太努力感受。

所以當我發現自己開始執著於雲海,便回頭感受水流,感受水珠跳耀、大片流水滑過肌膚的溫度⋯⋯也不自覺留意傾聽水的聲音。

然而當我將專注力放在「聲音」,我又開始擴散去抓取聲音。

除了流水以外,聽到浴室外家人大聲講話的聲音、屋子外汽車駛過的聲音,這些聲音又讓我開始神遊,失去了身體,試圖想聽清楚他們在說什麼。

而「想聽清楚」便動用了思緒,因為「想理解、分析、思考」。
奇亞
6 months ago @Edit 6 months ago
所以此時,我得將注意力再度放回身上,過濾掉太遠的聲音。

將注意力收回己身時,我感覺體內有一種頻率浮現,如同環境中的白噪音,是屬於我身體當下的聲音。當我感受這個音頻同時,另一個畫面也漸漸浮現——我感覺自己身處在一大片的漆黑之中。

此時聲音牽起了過往「我對聲音的記憶」,覺得這樣的聲音是在黑暗中最容易感受到的。一開始黑只是黑,然而在我將念頭放置到黑暗時,卻轉化成「形象化的山洞」。

山洞除了跟黑有關,同時也有恐懼

所以此時我又遇到了另一個分神的關卡——要面對心底莫名浮現的恐懼。
奇亞
6 months ago @Edit 6 months ago
專注在山洞上,感覺自己要進入隧道,顯然無法打止恐懼,反而會因為細節的增加而徒增未知與害怕。

所以我回頭感受身體因恐懼而出現的緊繃反應,感受哪塊肌肉正在僵硬、呼吸是否急促、情緒影響身體有什麼感覺⋯⋯然後有意識地去留意自己「正在安全的空間」:

「我在浴室裡舒服地坐著,並沒有在山洞裡,山洞中的漆黑無法威脅到我,身體的緊繃正在逐漸放鬆,黑暗也正在消融、碎裂⋯」

一邊安撫自己,一邊度過黑暗,回歸平靜。
奇亞
6 months ago


當一個念頭起來,感受它是否偏離身體、當下,再將它拉回來歸位。靜心的過程其實滿忙的,但不會是緊湊、焦慮、煩躁的,而是一次又一次的平靜

思緒出現,不過度關注,回到身體。
想像出現,不過度發展,回到身體。
恐懼出現,不過度延伸,回到身體。

幾次後我好像明白了靜心的空其實很多彩,並不是「了無聲息的空」。
奇亞
6 months ago @Edit 6 months ago
我也不用執著、追求一定要「很空、很靜、什麼都沒有」。現階段只要我感受到篤定、舒服、安全即可。

於是沈靜下來後,我如同上面向自己提問害不害怕傲慢一樣,陸續問了幾道一直解不了的題,發現我其實都能回答。

答案也對準心裡的感受,因為被準確地發現、看見而感到舒服。
奇亞
6 months ago @Edit 6 months ago


第一題是近期因為U推薦我讀讀《妙法蓮華經》,但我從未接觸過佛家思想(不是佛教,而是哲學方面的思想),而感到有些窒礙難行,看了前兩段也沒懂。

不知道該怎麼入手,心裡的心得好像亂糟糟的都沒被安放歸類。
奇亞
6 months ago
Q(意念起,向內在提問):「試讀了經文的感受?」

A:「我目前覺得佛經中傳遞的訊息只可心領神會,無法言傳。

這些奧妙字詞的主要功能只是為了嘗試精準地描繪這個概念,然而若是我糾結於字詞解釋,就像讀小說糾結作者的形容詞是否翻譯得巧妙。

翻譯確實會影響閱讀體驗,但故事劇情的精彩並不會因為翻譯而失去核心架構,只可能失去精華的精彩性與準度。」
奇亞
6 months ago @Edit 6 months ago
「今天我嘗試讀佛經,還是會選擇先把這些梵語音譯的釋義看個大概,因為我現階段像是讀一本小說,但看不懂漢字。

讀到作者描述一朵紅花,我還沒到達斟酌紅花的『紅』該用赭紅、朱紅、奼紫嫣紅哪個來形容更精巧的階段,而是連『紅』這個字都看不懂。

然而佛經有趣之處就是,即便我讀不懂『紅』,但整個故事架構讀完卻能在心中有所共鳴,好像已經領略了其中的意涵,只是缺乏語言得以形容。」
奇亞
6 months ago
這個回答釋懷了我看不懂的自責與糾結,其實大略讀過經文,我會有一個「感受」,這個感受只是暫時找不到字詞去形容。

感受放到生活中會有對應,到時候才會迎來真正的明白,於是我倒不用這麼戰戰兢兢地去讀經文。
奇亞
6 months ago


第二題是五月以來的低落、消沈和最嚴重的「無聊感」。

Q:「目前生活中,我最鮮明的恐懼與無聊是什麼?」

A:「真正讓我害怕的生活像是一條『百米賽道』,能一眼望穿終點就在盡頭的那棵樹。

然而實際開始跑時,我可能會被路邊漂亮的石頭絆倒、被另一棵樹吸引目光,想抵達終點的樹之後,再折回來看另一棵樹,或乾脆偏離原本的路徑,往另一棵樹前進。

當我只有一眼望穿的道路,『死亡』便是我唯一的終點,我會認為人生只是來經驗死亡,而感到虛無空洞、毫無意義。

然而當我將焦點放在『經驗』,這段路途便不會只是一條一眼望穿的百米衝刺跑道,而是有無限可能、哪裡都能成一條路、看不見邊界與盡頭的世界地圖。

『經驗』才具備無限的潛能與意義,而死亡就不會是一眼望穿的恐懼與終結。」
奇亞
6 months ago
「也如同一張時鐘錶面,如果將剛剛跑道的比喻改成一張樸實無華、毫無特色的時鐘圖紙上。

我知道從1走到12,我的一生便會結束,接著就花上所有時間注視這只時針一格一格地走⋯⋯我很認真、全神貫注,然而當我越用力端詳這些數字,卻會開始感到無聊與恐怖。」

「光是描述這個例子,就可以感受到一種平板、毫無波瀾、寂靜到似乎了無聲息的氣氛。甚至光想到時鐘本人的圖紙,就讓人覺得毫無驚喜之處。」

「然而要是我能欣賞時鐘上的數字字體設計、每個數字於我都有特殊意義,好比1是自我、2對應伴侶與安全感、3更擴大了點對應了親朋好友、4是家人⋯⋯」
奇亞
6 months ago
「那從1走到12,就從自己出發逐漸經歷了不同的人際關係,這張圖紙就變得有趣起來了。

甚至在數學家、文學家眼中,數字都可以有不同的故事與美麗之處。這些被我『賦予的意義』才讓生命有了厚度跟可能性。」
奇亞
6 months ago @Edit 6 months ago


最後一題是聽聞各類靈性思想時,似乎會有誰對誰錯、誰比較智慧、收訊比較廣的比較之情。也回應前面的靈性傲慢,好像當自己相信某個信仰、傳遞某個學問說法,並深信它的高度,是不是就感到更為安全、正確,甚至產生了排斥了他人世界觀的辯正行為。

我目前正在接觸佛學,去年也陸續閱讀了不少人的靈性分享,如今想來問問自己心中的看法是什麼。

於是我是這樣提問的:

「會覺得佛學(代換成其他正在相信的說法也可以)偉大嗎?」
奇亞
6 months ago
A:「我現階段還沒能參透、共鳴其中的內容。

過往我透過在YT上聆聽《啟點文化》的節目學習心理學,這門學問陪伴我穿越、辨識自身狀態,也協助我解決、歸類了一些生活命題。

如今U推薦我讀讀看佛門的哲學思想,我想這門學問也會陪伴我度過一段生命難題。而在更之後,我會不會繼續能從佛學中獲得領悟,或將目光轉移至其他領域就不一定⋯⋯

我想這些學問之於我,端看他們能否與我的生命產生共鳴。

當我與這些學問有了共鳴、有了領悟,才對我有意義。

而他偉不偉大,不是由還沒領悟與共鳴的我能回答的,而是那些真的從佛學中獲得體悟、領悟的人才能回答之於他們的生命,佛學是否幫上了他們、是否重要。」
奇亞
6 months ago
我很高興自己心中的想法在現階段是如此,這段感受的回應,很好地傳達了我底層核心的想法。

而不是糾結於表面上的字詞詭辯、誰對誰錯、誰更好誰又哪裡不好⋯⋯那些會讓人痛苦、不舒服、緊繃的論證與分別心、比較心。
奇亞
6 months ago
一門學問是否重要、偉大,不是由旁人或哪位權威的註解可以幫我定義,而是對於我個人的生命歷程中,它是不是真正意義上地協助、陪伴我度過了一些議題。

這是誰也拿不走、替我代言的重量。

而這門學問帶來的是平靜、自在,抑或恐懼、退縮,是否真的解決了問題,也是我的一個判斷重點。
奇亞
6 months ago @Edit 6 months ago


之前抽到「山」的紀錄 @chiaulmas - ⦙ Day4-5 ⦙ 五月 21 ⦙ 梅花8 ⦙ 權杖八 ⦙ 火元素 ⦙ 山 ...
專注當下的心得分享經常被情緒左右!如何覺察,回到當下心?|迷思破解
影片裡有提到阿德勒的《被討厭的勇氣》,大學時讀過第一冊跟第二冊,其實當時有不少概念是看不太懂的,也有產生一種錯誤認知是:

「那是不是別人討厭我無所謂,反正這是我決定的事就OK?」

對於「自私」是什麼變得不太明白。後來看啟點的介紹,才知道阿德勒其實非常重視「在社會、群體中去實踐自己」,並不是要從此避世的學問。

剛好昨天聽他們的節目有討論到「自私」這個主題,可以搭配一起看~做人自私一點,才會比較幸福嗎?|【你好,世代#42】
奇亞
6 months ago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