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資料框
8 months ago @Edit 8 months ago
#語言五四三

「唐詩要用什麼語唸?」印象中我有一噗曾稍微提到,但懶得找了直接重來一次。

應該有不少人聽過:「想確認唐詩押的韻,要用閩南語*唸。」且常有人誤解成:「唐朝人講閩南語!」
*此處使用漢語聲韻學之詞,以閩南語而非臺語相稱

無獨有偶,香港朋友也曾問過我:「聽說唐詩要用粵語唸,因為唐朝人講粵語,是不是?」

一言以蔽之,不是。

簡單來說,每個語言都有其發展得比較快或慢之處,普遍而言北方語言(例如宋元的早期官話)脫失韻和調的演進較快,到元代《中原音韻》時期已無入聲字。
而閩語和粵語(尤其閩語)保留了比較多上古、中古漢語音韻的特徵,你可以說他保留了平上去入的調,保留了入聲韻尾(-p, -t, -k),上述兩點都有助於理解唐詩押韻,卻不能說唐代官話 = 閩語,因為他們發音確實不完全相同。

(下略三萬字)
二維資料框
8 months ago @Edit 8 months ago
今天早上滑批踢踢看到有人在分享陳世明那套「閩南語 = 古漢語」的理論,每次偶爾被推到他的影片看到留言區許多民眾表示看完收穫很多,我都覺得一陣惡寒,似是而非的偽知識最可怕ㄌ。
怕大家看一看也會被他騙到,我就不附連結ㄌ,總之只要知道他那套是錯的即可。

或是很感興趣ㄉ話可以跟我討論

倒是批踢踢底下的推文相當優秀,值得轉錄。

→ CCY0927: 陳世明的主張根本稱不上「理論」,他不具備方言本字考證能力。所有方言本字考證論文裡必定花最多篇幅闡述系統性音韻變化,避談系統性音韻變化的方言本字考證方式就是低能廢論。
→ CCY0927: 簡單講就是他可以拿個案出來講得頭頭是道但往往沒有系統性的案例來支撐這類變化,因為他不懂「梗攝」、「開口」、「二等」代表什麼意思。
二維資料框
8 months ago
以前學聲韻學時都是看到規則就開始背、看到字就開始拆解,尤其希望老師考試都考中古音、考反切、考兩百零六韻跟五十一聲類,遇到一些韻書背景的問題還會覺得幹嘛考這個。

直到畢業後才發現真正有趣的其實就是韻書背景了,語言是多地同時發展的,韻書代表的是哪個時期哪個區域的人的「正音」簡直再有趣不過了。
像是說不定未來的某一天,臺灣人就會真的ㄣㄥ不分了(?

不過好玩歸好玩,以前考試的題目還是很虐,剛剛回去看唯一的想法是:蛤
二維資料框
8 months ago @Edit 8 months ago
何謂反切系聯?陳澧倡導的基本條例、分析條例、補充條例的內容為何?

韻書產生的背景為何?《切韻.序》所言「因論南北是非,古今通塞。」、「我輩數人,定則定矣。」、「遂取諸家音韻,古今字書,以前所記者,定之為切韻五卷」所指分別為何?

《集韻》、《禮部韻略》和《廣韻》有何不同?
立即下載
看到「蛤?」瞬間夢回您當初在寶慶地下街的桌邊向我解釋韻書到底在幹嘛的那個晚上wwwww
不過不需要讀懂也能看得出來陳世明從頭到尾就是在瞎串啦,看一次頭痛一次🤪
二維資料框
8 months ago @Edit 8 months ago
我今天才跟學弟說可以來玩不關陳世明影片大挑戰,撐最久的贏XD

韻書真的好棒,雖然我也學得好爛,剛剛看到我寫考卷有寫「《禮部韻略》比《廣韻》多了十三處『同用』」,我也是「蛤」了一下,我曾經這麼有智慧嗎

我以前聲韻學還有一個作業是要抄寫並翻譯陸法言的《切韻》序,以前覺得怎麼大學生在搞國小生的事,殊不知後來才發現《切韻》序好玩之處(& 我好會留垃圾):
https://images.plurk.com/3NMRJq8wOZgfiS9n4xFxpu.jpg

不過我最熟的是周德清的《中原音韻》,當時看到該書起例寫道「言語一科,欲作樂府,必正言語,必宗中原之音。」還覺得好熱血,結果我學長說:「這不就如同今日華語樂壇凌駕其他語種音樂嗎?」煩欸X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