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細胞中的視桿細胞裡含有視紫質,視紫質能幫助我們在黑暗中分辨明暗。
視紫質在黑暗中增生、遇光分解。在缺乏光源的時候,視紫質增加,讓我們「適應黑暗」(突然關燈時眼睛尚未適應的時間,就是反應到生成足夠視紫質所需的時間),當光源充足時,視紫質快速分解減少(再突然把燈開回來直到恢復正常視覺的狀態)。
視紫質必須靠維生素A(攝取含β-胡蘿蔔素的食物)合成,缺乏之者可能會得到所謂的夜盲症(在黑暗中看不見)。
latest #7
在黑暗中看著家具與牆的輪廓,想起小時候一時興起查過的資料。
視細胞可分為視錐細胞與視桿細胞,錐細胞(cone)負責辨識色彩,桿細胞(rod)負責辨識明暗度。叫錐或桿,是因為外型像是如此。
大部分人有三種錐細胞,可以辨識光的三原色。功能較差者會產生色弱,缺乏某一種錐細胞就會無法辨識某些色系(兩色色盲),缺兩種的人只能辨識特定顏色(單色色盲),完全色盲者(缺三種)的世界只有灰階。有些人擁有第四種視錐細胞,有可能有功能也可能沒有,有功能者看見的世界與只有三種視錐細胞者所看到的不同,例如在大部分人眼中某些顏色合成起來與單色光是相同的,例如紅+綠產生的合成黃與單純的黃光,但對擁有多一種視錐細胞的人來說,這可以是兩種明確不同的顏色。
視錐細胞分別能辨識不同波段的光(可見光範圍),而視桿細胞能辨識的範圍比錐細胞還要廣一點,這讓我們在某個程度的黑暗中可以看見物體的輪廓卻無法辨識其色彩。
由於人類能辨識的明暗度比顏色的範圍還廣,在光源極弱—能看見物體輪廓卻不應該看見顏色的區間—所看到的「顏色」即為大腦自動填色的錯覺。
大腦在演化過程中犧牲了準確度以換取速度,所以人類很容易會看錯東西。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