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下十日蟬
8 months ago
#譯事雜談
關於我們在語言面前的失敗總是多過於成功
latest #14
燈下十日蟬
8 months ago
看前輩噗文有感,反射弧太長&字有點多&發散太遠,所以發在自己家

@sakuia - #翻譯廢話 舊作重譯有趣的點是,可以看到以前的年代,跟現在年代要求的文字有什麼差異。
燈下十日蟬
8 months ago
「大半譯者在文字面前都是挫折的,敗北的次數遠比戰勝的時候多。」
燈下十日蟬
8 months ago
覺得這種失敗不單是翻譯方面,其實語言也是。語言學習者很早就必須面對一個現實:無論再學多久,三年、十年、三十年,一輩子,我們都不可能真正「成為」母語使用者。

在台灣生活三十年的外國教授,中文標準到講電話一、兩分鐘都不會被聽出是外國人,中文語感卻還是跟出生不足三十年的學生有落差;移居英語國家多年的高知識分子,日常生活聽說讀寫樣樣流利精通,英文母語的兒子卻還是經常在她的論文草稿裡抓到誤用的介係詞。
立即下載
燈下十日蟬
8 months ago
這種例子太多了,由於大腦學習母語和外語的機制本來就不相同,學語言的人很早就必須接受這種現實,像一堵終其一生無法越過的高牆。
燈下十日蟬
8 months ago
翻譯也一樣,從投身翻譯的那一刻起,我們就知道譯文永遠不可能真正「成為」原文。
燈下十日蟬
8 months ago
語言是意義的網,每種語言有不同的織法。譯者在做的,就是把來源語那張網上名為「意義」的珠子拆解下來,用目標語的邏輯重新串上、織好,拿給你看。

我們有時得篩除一些珠子,有時得自己添補一些,否則用目標語的規則根本織不下去。
燈下十日蟬
8 months ago
即便盡可能保留了原本的珠子,那張網也絕不可能是原本的網。
燈下十日蟬
8 months ago
所以我喜歡說翻譯是喪失的過程,轉譯越多次,離原文越遠。

但正是因為無法「成為」原文,我們想方設法更接近它,一百個人有一百種辦法,只為了再更接近一步,重視的或許是形式、句構,又或許是風格、閱讀體驗,每位譯者側重的各不相同。
燈下十日蟬
8 months ago
正因為無法真正百分之百「成為」原文,所以在翻譯過程中產生了無限的可能,從中長出了許多無法預期的東西。織網的人為了繞過那些數不盡的規則,變出了各種超乎想像的花樣 克服了各種現實的無奈,用自己的方式把意義帶到你面前。
燈下十日蟬
8 months ago
到了這個地步,翻譯已不能說是單純的喪失了。譯文更像是與原文在同一片土壤上開出的花,同樣數目的子葉分枝、花瓣花心,卻各有不同姿態。

我覺得這樣開出的花也一樣美,儘管它無法真正成為它的同源姊妹。失敗不會只是失敗,就像有時候非母語研究者反而能提出與母語人士截然不同的文學觀點。
燈下十日蟬
8 months ago
聽起來像沒熬好的雞湯,但我還是覺得這樣的不可能十足美好,它催生了更多意想不到的可能。有時候也會想,如果一本書能有足夠多種不同風格的譯本,那或許也是讀者拼湊出原文樣貌的一種方式吧。
燈下十日蟬
8 months ago
來自今天也不停失敗只好摸魚發文的譯者
不知為何,讀完我想到更感慨的成語,「淮橘為枳」 ,但我們總是希望枳能多點橘的甜啊。
燈下十日蟬
8 months ago
sakuia: 真的,我覺得選擇書籍翻譯的譯者很多都有這樣的理念
但我們的難點在於,我們只能用自己的判斷和理解去調出一款甜味,偏偏每個讀者喜歡的甜味又各不相同😇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