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
想解決現狀,不是狂往自己身上貼標籤就會有用,如果「因為不想被貼這種標籤」而產生動力,這還算是好解決的吧。也是有人會像被貼符一樣動彈不得。
這種時候需要另闢途徑。
以「不收拾就是罵自己懶惰」舉例,換成作者說「空間是為你服務」的想法還蠻新奇的,也是一種說話的藝術。
書中名詞:「低多巴胺的事情」
刷牙洗臉洗頭打掃洗碗等等重複性又必要的作業
作者觀點「懶惰是不存在的」:
不做某件事的原因可能是因過往事件產生的情緒、疾病方面的事情,讓神經元與事件當下的感受產生連結,而不想做這些事。
但是不做這些事可能形成羞恥感,陷入使人頹喪的惡性循環。動力甚至心理健康程度直線下滑。
有感:
原生家有點囤物癖,越來越髒亂
而我的現況是完全不想碰家務,只做最低限度的事情
摘句:「下次當你試圖說服自己去完成一項日常照顧工作時,用「如果我現在起床做 ,將是對未來的我的一種善意。這項任務將幫助我在之後體驗到舒適、方便和快樂」,來取代這樣的聲音:「呃,我真的得起床清理我的房子,因為它真的是一團亂。」」
建議:「五件事整理法」其實每天只需要做五件事
1.垃圾集中在一個大袋子,先不要倒
2.碗盤集中在水槽,先不要洗
3.髒衣服集中在籃子裡,先不要洗
4.找一個空間(我覺得也可以是袋子或籃子)堆放所有待分類的物品,一間擺放好後再去下一個空間擺,重複直到所有物品都放回原位
5.審視4,剩下的東西可以開始決定去留
做完以後,至少目前的家中是宜居的
訣竅解釋:
大腦需要看到一些終點性的東西
把各種事情規劃成短時間內能多次達到終點的做法,能給予一些多巴胺獎勵,讓大腦不那麼灰心
可以運用音樂、節目、蕃茄鐘來計時
如果真的很沒有動力,只要處理1+2會長蟲的東西就好
建議:「挑出需要捐贈的物品,卻沒有動力處理」
擺了六個月以上要捐贈的衣服,扔了吧
要出清的東西讓你的房間六個多月無法使用,扔了吧
因為最優先的是讓空間恢復運作!
讓它們離開吧!
感想:
以前我曾經很積極的用二手換物平台,可是在不知不覺中媒合、溝通會花上不少的時間成本。
後來我改成拍照片放在「浪費資料夾」保存,警惕自己以後不要再浪費錢買這些教訓,漸漸物品變得越來越少,挑東西有越來越少踩雷的趨勢。
摘句:「讓我告訴你我家的凌亂代表什麼,這意味著——我還活著。髒碗盤,意味著我已經吃飽了;我喜愛的物品散落四處, 意味著我有創造力;零散的玩具和亂七八糟的空間,意味著我是一個有趣的媽媽;走廊裡堆放的盒子,意味著我夠貼心幫大家訂購了我們需要的東西;散落一地的衣服,意味著我有一整天滿滿的行程。」
感想:莫名流眼淚。
雖然我還不是一個忙到爆炸的母親,但這段話讓我意識到自己,的確是以「沒做到某某事就該被批判」的眼光來看待家事。
然後每天面對亂糟糟的家裡,每天起床很像處理它們,但最後還是沒做,就會在心裡批判一通,接著繼續任性拖著做不下去。
這是一種內耗。
轉念:
做家事是善待自己的一種方式,支持你每天的行動更順利。
找出問題1:「我曾經花了一整天的時間試圖邊走邊打掃,到最後卻感到壓力沉重、精疲力盡,並對每個人大吼大叫。哦,而且我的房子甚至沒有想像中的乾淨。」
有時候家人沒有把髒衣服投好在籃子裡,就會讓我脾氣上來。跟其他瑣碎的事情一起累積就變成了令我很不情願承擔的壓力,因為我認為這是在增加我的工作量。
事實上我可以好好的請對方把洗衣籃整理好,不要自己生悶氣。
我不敢說出來也是個問題點,為什麼會不敢說?目前能想到的理由是:我不想在伴侶面前當一個囉嗦的人,但對方確實有令我困擾的地方,長久下來如果只是忍耐,我會忍不住一直擺爛。
發想:
•訂一個明確的家事日,跟對方說明當天要先做什麼前置作業
•讓對方負責幾次這件工作,自然就能理解其中有什麼步驟(已嘗試)
•買個讓人會想好好投進去的洗衣籃
建議:作者分析內在有幾種角色剝削做事情的意願。
「內在的霸凌者」你沒做到就惡言惡語
「卑微的自我」反覆問自己為何跟別人比自己就怎樣怎樣
其本質就是自己在霸凌自己。
可以呼喚「富有同情心的觀察者」
制止霸凌者:你這樣只是在幫倒忙,不會讓事情變得更好,請你停止。
對卑微自我釋出善意:這二者之間可以不用連結在一起。
等等方式,幫助自己減少萌生痛苦的想法。
「亂中有序」
即使物品雜亂,至少可以規劃一個固定的位置
這個概念很實用,可以減少很多臨時找不到物品的窘況
「減少任務啟動的障礙」
*看得見的時間,比如用計時器設定十五分鐘來做清潔,看得見一小段你可以忍受的數字,也可以順便觀察你做這件事情其實只需要花多少時間
*加入愛好,比如有聲書或音樂、podcast
「重新思考洗衣服這件事」
*洗衣籃不見得只有一兩個,可以每個房間都有
*集中一個洗衣日解決所有衣服
*哪些衣服沒有折的必要?買防皺布料是不是更好?
*可以用冷水洗沒有分類的衣服
*衣服不見得要放回他們自己的衣櫃
洗碗、洗衣服晾衣服分類衣服、清潔浴室
洗澡、洗頭、刷牙、換床單
...
為這些事情與幸福、好處連結
「收衣服:我希望可以很快找到我要的衣服」
「地板:腳底乾淨清爽的感覺令我平靜」
「洗碗:乾淨的流理台讓我做出美味的飯菜、吃起來更開心」
根據我的習慣來創造系統,並非以系統養成習慣
「我被允許當個人」
「休息包括對時間的自主權,也是責任」
「回頭思考清潔創傷的可能性,告訴自己現在待的家是安全的家,我很安全」
「思考做點什麼小改變會讓生活更有動力,例如在床邊放個拖鞋,為早晨起床的自己暖腳」
「收尾工作是為了服務明天的自己更好作業」
=======
今年看完的第一本書,很久沒有好好把書看完了,心裡酸酸的好激動。
農曆年前閱讀到一半,我先跑去大創買收納箱,把待分類的雜物物品集中、收垃圾倒垃圾,再歸位,吸地拖地.....維持基本的整潔。
然後發現我對清潔的焦慮來源,就是即將要來我家過年的直系親屬。
果不其然,親屬一進門就開始掃描我家任何她看不順眼的地方,今年沒在我面前發難了,但是偷偷跟親戚抱怨還被我聽到。
這本書的概念恰好替我打了預防針,「空間是為我服務的」這句話,讓我能暫時不去想灌在我腦中多年的清潔焦慮。
可能也要慶幸親屬本身不是擅長收納、不愛乾淨、充滿雙重標準的人,至少被叨念我家時,我可以當成小丑搞笑來看待,讓自己舒服點😌
照著這個步調重新建立生活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