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為當下太不舒服,所以沒去太記住旋律,不過內容就是「我們是原住民」、「那魯灣」,整個讓我想吐
那魯灣是什麼?有請那魯灣飯店的解釋:

這不禁讓我想到前陣子PO的文

他媽誰在給你阿美族你好,甚至有人說那魯灣這個詞是全原住民通用,謝囉


我大學去問很多族群,對那魯灣的印象,很多人表示:「那是白浪自己創造的東西吧?」當然來源我還真沒找到,有噗友知道可以補充在下面,但說真的,那魯灣這個詞在我們(排除法)心中已然是歧視與刻板印象了
我還記得畢業專題報告,有一組同學做專輯,老師問到為什麼不想加入族語之類的在歌詞,同學回答:
「我就是要用中文,讓他些白浪知道原住民不只會歐嗨央!我們也是會做流行音樂的!」
我還記得畢業專題報告,有一組同學做專輯,老師問到為什麼不想加入族語之類的在歌詞,同學回答:
「我就是要用中文,讓他些白浪知道原住民不只會歐嗨央!我們也是會做流行音樂的!」
路過提供一下最近查到的資料
--
比較古老的阿美族歌謠(從日治時代開始有人採集歌謠以來的檔案)確實實詞(有意義的語言)較少,而naluwan或是ohaiyan這類沒有特定意義的詞確實比例更高,有時候是應答、領唱開頭(後面可即興加上實詞),或整首歌都是也很常見。上一代研究者(例如黃貴潮)用「虛詞」描述,意思是無意義,但新一代學者有提出新的觀點,像是研究祭儀歌謠、也是巫師的巴奈母路Panay Mulu會用「襯詞」,認為這種吟唱不是無意義的聲響符號,有特定意義和使用情境,她用了一個我覺得蠻美的字是「孕而未化」的語言。
--
比較古老的阿美族歌謠(從日治時代開始有人採集歌謠以來的檔案)確實實詞(有意義的語言)較少,而naluwan或是ohaiyan這類沒有特定意義的詞確實比例更高,有時候是應答、領唱開頭(後面可即興加上實詞),或整首歌都是也很常見。上一代研究者(例如黃貴潮)用「虛詞」描述,意思是無意義,但新一代學者有提出新的觀點,像是研究祭儀歌謠、也是巫師的巴奈母路Panay Mulu會用「襯詞」,認為這種吟唱不是無意義的聲響符號,有特定意義和使用情境,她用了一個我覺得蠻美的字是「孕而未化」的語言。
Nâ: 後面提到虛詞/襯詞什麼的我知道
不過領唱開頭音這個我理解,但後來被傳言說是原住民的打招呼,這點比較詭異,而且很少重點澄清,只是到現在年輕人已經是下意識排斥這樣的詞與自身做連結
不過領唱開頭音這個我理解,但後來被傳言說是原住民的打招呼,這點比較詭異,而且很少重點澄清,只是到現在年輕人已經是下意識排斥這樣的詞與自身做連結
國外的歌謠研究會把這些沒有固定意義的詞廣泛稱呼是「聲詞vocable」,詳細可以參考陳俊斌的文章,他有一篇專門在研究為什麼有這麽多naluwan, ohaiyan,美洲原住民也有類似整首歌都是聲詞組成的歌謠,haiyan最早是阿美、卑南常用的,naluwan有人認為是卑南族開始流傳到鄰近的族群。
--
以上剛好手邊有資料提供參考~不過我想因為原住民樂舞早期就被觀光化,被官方變成展示的標本,所以naluwan從以前到現代變成了一個被亂七八糟詮釋的符號,也可以理解在當代變成這樣的狀態(嘆氣)
--
以上剛好手邊有資料提供參考~不過我想因為原住民樂舞早期就被觀光化,被官方變成展示的標本,所以naluwan從以前到現代變成了一個被亂七八糟詮釋的符號,也可以理解在當代變成這樣的狀態(嘆氣)
阿甄Panay►燈下黑: 想想可能反映台灣的語言教育就是非常華語中心至上吧,所以小學教育裡完全沒有提到其他語言的簡單介紹或認識(至少我的年代),大眾普遍用很膚淺甚至貶低的方式來理解其他族群的語言,文化也是 

個人猜想推測「那魯灣」被作為「原住民通用的招呼語」這樣的概念,蠻可能是九族文化村創造推廣的(?
由於畢竟是營利觀光娛樂優先產業,雖採用原住民文化做賣點之一(?)但更重考慮如何吸睛招人消費,為了打造出讓人印象深刻的「招牌標語」而選用某個虛詞強解(x)創(o)其意並強力放送其與原住民的聯結,久了非原住民的普羅大眾都以為就是這樣(就像烤肉-烤肉醬和中秋節的聯結)
這邊自家存留的民84年(1995)左右的造訪九族文化村記錄裡,確實是會在其「那魯灣劇場」展示表演開始前的介紹裡說「那魯灣是原住民的招呼語」,可能就這麼在80~90年代推廣了不知幾年但已足以深植人心..... 不知那邊現在有沒有將這些有疑慮的文化展演項目做彌補修正(看它們還是叫九族就覺得大概沒有ry 查的時候有點意外原來還有在營運)
由於畢竟是營利觀光娛樂優先產業,雖採用原住民文化做賣點之一(?)但更重考慮如何吸睛招人消費,為了打造出讓人印象深刻的「招牌標語」而選用某個虛詞強解(x)創(o)其意並強力放送其與原住民的聯結,久了非原住民的普羅大眾都以為就是這樣(就像烤肉-烤肉醬和中秋節的聯結)
這邊自家存留的民84年(1995)左右的造訪九族文化村記錄裡,確實是會在其「那魯灣劇場」展示表演開始前的介紹裡說「那魯灣是原住民的招呼語」,可能就這麼在80~90年代推廣了不知幾年但已足以深植人心..... 不知那邊現在有沒有將這些有疑慮的文化展演項目做彌補修正(
Nâ: 想起之前有噗友跟我吵,我當時講「臺灣還沒有完全懂文化多元」,就在那說日本時代如何如何,他媽媽怎樣怎樣wwww
超典型堅定一種思想後造成的結果,其實在發這些話題的噗前,我都會想:會不會被嗆啊?
到後面我還是「老子忠實講出感覺而已,到底要害怕什麼!」
其實那魯灣飯店一直被我們笑,可是很詭異的地方在明明知道不對,大家卻不會去推廣那是錯的意思,所以透過網路我好像都在發批評他人過度/扭曲/錯誤使用各族文化,但只是因為太多人害怕反駁會被反嗆,我就想說來躺這個槍wwwww
超典型堅定一種思想後造成的結果,其實在發這些話題的噗前,我都會想:會不會被嗆啊?
到後面我還是「老子忠實講出感覺而已,到底要害怕什麼!」
其實那魯灣飯店一直被我們笑,可是很詭異的地方在明明知道不對,大家卻不會去推廣那是錯的意思,所以透過網路我好像都在發批評他人過度/扭曲/錯誤使用各族文化,但只是因為太多人害怕反駁會被反嗆,我就想說來躺這個槍wwww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