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多半是配套的要從系統論而非個人感覺去檢視。有些人根本連檢視政策工具要用什麼檢核工具來做都不知道,只會憑個人直覺,相當民粹,且犯了合成謬誤。政府的施政有些是反直覺的,會讓個人覺得不好,實際上卻對群體有益,這在社會科學是很有名的宏觀與微觀難題,經濟學常見的說法有公地悲劇、儲蓄悖論(對個人好對群體未必好)。
如果最後的振興效果比較好,過程麻煩一點,不也是一種共體時艱的互相扶持嗎?如果為了簡化執行過程而讓效果打折,那才是真正浪費資源的事情!
如果最後的振興效果比較好,過程麻煩一點,不也是一種共體時艱的互相扶持嗎?如果為了簡化執行過程而讓效果打折,那才是真正浪費資源的事情!
也就是說2300萬人份3600元價值的消費券
本來預期最少要有828億(僅是全部用光的最低值)
這樣還要在多30億才能刺激經濟(抵銷舉債的部分)
103%是看起來不過分
但363億等於只用掉了1578元 僅43%
本來預期最少要有828億(僅是全部用光的最低值)
這樣還要在多30億才能刺激經濟(抵銷舉債的部分)
103%是看起來不過分
但363億等於只用掉了1578元 僅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