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總結文】【香港】【中共式法官】
1)法官在宣讀判詞的一個半小時內,完全沒有斥責行兇的被告,是一句都沒有。(被告多刀襲擊26歲女仔至重傷,肋骨骨折、右肺萎縮,入ICU)
2)法官花上三分之一時間狂轟社運活動,話將被告的行為歸咎社運實屬合理。稱「如果無社會運動,被告不會犯下此案」
3)法官讚揚被告願意接受懲罰,情操高尚,話「一些受高等教育的知識分子及專業人士都無咁嘅情操」。(事實上被告曾畏罪潛逃返中国)
4)法官指社運影響被告生計,剝奪他的工作權、生活權及生存權,形容他是運動中一名「奄奄一息、滿身鮮血的受害者」,甚至是「不情願的犧牲者」。
華爾街狠人
1)法官在宣讀判詞的一個半小時內,完全沒有斥責行兇的被告,是一句都沒有。(被告多刀襲擊26歲女仔至重傷,肋骨骨折、右肺萎縮,入ICU)
2)法官花上三分之一時間狂轟社運活動,話將被告的行為歸咎社運實屬合理。稱「如果無社會運動,被告不會犯下此案」
3)法官讚揚被告願意接受懲罰,情操高尚,話「一些受高等教育的知識分子及專業人士都無咁嘅情操」。(事實上被告曾畏罪潛逃返中国)
4)法官指社運影響被告生計,剝奪他的工作權、生活權及生存權,形容他是運動中一名「奄奄一息、滿身鮮血的受害者」,甚至是「不情願的犧牲者」。

自從諮商幾次談到原生家庭的影響後,我也有從憤怒走到理解、如釋重負的感覺。過去跟父母即使是文字通話,我時常有龐大的壓力和對抗感,也會沒來由的覺得憤怒、煩躁。然而今天沒有。
諮商時心理師會剖析我覺得父母沒做好的部分、我覺得阻礙我的部分,他說這不一定是他們有意識的行為,很可能他們只是承襲長輩的教導方式,也許他們不知道存在其他方式。
不知道為什麼聽到心理師的話語後我就釋懷一些。
諮商時心理師會剖析我覺得父母沒做好的部分、我覺得阻礙我的部分,他說這不一定是他們有意識的行為,很可能他們只是承襲長輩的教導方式,也許他們不知道存在其他方式。
不知道為什麼聽到心理師的話語後我就釋懷一些。
書裡提到有女兒潛意識中對於自己過的比母親好有罪惡感所以感到不安,我想到我也有類似的心境。
我覺得從小被告誡要知足、世界上有很多可憐的人、資源不夠的人,而我從這些話語中學到的反而是對自己所處情境的罪惡感,不敢盡情享受自己擁有的美好、不敢為自己感到開心,不敢大方承認「對,我過的很棒!」
我覺得從小被告誡要知足、世界上有很多可憐的人、資源不夠的人,而我從這些話語中學到的反而是對自己所處情境的罪惡感,不敢盡情享受自己擁有的美好、不敢為自己感到開心,不敢大方承認「對,我過的很棒!」
這樣的心情類似書中這個段落:
「自我貶低的女性
有時會見到一些女性,明明擁有足夠的力量和資源,卻讓自己的生活陷入極其痛苦、貧困的狀態。雖然她們不明白為什麼自己的人生會過得如此孤單、痛苦,覺得難過又委屈,不過在仔細聽完她們的故事後就會發現,百般阻撓她們發揮自身力量的,其實是她們自己。換言之,痛苦並不是源於事情進展不順利而被迫於難堪的處境,而是她們企圖維持或重覆事情無法解決的狀態,才會如此疲憊不堪。」
「自我貶低的女性
有時會見到一些女性,明明擁有足夠的力量和資源,卻讓自己的生活陷入極其痛苦、貧困的狀態。雖然她們不明白為什麼自己的人生會過得如此孤單、痛苦,覺得難過又委屈,不過在仔細聽完她們的故事後就會發現,百般阻撓她們發揮自身力量的,其實是她們自己。換言之,痛苦並不是源於事情進展不順利而被迫於難堪的處境,而是她們企圖維持或重覆事情無法解決的狀態,才會如此疲憊不堪。」
「陌生」是一種在覺察的過程中很容易感受到的情緒或狀態,例如心理師說我可能在什麼狀態而我沒想過時,會對心理師說的概念很陌生;又或者家人幾乎不會稱讚我,還會說出已經不算謙虛的自謙之詞(例如:媽媽在老師誇獎我時,對老師說我沒有很好、我還需要加油)時,現在面對稱讚也會有陌生的感覺。
或許就像心理師說的,我不知道我把自己擺在什麼位置所以困惑,過去跟家人相處時,我一直被放在「這個小孩表現不好」的位置,現在我的位置移動了!
或許就像心理師說的,我不知道我把自己擺在什麼位置所以困惑,過去跟家人相處時,我一直被放在「這個小孩表現不好」的位置,現在我的位置移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