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意識到自己「解離」是源自小時候沒有從照顧者身上獲得碰觸與互動的安全感,現在回想小時候的記憶,強烈的哭泣來自於照顧自己的奶奶要離開自己去另一個地方(晚上會回來),身體產生不安與恐慌,但無法阻止這件事情發生、也沒有被告知是為什麼原因(或說身體並沒有覺得安心),於是後期成長的我多數是沒有情緒的狀態。
和身體失去連結這件事情,也有發生在我的身上,因為在童年時期我並沒有熱愛對外探索的強烈記憶,有可能我身體已經將「隨便亂摸只會被打被罵」這個指令記得,所以多數時刻我是站著看著姐姐去執行動作的
但我會喜歡單純觸摸水,很浪費資源的開著水龍頭來感受水的流動,或是自行反覆撫摸葉片、樹幹、土壤,我似乎不願別人的情緒驚嚇到我自己,使我驚恐,所以我的探索都十分小心翼翼,只要被糾正了我就會停下來很久很久
前陣子和朋友聊天,朋友說,以為像我這樣喜歡照顧別人的人,會選擇走入家庭,因為家庭似乎是一個可以自己建立理想親情、愛情、夥伴關係的最快方法。
我和他說「已經有很多人要照顧了,還多那幾個要煩死了(?)」
我和他說「已經有很多人要照顧了,還多那幾個要煩死了(?)」
而且不知道該如何去處理陌生的人際情緒狀態,尤其是異性的來往尤其陌生,所以容易轉換為一種野生動物的敵意感,但當我認知到這個男性對我來說並沒有任何男女彼此評估交往的意圖時,我才能感受到安全(?)
最近在整理自己對男性的莫名敵意與不知所措是為何,反覆思考多次之後,覺得可以好好的恢復成和同性相處的模式,雖然能夠以同性相處模式的異性其實並不多,但覺得自己也需要好好地調整,免去莫名的恐懼跟毫無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