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Marshal Products and services from Marshal can help you implement Key Management System best practices that deliver high levels of assurance and operational efficiency so you can keep business processes manageable and scalable.


寬泛的來說,語言的使用,似乎只要做到最基本的「別人講的我能懂」和「我講的別人能懂」就差不多了。無奈親近生侮慢,輕忽習以為常的工具是人的常態。不少人基於實用或功利主義而熱衷於學習英文,強調背單字背片語的重要性,強調熟習各種文法、時態,鼓勵多聽多看,但很多人都認為老一輩學習中文的方式已經過時了。這類人的看法通常是這樣的:寫字和筆畫不必講究,反正可以用打的再選字,沒人用手寫;接著基礎詞意不用背不用記,大概懂意思就好;至於語法更是從來沒聽過,可以用出生至今耳濡目染的語感來解決;成語典故都是些老古董,作文重感懷,只要發自胸臆,大白話也沒關係。
不知道現在的國語文現場教學是怎樣的,以下是我個人的小學學習經驗。小學時練習簿上有每個生字的部首、筆畫數和每一畫的筆順,底下照著寫三到五遍,真正的戰場是每一頁都是綠色框線(低年級學生用的生字簿還有寫注音的格子)的空白生字簿,印象中一頁六行,每一行十幾個空格,每一課老師圈一些詞(有時超過二十個),回家要把生字和圈詞寫在生字簿上。我遇過要求每個字詞寫一行的,也遇過寫三行的。我的母親看功課時除了看有沒有寫錯,還會刁筆劃順序,只要錯了就是擦掉重寫。奇怪的是,她不需要看我寫,光看字就能知道我有沒有按筆順,有的老師也有這種神奇的能力,我至今不明白是怎麼辦到的。
算起來那時一個生字要練至少十數遍,寫錯被抓到的話要罰寫,考試寫錯也是罰寫。如果一課生字十五個、圈詞二十個,每個寫兩行,這份功課就超過十頁了,連打混的時間都沒有,往往寫到天昏地暗,不只手痠,碰到簿子的部分也會全黑掉,簿子更會留有手轉印出的石墨印子。記得那年代除了狂寫生字,還有查字典比賽,考試也考部首和筆畫,都是從生字簿來,老師教課時,也會講生字、圈詞和片語的使用。現在回想起來很感謝那時的老師們,因為上了國中高中後,就不太有老師上課認真講白話文了,時數全被拿來講文言文、考試、檢討考卷,或是叫大家分組演戲、上臺報告。從升學的角度來看,老師們的理由也很正當:國語文的時數越來越少,拿來講文言文對分數更有幫助,白話文反正大家都看得懂,下課自己看就可以了。
我不知道現在的小學生練習生字、學筆畫順序的情況,也不知道現在的國高中老師會不會講解白話文課文,但到了我當國中生家教的時候,情況似乎已和從前有很大差別。我的家教學生算愛看書的,空閒時會主動找小說看,她的國文成績在班上算前段,但是寫作相對平凡。我猜測一方面是因為她的時間大半用來念英數,一方面是她接觸的文章還是太少,而且偏向某些特定類型,只要換個題目,她展現出的寫作能力就大幅度變動。我那時本來想要每週給一個新題目,讓她一週交一篇五六百字的作文,我改好後詳細說明我的評語和建議,但我很快就發現這樣做太進階,所以後來改成連續好幾週都用同一個題目,讓她嘗試把同一個題目越寫越好。她很願意用心,幾個月以後,也就是換過兩三次題目後,寫作能力就有明顯進步。
有人主張教育應該把課程變有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意願。從當作文家教的經驗,我認為興趣可以加強學生學習的動機沒錯,但是興趣帶來的注意力是很短暫的,因為生活中有趣的事物實在太多了。真正能提高學生學習意願的方式,是讓學生看到他的付出為他帶來的成果。遊戲都如何讓人快速入坑?答案是用廣告吸引人打遊戲。那麼要如何讓人持續打遊戲?答案是在玩家認真打遊戲以後發放遊戲獎勵。學習也是一樣。我的學生之所以進步,不是因為我讓她覺得寫作有趣,而是因為她看見自己為了增進寫作而做的觀察和閱讀等努力,確實讓她得到回報。人最感興趣的還是自己,看到付出帶來的成果,會讓人對自己更有信心,也更有意願繼續,而有意願改善自己、增進能力的人,和沒有這個意願的人,學習的態度與成效也截然不同。因此我認為真正的教學專業,是擅長讓學生看到自己進步,而不是讓課程變有趣。
也有人主張基礎學習不求精準,也不需要苦練,只要大概大概就好。我認為支持「大概懂就好」這種想法的人,其實是沒有看清身為非初學者的自己和真正的初學者之間的差異。我們之所以能確定自己懂得一個字詞的意思,並不是我們當初真的抱持著「大概大概就好」的心情學習,而是因為我們學習了這個東西直到二十好幾或三十好幾的今天。但現在正在學習的初學者可能才八歲或十歲,要他們抱持著大概大概就好的精神學習,就像游泳好手對剛下水的人說「放輕鬆就好」。我相信善泳的人很可能是真心這樣想,但初學者需要的並不是這個,而是游泳教練明確的告訴他要用什麼姿勢、手腳怎麼擺、換氣的時候頭要抬幾度。從未意識到自己是挾著多年時光的積累,反而對初生之犢輕言一切可以輕鬆而致、沒有什麼事是一定要怎樣才能怎樣,怎麼想都是誤人子弟。
回到一開始的回覆,來舉例一下我認為的不通順是如何不通順。我去自由時報抓了三篇新聞,如下:
花蓮砂石場佔國有地疑堆有害廢棄物 時力化驗發現重金屬超標 - 花蓮縣 - 自由時報電子報
北市動物之家領養有「30天鑑賞期」 議員批釀荒謬退養亂象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金門大學第3屆樂齡大學開學 85歲嬤戴助聽器一圓大學夢 - 金門縣 - 自由時報電子報



這三篇新聞的文句乍看大致上都算是平順的,但是我們仔細看字句,還是會發現瑕疵和錯誤。第一篇的標題是最簡單的例子。標題說「時力化驗」,但時力是政黨,不是實驗室,內文第一段也說時力採樣去給民間機構化驗,所以標題應該要寫「時力送驗」而非「時力化驗」。
抓出第二篇的第一二段如下:
台北市動物之家認養寵物規定,認養飼主有30天猶豫期,期間內認為不適合可將寵物退回,不過市議員柳采葳指出,這措施導致寵物「退貨率」達到創新高的5.73%,甚至比賣場好市多高。認為應改善制度,將「退貨者」註記。對此,動保處長陳英豪指出,將再與動保專家研議改進作為。
柳采葳指出,猶豫期根本就是「鑑賞期」,尤其現行認養評斷標準只用勾選方式,容易出現隨便退養,細看退回理由更讓人感到荒謬,包含「希望狗可以找到新的主人」、「力氣大家人牽不動」、「不會叫」等,許多理由都應是領養前就該評估,而非事後才反映。
台北市動物之家認養寵物規定,認養飼主有30天猶豫期,期間內認為不適合可將寵物退回,不過市議員柳采葳指出,這措施導致寵物「退貨率」達到創新高的5.73%,甚至比賣場好市多高。認為應改善制度,將「退貨者」註記。對此,動保處長陳英豪指出,將再與動保專家研議改進作為。
柳采葳指出,猶豫期根本就是「鑑賞期」,尤其現行認養評斷標準只用勾選方式,容易出現隨便退養,細看退回理由更讓人感到荒謬,包含「希望狗可以找到新的主人」、「力氣大家人牽不動」、「不會叫」等,許多理由都應是領養前就該評估,而非事後才反映。
「認養飼主」指認養動物的人,但這樣寫有點奇怪,可以改成較常見的「認養人」或「認養者」。這兩段還有個大重點是句法。第一段到了「甚至比賣場好市多高」後下了句號,代表一句話結束,下一句直接用動詞開頭,是「認為應改善制度......」。這句話的主詞是誰?是誰認為應該改善制度?這是主詞遺失,會導致閱讀的停頓,影響讀者的理解速度。從上一句看來,主詞是柳姓市議員,所以這句應該加上主詞,寫成「柳認為應改善制度......」。另一解法是把「認為」前面的句號改成逗號,因為前一句和這一句的主詞都是柳,所以可以合理省略第二個柳,但這樣一整段句子就太長了,所以要把再更前一句的「可將寵物退回」後面的逗號改成句號,讓句子短一些。
不當省略造成的主詞混亂或主詞不明,在網路文章中並不罕見,初學者寫作時也常發生。有的人是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有的人則認為讀下去也可以腦內補完,省略掉沒關係,卻忽略了省略其實是一種進階技能。完整的句子通常必須有明確主詞,如果沒有思考過就省略,很可能讓人讀不懂。老老實實把一個完整句子寫出來,依然是最基礎的寫作法門。如果你覺得一個句子或段落越來越長,長到你開始不確定結構是不是正確,可以試試這個辦法:把句子簡化到剩下結構看看。比如這篇新聞的第一段,可以簡化成下列內容:
某機構規定如何如何。不過某甲指出,這措施如何如何,認為應如何如何。對此,某乙指出,(某乙)將如何如何。
某機構規定如何如何。不過某甲指出,這措施如何如何,認為應如何如何。對此,某乙指出,(某乙)將如何如何。
簡化後這一整段的結構清楚許多,還可以看出「指出」這個詞在短短的一段裡用了兩次。仔細想想,會發現第二個「指出」用得並不恰當,因為第一個「指出」是某甲聚焦於規定的其中一點,但某乙是回覆某甲的質疑,不是聚焦於一堆東西中的其中一項,考量這是市議員與動保處長的互動,第二個「指出」應該改成「回覆」或「答覆」。整理、檢查文句和段落結構,雖然需要多花一點時間,但並不是非常困難,只要多加練習,普通人也能越做越好,對初學者的寫作亦有立竿見影的效果。修改後這一段變成這樣:
台北市動物之家認養寵物規定,認養者有30天猶豫期,期間內認為不適合可將寵物退回。不過市議員柳采葳指出,這措施導致寵物「退貨率」達到創新高的5.73%,甚至比賣場好市多高,認為應改善制度,將「退貨者」註記。對此,動保處長陳英豪答覆,將再與動保專家研議改進作為。
台北市動物之家認養寵物規定,認養者有30天猶豫期,期間內認為不適合可將寵物退回。不過市議員柳采葳指出,這措施導致寵物「退貨率」達到創新高的5.73%,甚至比賣場好市多高,認為應改善制度,將「退貨者」註記。對此,動保處長陳英豪答覆,將再與動保專家研議改進作為。
接著看第二段。這一整段只有一句話,讀起來讓人有點喘不過氣,讓我們持續用簡化句子結構的方式試著簡化一下:
柳指出,猶豫期如何如何,尤其現行標準如何如何,容易如何如何,退回理由更如何如何,包含甲乙丙理由等等,許多理由應該事前如何如何,而非事後如何如何。
簡化後看還算正常句子,頂多有點饒舌,畢竟句子實在太長了。這時善用一下分號,把本句中說的兩大重點「規定易導致退養」和「退回理由荒謬」分列成兩個小句子,改成這樣:
柳采葳指出,猶豫期根本就是「鑑賞期」,尤其現行認養評斷標準只用勾選方式,容易發生隨意退養的情況;部分退回理由更讓人感到荒謬,如「希望狗可以找到新的主人」、「力氣大家人牽不動」、「不會叫」等,其中許多理由領養前就該評估,而非事後才反映。
柳指出,猶豫期如何如何,尤其現行標準如何如何,容易如何如何,退回理由更如何如何,包含甲乙丙理由等等,許多理由應該事前如何如何,而非事後如何如何。
簡化後看還算正常句子,頂多有點饒舌,畢竟句子實在太長了。這時善用一下分號,把本句中說的兩大重點「規定易導致退養」和「退回理由荒謬」分列成兩個小句子,改成這樣:
柳采葳指出,猶豫期根本就是「鑑賞期」,尤其現行認養評斷標準只用勾選方式,容易發生隨意退養的情況;部分退回理由更讓人感到荒謬,如「希望狗可以找到新的主人」、「力氣大家人牽不動」、「不會叫」等,其中許多理由領養前就該評估,而非事後才反映。
繼續說明改動原因。首先是「容易出現隨便退養」,「隨便退養」不是一個東西,是領養者造成的情況,用「出現」這個動詞直接連會有點奇怪,所以改成「發生」,並且補上「的情況」三個字,讓句子比較完整。口語化的「隨便」則改成較書面語的「隨意」。因為之後要直接敘述部分退回理由,而且要用分號把「現行標準不好」和「部分退回理由荒謬」這兩件事並列在一起,所以我們把「細看」拿掉。退回的理由並非全都很荒謬,所以加上「部分」,荒謬的理由舉三個例子,最後基於引用的第一個理由不是「領養前就該評估」,所以不用「包含」,改成用「如」引出,並在「許多理由」的前面補上「其中」。
這裡既然遇上了,剛好藉此說明一下不同措辭的效果。上述改的時候之所以用「其中許多理由」而不改成「有些理由」,是因為前者的措辭較為肯定強烈,比較符合質詢者(本段主詞)的立場。另一個例子是前面的省略問題。照理說句子要完整,避免省略讓人不好理解,但理由的第二第三項就沒有寫出是「誰」力氣大、「誰」不會叫,為什麼改的時候這裡選擇放過?因為這裡看起來口語化、不完整,反而更能凸顯出理由的隨便程度,也符合質詢者(本段主詞)的立場。(但是要注意,這一篇畢竟是新聞,處理和立場有關的措辭必須更加謹慎,避免偏離事實,使用引號引用他人實際講的話時尤其必須避免這類修改。)
最後是第三篇金門大學樂齡開學的新聞。抓出第一段如下:
國立金門大學第3屆樂齡大學今天舉行開學典禮,雖然已經有62名樂齡學員,仍有10餘名向隅,年紀最長的85歲的陳姓阿嬤,掛著才戴4天的助聽器上學,開心一圓大學夢;校長陳建民說,希望學校全力為高齡者量身打造一系列輕鬆愉快的課程,鼓勵高齡者探索生活美學的知能,也祝學員「隨心所欲」。
國立金門大學第3屆樂齡大學今天舉行開學典禮,雖然已經有62名樂齡學員,仍有10餘名向隅,年紀最長的85歲的陳姓阿嬤,掛著才戴4天的助聽器上學,開心一圓大學夢;校長陳建民說,希望學校全力為高齡者量身打造一系列輕鬆愉快的課程,鼓勵高齡者探索生活美學的知能,也祝學員「隨心所欲」。
這一段的「向隅」令人困惑。通常「向隅」是這樣用的:「某某活動開辦了,意者早點報名參加,以免向隅。」意思是說早點參加,以免沒有趕上,落得獨自一人對著角落哭哭。這篇新聞介紹金門大學有一系列針對老人家安排的課程,標準的發揚政績文,這句卻說已有六十二名老者參加,其他十數人只能獨自在角落哭哭。「十幾個人」「獨自」哭哭,這種自相矛盾的用法我不懂,也不懂特地提這十數人是為什麼,畢竟整篇文章沒再提到他們、提到金門大學提供了他們什麼幫助。以發揚政績來說,還不如不提這十幾個人,把第一句改成「國立金門大學第3屆樂齡大學今天舉行開學典禮,目前已經有62名樂齡學員」,然後後面改成句號,以免讓人困惑後面提到的那位阿嬤如果向隅,怎麼能「一圓大學夢」,如果不是向隅,又為什麼中間用逗號連接。
為了這個「向隅」和人數問題,我特地去看別家的同一條新聞,結果一樣沒有找出那十幾個人怎麼了,又為什麼值得自由時報一提。或許是記者誤會了向隅的意思,導致本句語意不清:到底是本屆有六十多人,十數人來不及報名,還是先前已有六十多人,本屆新增了去年沒報上的十多人?總之,我不懂,但這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告訴我們不太懂的詞真的不要亂用。
這篇新聞的最後一段如下:
金大表示,為期1年的課程,將安排包括金門島嶼文化、生活新知、健康休閒與專業智能等四大面向,開設有︰「漿板運動」、「歌劇欣賞」、「木球」、「樂齡生活實用手機app」、「中醫養生保健」、「肌力訓練」、「生活瑜珈」、「佛系投資」、「金門歷史古蹟走讀、文化尋訪課程」等精采課程。
金大表示,為期1年的課程,將安排包括金門島嶼文化、生活新知、健康休閒與專業智能等四大面向,開設有︰「漿板運動」、「歌劇欣賞」、「木球」、「樂齡生活實用手機app」、「中醫養生保健」、「肌力訓練」、「生活瑜珈」、「佛系投資」、「金門歷史古蹟走讀、文化尋訪課程」等精采課程。
一樣來簡化句子:
金大表示,為期1年的課程,將安排包括甲乙丙丁等四大面向,開設有戊己庚辛壬癸等精采課程。
好像哪裡怪怪的嗎?的確如此。首先,已經列出了四個,後面也寫四大面向,就不需要「等」字來表示列舉不完。第二,「面向」不是用安排的,是針對這四大面向安排課程,所以第一種改法,是「將針對甲乙丙丁四大面向,開設戊己庚辛壬癸等精采課程」,另一種改法,是「包括甲乙丙丁四大面向,將開設戊己庚辛壬癸等精采課程」。不論哪一種改法,「課程」都用了兩次,所以前面的「為期一年的課程」要刪去,改成「為期一年」放到本段末尾。改法一的結構會變成這樣:
金大表示,將針對甲乙丙丁四大面向,開設有戊己庚辛壬癸等精采課程,為期一年。
金大表示,為期1年的課程,將安排包括甲乙丙丁等四大面向,開設有戊己庚辛壬癸等精采課程。
好像哪裡怪怪的嗎?的確如此。首先,已經列出了四個,後面也寫四大面向,就不需要「等」字來表示列舉不完。第二,「面向」不是用安排的,是針對這四大面向安排課程,所以第一種改法,是「將針對甲乙丙丁四大面向,開設戊己庚辛壬癸等精采課程」,另一種改法,是「包括甲乙丙丁四大面向,將開設戊己庚辛壬癸等精采課程」。不論哪一種改法,「課程」都用了兩次,所以前面的「為期一年的課程」要刪去,改成「為期一年」放到本段末尾。改法一的結構會變成這樣:
金大表示,將針對甲乙丙丁四大面向,開設有戊己庚辛壬癸等精采課程,為期一年。
新聞的舉例到此結束。從這幾個新聞的字句,可以發現一些事:在字詞和成語以外,存在有另外一個重要的元素需要熟悉,那就是片語。很多人都覺得英文有片語中文沒有,片語一詞也大多用來指稱外文的語法單位,但事實上中文有類似外文片語的結構,且這些片語在日常中甚至寫作時,比成語典故更加常見。比如上述從新聞中挖出來的「某某率達多少百分比」、「針對......面向」、「開設......課程」,比如噗裡回覆用到的「......的頻率提高」、「熱衷於......」、「強調......的重要性」、「從......角度來看」,以及更常用於句子主幹的「除了......還......」、「只要......就......」、「光......就......」、「一方面......一方面......」、「不是......而是......」等。
這些片語是怎麼學到的?大部分是日常生活中聽來看來的,而且它們還有許多既定用法,比如「熱衷於」後面接某事而非某物,你會說某人熱衷於觀星、熱衷於研究蝴蝶,不會說某人熱衷於星星、熱衷於蝴蝶;在「不是......而是......」中,兩個填入的東西和形式必須盡量相對且相類,比如「不是奇蹟,而是災難」,而非「不是禍患,而是災難」。學它們的好處是,你不用特別背,只要聽多了看多了,自然會記起來,要用的時候也能很自然的用對地方;壞處是,如果你聽的看的不夠多,你就會記不起來也用不出來,如果你聽的看的不少但用得不對,就會混淆不同的概念和用法,要用時用錯地方。這一類錯誤如果發生在日常對話中,不會有人記得、幫忙糾錯,因為人對於隨口對答的容錯率比文章更高,畢竟不是有意找麻煩的話,不可能記得別人三分鐘前那句話哪裡怪怪的。
──但寫作時就無所遁形了。偏偏現在的人練習寫文章的機會,通常只有高中以前的作文。到了大學,教授看報告只看內容,不會管我們的文法,只要能看懂,就按照自己的意思給我們分數;出了社會以後,上司面試我們要看履歷自傳,客戶要看我們的企劃書,如果看不懂或覺得不通順也不會說出來,而是直接刷掉我們。前面提過,語言的使用,似乎只要做到最基本的「別人講的我能懂」和「我講的別人能懂」就差不多了,但是事實上,應該是要做到「我要講別人能懂的話」。因為「我講的別人能懂」,說不定並不是我們自己說得好寫得對,是他人用自身的能力來嘗試補我們的不足處,想辦法腦內補完我們沒有說好的話、沒有寫完整的句子。而一旦到了那個時候,我們也沒有辦法知道自己做得好不好、該怎麼更進步,因為已經身在戰場,只能用現有的能力水準在社會上拚殺了。
弄對了字詞成語和片語,還有文字的邏輯、比喻的精確性、文章架構等等面向可以探討,就不細講了。剛剛忽然想起高中時班上一個同學問老師的問題。同學的作文結尾寫道:「讓我們長成一棵如何如何的大樹,讓我們流成一條如何如何的河。」以上兩處的如何如何我忘記實際內容了,總之是非常美、看起來讀過很多書的形容詞。同學的疑問是,為什麼這裡被老師畫起來,寫「不夠通順」?如果只是排比句,並列兩個不相關的比喻,但都是好的方向,這樣不對嗎?老師的回答是,你可以做得更好。如果可以寫成「讓我們長成一棵如何如何的大樹,讓我們開出一樹如何如何的花」,或寫成「讓我們流成一條如何如何的河,讓我們湧向一片如何如何的洋」,是不是概念更流暢、邏輯更完整?
高中同學的作文畢竟是很久以前的事,這類比喻現在看來相當八股,以上回覆中的文字修改是大略,邏輯也不全然真確,一定還有更好的改法。但如果不需要懸梁刺股,只要找對方法、多花一點時間和心思去做就能每天都更好一點,選擇去做是不是還是比較好呢?我想是的,因為未來永遠值得我們的心思和時間。
Звездная Тень ✩: 好像不小心囉嗦太多,寫到錯過吃飯時間,應該要好好控制自己的,都是因為新聞太適合用來舉例了,完美閃避了拿創作來示範會發生的針對性,而且隨機點三篇一定可以找到至少一個問題(這真的算好事嗎)......
基礎真的很重要,很感謝遇上的老師們願意花時間刁。我寫了五頁,就等於他們也要看五頁,一個老師教四十個學生的話,就要看兩百頁了......。現在的風氣不像從前那麼注重基礎練習,老師們也不一定有時間幫助全班學生加強基礎國語文,所以只要是有心的學生就有福了。如果還是學生,真的非常建議私下拿著作文去找老師談一談,你會得到比作文上的分數和評語更寶貴的東西!
基礎真的很重要,很感謝遇上的老師們願意花時間刁。我寫了五頁,就等於他們也要看五頁,一個老師教四十個學生的話,就要看兩百頁了......。現在的風氣不像從前那麼注重基礎練習,老師們也不一定有時間幫助全班學生加強基礎國語文,所以只要是有心的學生就有福了。如果還是學生,真的非常建議私下拿著作文去找老師談一談,你會得到比作文上的分數和評語更寶貴的東西!
優文推
學新東西真的很需要把基礎打好
寫字手痠那段跟很多體育訓練的概念是一樣的
最一開始真的是很難有什麼樂趣
但這種學習方式在資訊爆炸的環境下變成一種沒人想重來的地獄
就好像以前的父母覺得小孩送出國有環境就能學好英文 但根本不是
深深有感
同時也感謝內文的舉例 好久沒有被改作文的感覺了😂
學新東西真的很需要把基礎打好
寫字手痠那段跟很多體育訓練的概念是一樣的
最一開始真的是很難有什麼樂趣
但這種學習方式在資訊爆炸的環境下變成一種沒人想重來的地獄
就好像以前的父母覺得小孩送出國有環境就能學好英文 但根本不是
深深有感
同時也感謝內文的舉例 好久沒有被改作文的感覺了😂
現在想想,念書時發回的作文,上面是分數、老師改過的句子以及幾十到一百字左右的評語。老師不太在課堂上拿學生的文章舉例,也沒有時間對每個人解說哪一句有什麼問題、為什麼要這樣改。學生不會和同學討論,大多只看分數和評語,再大略掃一眼看紅字多不多,只有少數人會看老師修改的內容,會去問老師為什麼的就更少了。寫作文像是在陌生大陸上的大霧裡摸索前進。先天環境優良(有時間有資源、父母有心培養)、後天願意學習(自身主動閱讀)的學生就像出發時拿了地圖或提燈,沿途找路,自然能早一點穿過大霧離開原地;兩者都缺乏的學生就在原地乾轉,無法意識到自己前進有限,等到霧消散了也還是有種「我是誰我在哪」的茫然感,沒有從這過程學習到如何判斷方向、辨別路徑。學校作文教育的實行和成效遠不如英數等科目,終究是因為社會主流思想不重視文字組織和母語表達能力吧。
因為大部份都只是為了考試,為了分數,不是為了自我進化,所以難以成長,不管學習什麼,最重要的是「興趣」,或許跟上面說的不同,但因為「覺得有趣」,看到自己進步,所以才會想學習更多。被教育的學習過程中,同樣重要的,除了學到不同技巧,其實「提高興趣」是快速學習的方式之一,而不是「有趣」而已,當然有趣的程度因人而異,有回報的興趣,有獎勵的興趣,看到進步成長的興趣,去提高有趣的程度。就像料理、繪畫、音樂、寫作、閱讀,學習就像是遊戲,遊戲中的學習,是印象深刻的。看到自己犯錯時,學到對方給的教訓,或是如何克服對方給的困難,克服自我的挫折。覺得拿到的回報是有趣的,就會越學越多。甚至有「提升學習效率」的有趣技巧,能加速進化,快速得到獎勵,不知不覺的進步,快速通過讓學習產生迷惘的濃霧區。
#學習,是為了讓生活更有趣
#活到老,學到老
#學習,是為了讓生活更有趣
#活到老,學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