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找樂趣says

看不見,不代表問題不存在!
改善大樓公安消防、環境衛生等等是非常重要,因為關乎生命財產安全與整體社區環境品質。
但關鍵問題卻未被重視?為甚麼成為貧民窟,因為這些人住不起其他地方,只能蝸居於如此環境惡劣之所,一個月還要付四千元租金,卻也住了近百戶。
在住宅環境整理過程,被勸離了許多弱勢住戶,有些人仍無法離開,因為沒有可容身之處;而離開者有些或許得到社福較好的安置協助,但許多人則是四散隱沒在城市裡了。
VIA
租不到房子的狀態有哪些呢?
案例一: 租屋歧視
「在我租屋的歷程,不斷的出現,只有以歧視才能解釋,或許有人會說,會考慮身障者的安全,也是人之常情,未必是歧視,好吧,那我去租屋,房東說,我的房子很不錯,租給你不會覺得太奢侈了嗎?也有社區管理員要我離開,因為我會有礙觀瞻,這些是明明白白的歧視!」
案例一: 租屋歧視
「在我租屋的歷程,不斷的出現,只有以歧視才能解釋,或許有人會說,會考慮身障者的安全,也是人之常情,未必是歧視,好吧,那我去租屋,房東說,我的房子很不錯,租給你不會覺得太奢侈了嗎?也有社區管理員要我離開,因為我會有礙觀瞻,這些是明明白白的歧視!」
案例二: 租屋之障
台灣社會住宅需求量最少33萬戶,目前提供不到百分之一,而且以青年為優先對象 ,因為他們畢竟是未來社會的中堅,因此老年、身障這些弱勢族群要租屋,相對來說更加困難。政府推出愛心房東平台,提供租屋補助,但實際上只有9%的人願意租給弱勢者。你相信嗎?政府各項補助加起來有五千塊,但有人還是租不到房子,為什麼?
台灣社會住宅需求量最少33萬戶,目前提供不到百分之一,而且以青年為優先對象 ,因為他們畢竟是未來社會的中堅,因此老年、身障這些弱勢族群要租屋,相對來說更加困難。政府推出愛心房東平台,提供租屋補助,但實際上只有9%的人願意租給弱勢者。你相信嗎?政府各項補助加起來有五千塊,但有人還是租不到房子,為什麼?
案例三: 【專題報導】獨立特派員(400):誰能當鄰居 2015.6.3
各地縣市長上任半年以來,為了兌現住者有其屋的政見,紛紛宣布推出社會住宅,但在台北市有一些聯合開發住宅的屋主反對,認為一旦大樓有部份變成社會住宅,將會破壞社區行情。這場風波當時鬧得不小。只租不賣的社會住宅,是為了讓弱勢民眾有個棲身之地,如果沒有公部門的協助,許多人想要找個住的地方真的相當困難。
各地縣市長上任半年以來,為了兌現住者有其屋的政見,紛紛宣布推出社會住宅,但在台北市有一些聯合開發住宅的屋主反對,認為一旦大樓有部份變成社會住宅,將會破壞社區行情。這場風波當時鬧得不小。只租不賣的社會住宅,是為了讓弱勢民眾有個棲身之地,如果沒有公部門的協助,許多人想要找個住的地方真的相當困難。
案例四: 【專題報導】民視異言堂:大宅門 有窄門 2015.3.14
台北市長柯文哲最近宣布了公共住宅政策,第一波釋出捷運聯合開發宅,讓年輕人和弱勢族群以低於市價承租。沒想到消息一出,卻引發聯開宅部分原住戶的強烈反彈,他們不滿當初高價買的房子被貼上「社會住宅」標籤,更擔心因此重挫房價。一時之間,「社會住宅」這個名詞,彷彿劃分出「有殼一族」與「無殼蝸牛」,壁壘分明的兩大階級。
台北市長柯文哲最近宣布了公共住宅政策,第一波釋出捷運聯合開發宅,讓年輕人和弱勢族群以低於市價承租。沒想到消息一出,卻引發聯開宅部分原住戶的強烈反彈,他們不滿當初高價買的房子被貼上「社會住宅」標籤,更擔心因此重挫房價。一時之間,「社會住宅」這個名詞,彷彿劃分出「有殼一族」與「無殼蝸牛」,壁壘分明的兩大階級。
【社會住宅推動聯盟】
主要以推動台灣社會住宅為主要業務。
【OURS都市改革組織】
主要以推動正常化都更、改善現存都市規劃問題以及都市更新問題的組織。
「不動產實價登錄」、「房地合一實價課稅」、《住宅法》修法、社會住宅政策落實等,是過去幾年的成果。
主要以推動台灣社會住宅為主要業務。
【OURS都市改革組織】
主要以推動正常化都更、改善現存都市規劃問題以及都市更新問題的組織。
「不動產實價登錄」、「房地合一實價課稅」、《住宅法》修法、社會住宅政策落實等,是過去幾年的成果。
社會住宅有在進行啊,高雄正在蓋,比如說台中:首座社會住宅豐原安康社宅年底完工,共有200戶,昨起開放登記。首日共上百人申請,首年租金為市價5折;登記民眾說,全新套房首年租金最便宜不到4000元,2房才6000元。
南部的社會住宅也要看當地的租金去衡量,比如說台南租房還算便宜,出租型的社會住宅不一定是最適合的。
南部的社會住宅也要看當地的租金去衡量,比如說台南租房還算便宜,出租型的社會住宅不一定是最適合的。
(每個地區房價不同、工作機會也不同,最重要的,假設某個縣市有超級便宜的房子,但是那裏你人生地不熟,如何申請補助不熟、社工不熟、更沒有朋友,這些應該是必須列入考慮的,只要我們的客戶還是人,他就一定會有保持關係網絡的需求,而這個需求在獨、老族群裡更重要)

10月27日,高等法院開庭審理 #瑠公圳 拆屋還地案。
屋主是百歲人瑞陳罔市阿嬤,她住了70年的老屋土地分屬兩個單位,先後被賣給同一建商,拆成兩案打官司;弔詭的是,兩案辯詞一致,一審後卻一勝、一敗。 是什麼讓兩案法官的判決天差地遠?
#全台最高齡的迫遷戶 #居住正義 #人瑞 #報導者



北京市一批自称在文化领域工作的个体人员发出“关于北京市人口清理的呼吁”。呼吁书对北京最近发生火灾后,政府不但没有在灾难发生后完备居民的安全措施,反而趁机加速清除类似住宅中的租户,勒令大量人群极短时间内搬出他们现有的居所。呼吁书说,“我们感到震惊和愤怒,要求在城市中努力工作维持生计的人及其家庭成员在寒冷的冬季紧急搬离是一个残酷无情、反人道主义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