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Go》裡面好像提過,有時候只是看哪邊的補助比較多,而有時候則只是父母的決定
@haruspring - #每天講一件開心的事365 #book 小時候跟朋友一起看了金城一紀的《 》...

前陣子看《柏青哥》的時候也稍微聊過:
「在日韓國人並不是自願移民日本的,所以不算移民(我記得日本也沒有移民這回事),也因此到現在還很多人不願意歸化成日本人,所以沒有日本護照。」
「二戰結束前,朝鮮人是日本國籍,二戰後日本國籍喪失,與中國朝鮮族出生即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不同,日本朝鮮族除非其父母具有日本國籍,否則雖出生在日本,但僅具有永久居留權,其本人若想獲得日本國籍必須歸化。」
@haruspring - #book #ebook 《 |Pachinko》 by 李珉貞 / Min...
@haruspring - [最近看什麼] #日本 生活在日本,有外國血緣關係的孩子們,因語言問題而難以...
「在日韓國人並不是自願移民日本的,所以不算移民(我記得日本也沒有移民這回事),也因此到現在還很多人不願意歸化成日本人,所以沒有日本護照。」
「二戰結束前,朝鮮人是日本國籍,二戰後日本國籍喪失,與中國朝鮮族出生即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不同,日本朝鮮族除非其父母具有日本國籍,否則雖出生在日本,但僅具有永久居留權,其本人若想獲得日本國籍必須歸化。」


新|726出門投票shares

梁英姬導演,是1964年出生的日籍朝鮮人,父母是金日成政權擁護者,父親更是「在日北韓人總聯合會」的領導人,鼓勵在日朝鮮人返回北韓這個「社會主義的人間天堂」。而導演的三個哥哥就因鼓吹運動被送到北韓。那時候,狂熱父親深信著,兩韓很快會統一。那時候北韓撒了大把銀子照顧在外僑民,捐錢蓋校。讓在日本因國籍遭受排擠的父親覺得,北韓好北韓棒北韓北韓呱呱叫,故將親身骨肉送回『祖國』。
新|726出門投票shares

梁英姬之所以改拍劇情片,理由應該和中國導演李楊相近:許多情感張力強烈的戲劇場景,唯有摹擬實境,讓人直觀逼視,比較能全面觀照陰暗角落,如實呈現人性的黑暗、極權的壓迫。
「我是在日本出生的南韓國民,在成長的過程中卻被灌輸一個信念:北韓才是我的『祖國』,一個我從未居住過的國家。」這段告白也是許多海外韓僑共同的困惑。臺灣、中國在某種程度上和南北韓面臨同樣的矛盾認同、政治困境,但是海峽兩岸的導演似乎還不曾以影像,深刻地直視此一議題。
許多脫北者總是會提到那是個「不能思考」的國家,明知道不合理,也清楚其中的矛盾,但多想一點什麼就無法繼續生活。
這個故事也透過獲准前往日本就醫的哥哥尹成浩之口說出:「在這個國家,不能發問,只能服從任何命令。我不能表達情緒,不能去思考,否則我會瘋掉。」
這個故事也透過獲准前往日本就醫的哥哥尹成浩之口說出:「在這個國家,不能發問,只能服從任何命令。我不能表達情緒,不能去思考,否則我會瘋掉。」
即便如此,看這部電影最讓我心驚的或許是,有多少在日朝鮮人就算已經知道那不是原本以為的社會主義樂土,還是會告誡自己的女兒「只能跟北韓人在一起」呢?
(的確會想到有些流亡到台灣的人,心目中的祖國還是中國)
(的確會想到有些流亡到台灣的人,心目中的祖國還是中國)
全片的情緒都很壓抑,我印象最深的卻是最開始,那位跟來監視哥哥成浩的楊同志,加了好幾匙糖,然後好好喝下咖啡,端來咖啡的小麗偷偷笑了。
一開始不能明說的,有點像玩笑一樣的「資本主義也不錯吧」,隨著故事推展,最終成了憤恨的控訴。
一開始不能明說的,有點像玩笑一樣的「資本主義也不錯吧」,隨著故事推展,最終成了憤恨的控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