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看了一篇2015年由吳芝儀指導的網路諮商相關論文,投稿在輔導季刊。
感覺品質十分堪憂──例如引用之論文卻沒有寫在參考文獻。
其實看到以前的照片有點感傷,如果在當時性別不安可以好好被接住就好了
新店區公所的MOS點餐後可能要等半小時才拿到餐@@
什麼時候開始相信自己有顆美麗的靈魂
然後折射出獨一無二的外表
回應詹老師的紀錄:
1. 首先成為一個人也持續作為一個人
2. 追求專業與價值相符的正向循環(讓自己值得這個價值)
3. 想跟教練打球老師學習
說起來,我的帳號是@melancholy07,開頭是憂鬱的意思
現在想想,到底為什麼那時候會感到憂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