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中這計畫始於1942年9月,為了因應德軍HEAT彈(破甲榴彈)威脅,當時高爾基機械廠(第112廠)著手研發T-34戰車間隙裝甲,與先前的研發計畫最大的差異在於工程師認為戰車防禦最應該加強的並非正面,而是側面。 對受損戰車的研究顯示超過50%的命中彈是打在車身側面。
結果研發出兩款T-34戰車間隙裝甲構型,從 1942年 12月到1943年3月總計生產了46輛。1943年6月第25戰車軍111戰車旅第139團接收21輛第一種構型,以及11輛第2種構型的T-34。另外第5戰車軍41戰車旅198團也接收了2輛第一種構型的戰車,12輛第2種構型,並額外自高爾基機械廠拿到18輛普通版T-34。
這兩支裝備有間隙裝甲T-34的戰車團於1943年7月25日至8月8日展開實戰測試。結果發現正常行駛時,間隙裝甲對越野性能和操控性影響微乎其微。但戰車轉彎時,泥漿會累積在車身與外加裝甲版的間隙,導致在困難地形的性能降低。
另外間隙裝甲雖然對75公厘破甲榴彈防護效果良好,但對鋼心穿甲彈沒什麼用,雪上加霜的是,對面德軍正好也在做Pak 43戰防砲實戰測試,結果第198團戰車團損失慘重,14輛間隙裝甲版T-34全毀,5輛急需大修,6輛需要保修,只剩7輛仍然具備戰力,因此這項計畫於9月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