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長老
1 years ago
剛才看到友列對「自認為不具備擁有某事物的資格」感到困擾,我就覺得很怪。

從樂觀的角度講:任何事物不需要任何資格就能去爭取,所有人都值得獲得任何事物,但不必然得得到。
所以不存在不具備某事物資格的狀況。

從悲觀的角度講:任何事物都不存在任何資格能爭取,所有人都只是搶奪智識、錢財、飲食、娛樂跟關愛的寄生蟲。
本來就不具備任何事物的資格,但人生來就是一連串的利己,即便是做出超義務的行為也是為了滿足超我,而不是真的為了別人。
因此,也不需要困擾了。
latest #27
毳蟲🐛
1 years ago @Edit 1 years ago
有一點我想提出來:
我感覺會認為沒有這種資格的人,通常心裡會真正造成難受的不一定是「得不到」的這種心情,而是很沉重的、經年累月的「自我厭惡」。
確實我們不需要去想自己有沒有資格得到什麼,但是這種情況⋯⋯

其實就算有資格,我們也會視若無睹,甚至直接認為自己沒有資格。這背後不單單只是覺得有沒有資格,而是更廣義的,是純粹的『否定』吧?
而這種否定,又牽涉到更多層面了,只用一句話一個道理是概括不完的呢。
毳蟲🐛
1 years ago @Edit 1 years ago
另外⋯⋯理不理解,其實沒關係。
無法理解的事情世界上很多的啊,永遠都見識不完。
但既然他存在了,也沒有硬得去解釋他該不該存在的必要,我這樣認為。

至少用最宏觀的視角來看待,這件事情確實發生著,也不會因為誰不接受誰不理解,這件事情就消散了不復存在。在任何人不理解的同時,其他人依然是深陷其中,不管是酸民還是黑特、憂鬱還是自閉。
我的建議是:不理解那不要嘗試理解也罷。去專注地為自己的生活打拼,得到自己的快樂就好。對於其他人那些難以理解的感受,接受它存在就好,但不必去接納、解釋,甚至是拯救。

大概這樣x
從我的角度來說,就是所謂不配得感。
之前曾經看到有一個影片詳細講安陵容的不配得感突然想到

資格應該不是「Can I?」而是「May I?」吧。
就是那種如果同樣的資源給別人別人能不能做得比我好的感覺。所以廢話,我當然知道所有事物都不需要任何資格就能爭取,我也知道任何事物都不存在一個能爭取的底線,但我還是覺得說不定其他人能做得更好。
立即下載
有這種想法很怪嗎?不奇怪吧
如果你會覺得這個想法很奇怪就是你的問題。
H長老
1 years ago
Mao_Chonchon: 自我厭惡其實就是一種心態ㄅ
躺平一點就不會因為沉沒成本那麼心累了
其實我也知道很多人都是為了自己、為了他人而奮鬥著,但這不是我,所以我也沒辦法在躺不躺的問題上做什麼評論,只是想說不管選擇要不要躺都可以對自己好一點。

自我否定我也是有碰過,只能說有些人透過自我否定去逃避「承認自我」、「改善自我」。這種否定就像是避風港,因為極端狀況下他們甚至不相信任何周遭的人。

然後其實我沒有到不理解,也不會嘗試不理解,因為理解本來就是有趣的部分。我也沒有要接納、解釋或拯救,這三個詞的重量太重了,我不覺得是一篇文章所能承載的。
H長老
1 years ago
mu_owo: 「May I?」在我看來也是相同狀況。
先從你給的來說,我會覺得即便其他人做得更好,自己也可以去做。
如果單純因為別人做的更好而自己不做,則所有事物應當由該事上最好的人做。但這樣顯然會出現人力調配上的困難:例如需要存在一個超級水電工可以瞬移到世界上每一個人家裡,因為其他可能成為水電工的人會認為還有更好的。
但這裡我想要加入第二個條件:如果某事物存在有限的名額使得不只有最好的才能去,這種結論還會成立嗎?援引上述的例子,先假設供不應求的負效用大於供過於求的負效用,因為實務上你無法確切知道這個世界上需要多少水電工,所以如果隨之產生寒蟬效應及相應的缺額會造成更多負效用。

在這邊順便討論另一個狀況:假設此一追求會危害他人,是否應當鼓勵?我的看法是他不應該做、但他可以做,而他也必須承擔此行為伴隨的應報。
毳蟲🐛
1 years ago
st940930:
就像樓上幽沐講的吧,這是一種想法、一種見解。
你覺得自我否定是什麼,那是你的見解,但每個人有每個人不同的見解。
看到一個人難過,安慰不了沒關係,幫助不了沒關係,支持不了、認同不了都沒關係⋯⋯
但他正難受著,痛苦著的話,拿你的見解去詮釋別人的處境,這真的只是不尊重而已了,而且一點正向幫助都沒有。他還是會痛苦著,不會改變。
st940930:
即使別人可以做得更好你也可以做→其實我不確定你要表達什麼,意思是「即使別人做得更好我也可以變得更好讓我配得」還是「即使別人做得更好但我就爛所以沒關係」?
H長老
1 years ago
Mao_Chonchon: 所以說自我否定是什麼?
每個人當然有不同的見解,但自我否定總不可能變成一包樂事洋芋片或動物園裡的企鵝,我覺得至少有點共通的特性存在。

此外,用自己的見解去詮釋他人處境為什麼又是不尊重?
況且我不覺得我的文字應該帶來多少正向幫助,更精確地說:我不期待我的文字有任何影響。
H長老
1 years ago
mu_owo: 我想表達的是不管別人做得好不好,自己都能去做。從整體的角度出發應當如此、從個體的意願出發也應當如此。
從「見解」角度來切入
「沒有一個人能精確定義另一個人的情緒狀態存在」。
古諺的角度是:一樣米養百樣人,每人都有不同見解。
現金的角度是:心理有多種學派的闡述方式,每一種學派的方式,都是獨到的角度的解析。
就好比完形心理學說:你有正面拍的角度,上空拍的角度,旁邊拍,後面拍的角度,卻依然不是事物整體。
共通的特性唯有一點:各自解釋,且都一定的正確。
暹羅貓shiu-虛五
1 years ago @Edit 1 years ago
我只是談見解二字而已: p
自我否定每個人的程度或深或淺,交給專業定斷
毳蟲🐛
1 years ago
st940930: 我聽不太懂前句的比喻
每個人有自己的價值觀跟背景,由此產生的想法也會不一樣,只是這樣而已。
你要用一種道理去告訴其他人「那樣很奇怪,為什麼不這樣就好?」根本是雞同鴨講,沒有哪個價值是對的這種事情啊?

你要怎麼認為,要怎麼解讀,是你自己的問題跟課題。
同理:別人要怎麼解讀、要怎麼判斷,這是他人給自己去根據生活經歷去抉擇、去取捨的。
用自己的價值觀去要求別人怎麼做,這只會帶來反感,因為這其中的是對另一種價值觀的踐踏與不尊重。
毳蟲🐛
1 years ago
順帶,回到原本的主題上:
『不用資格就能爭取』跟『覺得自己不值得』這也是兩種不同的價值觀。

能夠有爭取機會跟美好的勇氣固然是好,但是覺得自己不配擁有就錯了嗎?
把機會讓給更值得的人,除了是自我否定的部分,還牽涉到待人處事的習慣、過往童年的要求、社會生活的遭遇,以及其他種種每個人各自的背景。

如果我說覺得自己不值得,是因為「擁有了也不知道如何善待這份好意」呢?
如果我說,也可能是因為「這種對我的好我不喜歡,甚至討厭」呢?
會不會也可能是「這種讓我感覺是虛情假意,也會讓我感到不自在、不安定」呢?

你無法斬釘截鐵的去斷定任何人心中確切的考量,要切身去體會去諒解更是做不到的;但對方也無論如何都有自己的考量又或是陰影,都是在考慮過或習慣之下做出的決定。
毳蟲🐛
1 years ago
就這樣來說:為什麼覺得用自己的見解去詮釋他人會不尊重?

因為你輕忽了他人背後的考量,因為你不重視他人價值觀與背景的一切。
就這樣。
快樂小狗幽沐醬
1 years ago @Edit 1 years ago
st940930:
好,我覺得我明白你的意思,那我要回到我原本說的「不配得感」了。

當然還是不免俗要論述一下我認為所謂不配得感的來源。有些人本來就對自己的自我要求比較高,當個體將自己與他人進行比較時,容易產生不配得感。
我不覺得你能批評這種說法「有錯」,因為這是每個人心裡的感受,就有點像有人說他覺得自己不夠好的時候,你對他說「幹你已經是電神了你還想怎樣」一樣。每個人對自己的期望和自我評價都是主觀的,由自己的價值觀、家庭背景、同儕互動和經歷所塑造,對於觀念不同的人,國小就教過要理解並尊重(小三社會教的,我的家教學生在學
這些困擾當然都是真實存在的。
然後我沒有要批評你的想法,雖然前面罵罵咧咧講了還蠻多的但其實我整體來說並不反對你的想法
可是,即使樂觀是一種選擇,你也不能要求所有人都必需樂觀,重視當事人的真實情緒和感受也很重要。
H長老
1 years ago
ylin14557: 的確,要用理性去完整定義感性基本上非常困難,但我覺得單純以感性出發最後就會過於訴諸情緒,而且也會衍生對應的寒蟬效應、不停內耗自己。
H長老
1 years ago
Mao_Chonchon:
每個人產生的想法即便再不一樣都會對同一客觀事實或主觀概念有共同的基底,即便在這個共同基底之上發展出的論述、定義不同,我們還是能找的到共識。所以我才會問你對於自我否定的定義。
就我個人而言,我不覺得我應該要有這種情緒也不認為我會有這種情緒。所以我的直覺會提出一個弱化的版本:這種情緒不應該存在但可以出現。於是我用我自身對於這種情緒出現的原因做了闡述,去說明直覺的合理性。
然後我個人對某事的解讀不代表我要求對方如何作為。回到上面所述,我現在所做的就只是針對事件本質的探討跟理解,而不是真的要去接納、解釋或拯救他人及其所面臨的困境。
即便我提出了別人應當如何,也不代表別人就應該要遵守,這充其量只是價值觀闡述而已,而且我不具備如此能力強迫他人遵守我的話語、強迫他人被我的價值觀所凌駕其上。
H長老
1 years ago
即便我不具備任何強制力去驅使我的詮釋為真,但也還是會有這種被我價值觀所影響的人存在。
不過從兩種角度談:其一是這種影響屬於他自願接受的;其二是如果一個人的主體性如此容易就被非宰制關係下的單一他人話語所影響,那麼問題出在該人身上,而非他人話語。
H長老
1 years ago
Mao_Chonchon: 我只打算針對不配得感本身(感謝幽沐送了一個名詞)討論,現實狀況的其他因素不在我的考量範圍內。

這裡假設尊不尊重是二元化的。如果不按照對方的考量、不考慮對方的價值觀,針對事件本身去詮釋就是不尊重對方的話,其實這種尊重已經過度了。
假設一個以殺人為樂的人在殺了數人被捕後受判死刑,他認為他不應該死,因為他應該要獲得更多快樂。法律給予他的刑罰是對他的不尊重嗎?

在這個類比中我已經過度善待了殺人方,因為現實狀況是我不具備任何強制力。但顯然上述的尊重仍然是過當的。
毳蟲🐛
1 years ago
st940930: 你這樣說確實
對於自我否定,我只是覺得這是長期累積下來的「反射動作」。它可以被改善,但不是一句「就怎麼做就好了啊」就能帶過的事情,上面的所有我也都強調這個事情
看起來完全跑題了啊⋯⋯應該說,我完全誤會了。
因為在這個時間點跳出來說話,實在是很巧合啊?不是嗎?
就像看不順眼某個行徑於是內涵他人,這樣的。當然不是說長老你這麼做了。

總之,抱歉Orz

但還是再強調一次:
每個人有不同的價值觀和過往背景,造就的選擇的表現都會不同。沒有必要去詳細拆解什麼情緒是需要什麼是不需要,因為每個人的需要跟渴望都不見的相同啊?就好比你跟我。

如果只是學術討論,那就點到為止吧?
這門課題有你自己的見解是好事,但這見解也僅適用於這個當下的你自己,而不是其他的任何人。
假設有問題,尊不尊重不是二元化的
H長老
1 years ago
mu_owo: 即便我詮釋並重新審視了這種情緒,也不能說是我不尊重這種情緒吧?這邊我做的應該只有以非支持性的角度去看待此情緒。而且就算我不尊重這種情緒,也不代表我不尊重擁有此情緒的人,兩個命題之間沒有相關。
我會把此一情緒拉出來談某種程度上正是因為我足夠重視他的情緒ㄅ,即便對此情緒的立場不同。

我覺得感性之於情緒就是理性之於議題,我們都可以使用感性或理性批判、支持或反對情緒及議題,而不會說我批判某議題是不尊重該議題、批判某情緒是不尊重該情緒。
誠然,我在例子當中會有思考框架及視角的問題可能使得此批判實際上是錯誤的,但這不代表此一批判就是不尊重,只能說明此一批判不夠完善。

然後假設「尊重是二元化的」其實是為了找到「做什麼是不尊重」的最大包容範圍,如果這種最大包容範圍已然過當,可知這種尊重本身必然過當。
H長老
1 years ago
Mao_Chonchon: 確實,就我認知的最好狀況下,是給予正向支持環境去不斷幫助,但我覺得我在這塊上超爛、而且也不是真的要處理實際狀況(不然我就直接轉私訊了),所以就沒有勉強自己去做。
我其實並沒有看不順眼其他人,頂多就只有不太想互動的,而且只有一個,還不在噗浪。

抱歉的話我是覺得不用,畢竟你的說法確實也反應了正常人在現代社會所培養出的直覺:我們不應該以自身的價值觀去解釋甚至扭曲他人的情緒,尤其是當他人正感到難受、痛苦時。

接著就是,我其實沒有界定情緒是否需要,應不應該存在跟需要是兩個向度,例如壓力下暴飲暴食。這不應該存在(此處採用類似家父長式的觀點,雖然個人覺得這是個人自由),但可以出現、可以被需要。

見解我不覺得只適用於當下的自己,誠然我把此情緒抽象化會很難套用,但應該還是有其他狀況可以成立。
H長老
1 years ago
至於點到為止的話我覺得可以,反正大概要講的其實差不多了。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