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經濟四百年》
latest #21
鄭成功時期以前: 出口鹿皮到日本,出口鹿脯到中國(明末動亂影響價格)。漢人商人用競標的方式跟荷蘭人取得向原住民部落貿易的獨佔權利。隨著平原被開發,鹿群數量銳減,該產業消失。
清領時期: 整體管得很隨便所以資料不多(欸) 大小租的土地制度讓土地所有權有些紛亂,漢人大量取得原住民土地的問題官方也管不動。日治後官方強制買下大租的權利才讓大小租消失。
日治時期: 改善衛生(醫療資源多數用於日本人,但改善衛生更能讓整體死亡率下降)。重視統計,有做詳細的土地量測與人口普查。
比較特別的是作者用甘蔗的種植面積成長來翻案「第一憨,種甘蔗互會社磅」這句俗諺。作者分析雖然各地蔗農被規定甘蔗只能銷往特定的製糖會社,但蔗農並不是只能選擇種甘蔗,也可換種植其他作物。
立即下載
另外台灣的糖業在國際上其實並不具有比較利益,日治時期糖業發展單純是因為日本對台不課關稅,但是對其他國家賣來的糖課重稅 XDD 日治結束後台灣無法再大量賣糖給日本,但為了賺取外匯台糖又不得不繼續賠錢做,讓當時已經很嚴重的財政赤字雪上加霜。
民國政府遷台: 財政赤字、惡性通膨、金日成韓戰救台灣(或者說救國民黨)。作者用國小歷史考題說明四萬換一塊的新台幣政策並不是讓通膨停下的主因,讓人民恢復對物價穩定的信任才是。
1960年代的經濟起飛在過去課本,寫得大多是領導英明、人民勤奮,但作者舉了很多例子顯示美援加上美國官員的政策指導給了非常大幫助。
例如減少外匯管制、政府減少干預市場讓民營企業有更好的環境自由發展,這方面就跟韓國扶植大財團的作法大相逕庭。
但台灣直到今日都有在控管匯率,作者也點出央行過去種種的作法種下許多問題,其一就是現在的高房價。
欸對作者完全是自由市場掛的,他的解釋是,並不是說自由市場就一定完美,但過度干預後果只會更慘而已。
書後段介紹了台灣從電子產品組裝一步步走向半導體產業發展的脈絡。作者旨在打破神話,但我看完是覺得台灣運氣真得算不錯,當初沒找張忠謀回台發展真不知道現在台灣產業會是什麼狀態
剛開始讀這本書的時候剛好有親子網紅抱怨國小教材太多台灣史的爭議,小時候也有老師嗆過台灣就沒幾百年歷史有什麼好念的。但事實上歷史的有趣並不在於長短,在於有沒有從各種轉折中爬梳出脈絡。這本書作者用經濟學的角度看台灣過去四百年的變化,作為一個歷史麻瓜我是讀得饒富興味啦。
補充本書diss 央行的部分:近年央行盈餘繳庫極高,甚至11月剛發布113年度的繳庫金額達2000億元,創14年來新高。
央行賺錢為什麼不好?作者分析盈餘來自兩大部份1.央行阻止臺幣升值,累積下來的外匯存底產生利息 2.
2.央行壓低國內利率,使央行支付較少利息
1.對出口商有利,對進口以及購買國外商品的消費者不利
2.的代價是前面提到的高房價,並且減少了廣大存款人能收到的利息收入
另外補充書中關於「薪資停滯」的說明。
「薪資停滯」的原因包含全球化、自動化,但台灣還有「教育管制」的現象。
在美國,大學學歷對高中學歷的薪資比是逐年成長的,在台灣卻是比值逐年下降。
這反映的是廣設大學後,雖然就業者擁有的文憑從專科變大學,獲得的薪資可能沒有相應的改善。
對公立大學投入補助,讓大學成為效率較低的公營公司。學生們也因為學費低廉,缺少積極督促教育品質的動力。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