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es disabled for others than plurk poster
latest #10
諮商日記3
今天醫生問我,我通常什麼時候會恐慌發作,我跟他說在我只有自己一個人的時候,而且是沒有事情做的時候,他讓我把這個「感覺」形容成一個人,我會怎麼形容。
我說:他沒有臉,全身黑色,站著不動,只是一直盯著我。
醫生讓我為他命名,我取做:孤獨。
醫生又問我我在害怕的是什麼,我說就是恐慌會發作的感覺,這又跟前面那個不一樣了,這個「感覺2號」醫生又讓我形容他,我說他長得跟我一模一樣,名字就叫:恐慌症。
醫生說我的恐慌症也許是一種保護機制,當我的孤獨出現的時候我的恐慌症就會跳出來保護我,讓我不要去感受那個孤獨。
其實一個小時的時間裡東扯西扯講了很多話題,原諒我總是會將話題跳來跳去,但通過跟醫生的溝通,有些東西逐漸被連結起來。我的拖延症其實包含了三種情緒:鞭斥、焦急、自責。明明知道該做這件事,但是卻不想去做,因此產生自責,但是拖著不做時間長了讓我很焦慮,感覺內心有聲音鞭斥我要趕快做。而我有空閒的時間時卻不去做事,讓我對於「閒到發慌」這件事產生恐慌的情緒,兩者互相影響互相連結,
其實距離上次留言已經經歷好幾次諮商,只是一直沒上來更新,一方面是不想要把所有情緒重新體驗一次,一方面是想把情緒留在那個空間裡,不過今天聊到的東西蠻有意思的,有趣刀想把他紀錄一下
今天聊了幾個議題,最後聊到我內心裡的另一個嚴厲的自己,他其實就是我的所有認知,我的所有價值觀影響了我看待事物的方式跟態度,一直以來我都不相信會有任何一段關係是可以永恆不變的,這個認知影響我非常深,深到我看待任何一段關係都抱持著「對方都會離我而去」的想法來經營一段關係,因此我總是把對方當作是終究會離開的人,而不願意把自己全部交出,這樣嚴厲的自己讓我變得不願意依靠任何一段關係,無條件的封閉自己,諮商師說也許我可以再創造出一個能理解「對方會留在我身邊」的另一個自我,讓自己相信有永恆的關係存在,也可以試著去相信別人,不要一味的否定對方的存在。
也可以增加對一段關係的信任。另外也不要對自己過於嚴格,創造出安全感給自己,也要學習如何從對方那邊獲得安全感。以下是我的感想:一直以來我好像總是認為對方給的安全感不足夠,其實並非不足夠,而是我自己不去接受對方給的安全感,也許明明對方給了我50分的安全感,我卻一分都不願意拿取,然後再來埋怨對方沒有給足安全感。
但寫到這裡我卻又發現我在責備自己,又對自己嚴格起來,其實我該了解到的應該是體諒自己不敢拿取對方所給的安全感是因為我的認知還無法在短時間內改變,所以給自己時間吧,我可以學習如何一點一點的拿,我相信那個不嚴厲的自我也能夠慢慢出現的。
今天諮商講到我分不清楚內心裡的感受到底哪些是我的哪些是別人的。
我是個很容易共感的人,太容易被任何事件的發生給影響,共感這件事已經嚴重影響到我的生活跟情緒了,其實我並不是覺得有共感能力這件事不好,而是覺得我連自己的情緒都分辨不太出來了,何況是那些從外界而來的情緒。
我問了諮商師他做這份工作時是否也會因為太容易共感病人的情緒而覺得痛苦,他說以前的他的確會覺得痛苦,甚至覺得自己做不下去了。(續)
然而現在的他依舊做著諮商師這份工作,
我問他:那你現在呢?
他說:現在的我已經能夠了解自己能夠接納情緒的空間有多少了,當這個空間滿了之後我會意識到,並且自我調整,也可以分清楚病人的哪些情緒是我該接收的,又有哪些是不該接收的。
我問:該怎麼做才能像你一樣分辨該不該接收呢?
他:你可以先搞清楚你內心的哪些情緒是自己的,哪些情緒是別人的,當你搞清楚後才能再往下學習如何篩選你想要接收的情緒;就如同你在照鏡子一樣,我們因為了解自己長什麼樣子,才能在照鏡子的時候分辨出哪個人臉是自己,旁邊那個醜醜的人不是自己。(聽到這我就笑出來了)(續)
其實當他舉例照鏡子時我就大概頓悟了,我目前可以做的就是好好去分辨自己的情緒是什麼,再來才能夠去好好過篩不必要接收的情緒是什麼
今天再次講回恐慌症,我先問為什麼我明明知道它就是我,我卻還是會怕他呢?
諮商師告訴我:你不是害怕他,恐慌症在只有你自己一個人,沒有人陪的時候會冒出來,所以你害怕的是沒有人陪,而不是恐慌症。而且恐慌症就是另一個你。
當他說到恐慌症是另一個我的時候,我突然眼淚就流出來了,這件事在前期諮商的時候就曾經被提起過,當時的我對於他就是我的這件事並沒有太大的反應,但為什麼這次我會聽到後就流淚了呢?
我思考過後發現,原來我覺得它好可憐,它只有他自己一個人,連最靠近它的我都會害怕他,沒有人願意跟他當朋友,也沒有人願意理解它,而我甚至一直希望能把它殺掉,希望能徹底消滅它,他明明在我只有自己一個人的時候會出來陪我,我卻害怕他,把它想像成一個壞人,我很愧疚,也發現原來我一直沒有想要理解它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