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ta
1 years ago
教出殺人犯---岡本茂樹(光線出版)
Responses disabled for others than plurk poster
latest #21
Vita
1 years ago
006
作者認為行為人幼小時期的經驗會影響到期成長後的行為模式,而這個經驗的來源通常是扶養者或教師(超我)的養育態度。因為幼時不愉快的經驗,造成負能量不斷累積,於臨界點到來時,會無法處理特殊社會環境所形成的刺激,於是做出偏差行為或犯罪,並進而在司法的反應下不斷輪迴。更重要的提示是,作者認為這些幼時不愉快的經驗,並不只限於家暴或性侵,更關鍵的是一些我們日常認為對應兒童時的正常態度,只要處理不當,就會產生創傷。
Vita
1 years ago
007
人是社會動物,生存於人際關係中,必須自小養成遇到困難時率直說出自己的困擾、適度接受他人關懷與協助的態度。作者稱此為依賴他人的撒嬌能量。你要堅強、不要依賴他人、要有自信、努力就會有結果等勵志的對應,其實只是教導兒童必須隱藏自我原貌與壓抑慾望而已。傾聽、包容、接納,才是養育兒童的正確方式。作者主張承認與包容兒童現在的脆弱原貌,才是養成其健全人格的必要步驟。
Vita
1 years ago
026
有煩惱無法向他人傾訴,只能獨自痛苦的學生;過度在意他人眼光以至於活得很辛苦的學生;內心寂寞卻偽裝堅強的學生⋯⋯煩惱與痛苦因人而異,其背後的成因也各不相同,但共通的是問題根源都來自小時候—這一點是從監獄裡的受刑人身上學到的。
立即下載
Vita
1 years ago
027
若能在小時候及早針對根源做出處理,孩子就會往好的方向發展;但是周圍的大人容易將焦點放在表面上的問題行為,而做出相應的懲罰。當問題行為是使用暴力時,大人就會傾向以暴制暴⋯⋯⋯
在這種環境下長大成人的孩子進入青春期,又會變成什麼樣子?這個時期他們與大人的力量關係開始逆轉。大人想要用力氣壓制,他們已有能力放抗。若成功贏過大人,問題行為將加劇。
Vita
1 years ago
059
孩子在嚴格的「管教」下,在父母面前會維持「好孩子」的形象。一旦離開父母身邊,就會把「好孩子」累積的壓力發洩在他人身上。常有的情況是,學校老師把班上總是打人的孩子的父母找來,請他們注意孩子的行為時,得到的回答都是:「我的小孩在家都是言聽計從的「好孩子」!」反而導致父母對老師的不信任。
Vita
1 years ago
小時候有過痛苦的孩子,因為沒有人能承接自己痛苦的情緒,於是養成了在悲傷或痛苦時反而要笑的「習慣動作」。
被霸凌的孩子遭到霸凌者用摔角的招式對待時,他之所以會笑,並不是樂在其中,而是無法承受被霸凌的痛苦,只好笑出來。
Vita
1 years ago
在大多數的非行少年和受刑人身上,都可以找到這種共同的特質。這源自於缺乏「被父母關愛的感覺」,所以想去而代之,尋求他人的肯定(=被愛)。一言以蔽之,就是強烈的肯定慾望。表現在行為上的結果,就是透過強調「我是男子漢」的形式,獲得他人的認同。
Vita
1 years ago
108
人生在世的每一天,我們都是給他人「添一點點麻煩才能度過」。活著卻不帶給任何人麻煩是不可能的,透過「一點點麻煩」才能讓人與人之間相連接。
Vita
1 years ago
140
小時候沒有學會如何撒嬌的人,長大後不僅交朋友容易碰壁,與異性之間的相處也依訂有問題。愈是面對需要用愛相處的人、愈是親密的人,他們愈不知道怎麼辦。
Vita
1 years ago
一個人即使腦中對父母只有憎恨與憤怒,但只要把負面情緒表現出來,潛藏在深處的正面情緒就會隨之浮現。不過,人類在感受到負面情緒時,由於內心被負面情緒所掩沒,就會採取問題行為,無法感受到正面情緒。如果不把負面情緒表達出來,內心將永遠帶著憎恨與憤怒。
Vita
1 years ago
152
經常換工作也是受行人常見的情況,他們都會說:「因為我討厭工作!」其實在深入訪問就知道,辭職的原因幾乎都是人際關西出了問題。容我在重複一次,在小時候的親子關係中無法如實對父母表達情緒的人,出社會之後都不善於處理人際關係。這是因為沒有對父母撒嬌與依賴的經驗,不知道該如何有技巧的依賴他人語向他人撒嬌。對他人不願(不能)敞開心房,人際往來就不可能順利。
Vita
1 years ago
現在的小孩也認為告訴別人自己被霸凌很丟臉,或是不想被認為是弱者——尤其是那些受到父母嚴格「管教」的孩子。
我們大人認為「理所當然」的「管教」,有時候反而會讓孩子的內心更痛苦。
Vita
1 years ago
202
暴力所造成的生理上的傷痛,會轉化成心理上的傷痛,永遠留在內心深處。當然,其中也會伴隨憤怒的情緒,即使只是些微的衝突也會引發龐大的怒氣。衝突對象想必不會是「父親」,但是小時候被父親暴力相向的怒氣,使得他們長大成人之後發洩在「眼前的對象」,而最糟糕的結果就是殺人。
Vita
1 years ago
215
心中直入越多價值觀的人,愈無法建立倆好的人際關係,因為這樣的人無法原諒友人與自己的價值觀「背道而馳」。從小被教育「要有禮貌」的人,看到沒禮貌的人就無法忍受,同時也無法原諒自己做出沒有禮貌的行為;擁有「理所當然的事情不用教就要會」價值觀的人,看到他人連「理所當然的事情」都做不好時,就會忿忿不平,同時自己做不好的時候也會厭惡自己。一個仁庸有愈多(自認為)正確的價值觀時,就愈可能感到活著很辛苦,而做出問題行為。
Vita
1 years ago
241
有些人的人生中曾經有過一些經歷,並感覺自己「很糟糕」,但是如果未能告別「糟糕的自己」,心中會有某個部分依植被那個「糟糕的自己」所拖累,並且「連自己也難以接受」,因此,我們有必要重新定義一下那時的自己——「那時候的我為了活下去,不得不如此」,利用這樣的方式接納過去的那段經歷。
Vita
1 years ago
246
能夠對父母撒嬌的人,才能成為依賴他人的人。能依賴他人,表示他已經學會了如何獲取他人的協助並活下去的方法,同時也能接受他人的「依賴」。
Vita
1 years ago
250
「絕不說謊」不只在親子關係內做不到,在各種人際關係內更是無法保證的事。原因我之前就說過了,人類是說謊的生物,要求孩子做到人類根本做不到的事情,一定會出問題。
Vita
1 years ago
251
請先思考為什麼孩子要說謊。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怕被父母責罵,也就是說,當孩子做不到孩子要求的事情(命令、指令)時,他們就會說謊。父母對孩子下的指令、命令越多,孩子就會有愈多說謊的理由。孩子會說謊,是他們對父母的言行做出的反應。
另一個可能的原因是,孩子希望獲得父母的愛,便利用說謊的方式讓自己在父母面前呈現「好的一面」,
這是有兄弟姊妹的家庭常見的情況。
Vita
1 years ago
260
自認為比他人優越,並不是真正的自信。再者,培養自信並非他人一句「對自己有自信一點」就能辦到。
說到底,所謂自信就是「能夠覺得自己現在這樣也很好」。我們每個人都會軟弱、不成熟,也都有弱點,即時如此仍認為「我這樣也很好」,這就是自信。
Vita
1 years ago
271
「叛逆期」這個形容本身或許就有問題,當貼上了「叛逆期」的標籤,父母就會認定孩子的「叛逆」(理由)是階段的問題,而不去思考為何叛逆,也不會從親子關係的角度思考孩子的理由。如果父母能好好傾聽孩子的「叛逆」(理由),並尋找彼此的「折衝點」,那麼孩子就不會叛逆。
這個階段或許不應該稱為叛逆期,應該改為「自我表現期」更適合。
Vita
1 years ago
274
如果用「你好厲害啊」「你真了不起」來稱讚孩子,孩子長大後可能會看不起那些「不厲害」「不了不起的人」。「厲害」「了不起」都隱含了「評論」他人的意味,如果用這類評論的方式稱讚孩子,他們可能會變得喜歡和他人比較,或否定不厲害的自己。
因此,讚美孩子要避免使用和他人比較的字眼,具體來說,應該用「我好開心」「謝謝你」等表達感謝的話語。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