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有點晚,但來記錄一下10/14搖滾芭比的心得。
latest #13
多年前就知道這部音樂劇,但是也只知道是個百老匯的有名音樂劇,其他的一概不知,包含劇情、音樂特色、角色、台詞,全部不知道。
介意爆雷如我當然也是可以不查,只當天入場看戲。
然後看得好沉痛。
這不是一部安靜的音樂劇,有沈靜安穩的時候,但大多是喧鬧而吵雜的,包含主角的心思自白跟與他人的對話。
加上音樂是搖滾。
老實說,一進場我就覺得不妙,這場地有點小,然後再看到舞台上有鍵盤跟鼓,我心中警鈴大作。
然後整場音樂我大多在忍耐著音量的狀態下度過,偶爾蓋一下耳朵,只有「憤怒的一吋」才真的受不了,大多半掩耳朵。
但那不代表我覺得他的音樂不好,我反而有興趣到希望再找來聽,包括原文版本。
說到這裡有點想murmur 我自己,我明明是個可以飛機上有嬰兒哭機場吵雜環境不安穩都可以睡得香甜的人,但是我卻無法忍受過大跟充滿刺激的聲音,所以我大多不愛搖滾樂跟派對或是電影院,這輩子我也不知道我是不是可以享受live (雖然我看影片都很嚮往)
明明可以一堆事情拋在腦後,在亮眼的地方睡到死,卻怕黑怕高怕鬼到哭出來被人家救出來,然後下次還是不知死的去。可以喜歡芥末大蒜椒麻卻黑胡椒的辣都很難接受。
總是會在我身上發現到一些奇妙的矛盾,只是我自己不覺得矛盾,因為那就是我。
回到音樂劇。
劇情方面,我其實開頭就開始想掉淚,因為我想到《終極傭兵》中,我最心繫的那個故事,被分隔了多年後失明前還想再見女兒一面的任性富人,還有《烈火焚身》中的1+1=1,然後隨著自白,Hedwig 走向另外一條我覺得也好痛卻又好無奈的道路。
大量的獨白、宣言跟喃喃自語,搭配各種瘋狂的音樂,都跟主角的背景設定非常搭配,被冷暴力的童年(還有值得令人思考與充滿各種想像的家庭關係)、對愛與自由的渴望、被拋棄的痛苦、性別與自我認同的不協調,都讓大多靠一個主角戲份的整場劇碼一點都不寧靜,反而充滿動盪、懷疑跟不安。
音樂我真的不懂,但是很好聽,即使我一堆歌詞都聽不懂,又常常耳朵痛到不舒服,鼓聲總是會震得我胸腔不適,但我還是覺得好聽,而且會讓我想找歌詞跟音樂來聽的那種。
另外要說,燈光超級棒,打得非常非常非常好,上次看怪胎已經覺得燈光很棒,茉娘的也很不錯,但是搖滾芭比這次的讓我覺得是打入我心坎的好。那個目眩神迷,那個七彩繽紛,那個晃動紛亂,還有第二舞台的設計處理,攝影機的切換、黑暗中Hedwig 招牌的耀眼,都滿滿的感官刺激,更搭配著主角的糜爛與頹喪。
舞台整個不大,卻精心設計,燈光音樂背景,還有本土化的部分都很棒,柯南高潮音樂的部分大概就是要台灣人或日本人才懂了吧?最後那個姿勢我笑炸天
最後,演員。
就只有厲害可以形容。
無論是跟觀眾的互動,還有各種臨場的反應,還有那種亦男亦女之感,模糊性別界線的感覺,動作跟場面的掌握都超級精彩,歌唱得超級好,彼此的默契也很棒,雖然平均來說我覺得伊札克唱得更好,但是畢竟Hedwig 才是整場說話、動作、臨場、唱歌都要做到的人,我不覺得只差一點點的程度有什麼好苛求
雖然我知道可能舞台動作設計早就安排好了,可是那些黃色笑話還有各種色情模擬都好棒,我好愛,天氣涼爽要幹嘛的觀眾對談,原汁毛巾的拍賣會,都好好玩,
我好喜歡那個情緒驟起驟放的抓馬感,好喜歡那些沒有證據的開車對話,最後濃縮成更讓人感受複雜的主角與配角
人是不是一生都在追求著自己得不到的東西呢?是不是也總是在加害者與被害者身份之間互換呢?是不是愛與恨永遠無法梳理乾淨呢?是不是其實這些痛苦與迷惘、這些追尋與失落,才構築成了那些藝術呢?
總是要失去一部分的自己才能得到嗎?
那麼要怎麼樣才是一部分而不是完全的自己呢?失去了一部分的自己是不是其實也不是自己了呢?那些失去真的值得嗎?追到手之後就可以得到幸福嗎?
不安份不安靜的戲劇,卻會讓人在夜深人靜的時候,默默的想著自己掉下淚來,這就是搖滾芭比的魅力了吧?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