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坐在ザリ🏍後座的小薩
11 months ago @Edit 11 months ago
#蒼鷺與少年 #君たちはどう生きるか
https://images.plurk.com/3fBoku0kVwOfE5Rz1q5UKI.jpg
完食 下收感想與一些個人解析與評論,
有雷,請有看過的人再點開一起分享~
latest #36
寫在前面
記錄這篇感想對我個人而言很重要,不論從什麼形式的作品,吸取了創作者生命的養分,以自己的方式表達觀點,是我對作品的尊重與感謝,所以即便製作方採取「零宣傳」策略,但觀眾並不受宣傳策略束縛,所以不論是講述感想和劇透,只要有防雷警告,都不是不尊重原作的行為。
想坐在ザリ🏍後座的小薩
11 months ago @Edit 11 months ago
個人感想
跟大部分觀眾一樣,我完全看不懂劇情 ,但看到最後,當米津玄師的〈地球儀〉響起時,卻能夠帶著微笑回應這部作品帶來感受,雖然當下還無法理解。如同許多人形容的,它像宮崎駿版的《愛麗絲夢遊仙境》,觀影過程也有浮現這樣的想法;也有人說它像藝術品,深奧而難以理解,但藝術就是這樣的存在,根據每個人生命的歷程,我們都會對作品產生不同的見解,藝術是陶冶心靈,意思不只是享受,而是提供我們直面內心世界的一種媒介;所以看完後我很感動,但就我現階段,我還無法完全理解裡面想傳達的想法,直到晚年再來看,一定會有不一樣的感受,這讓我很期待。

※底下的感想、解析和評論是彙整網路資源後,我個人的見解,不是正確的解答。
想坐在ザリ🏍後座的小薩
11 months ago @Edit 11 months ago
作品主題:認罪
如果要形容這部作品想傳達的中心思想,我認為是「認罪」這兩個字,但這是我基於我的信仰得出來的體悟,並不是唯一的解答,以下說明原因。
https://images.plurk.com/6mFHkzeBW8OXNUAMipOXKR.jpg
靈感來源的原作《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當中,最讓人深刻的篇章〈下雪那一天的事〉,講述主角小哥白尼,因為背叛朋友而受到罪惡感的折磨,在分別與舅舅、母親的對話中明白,曾經的過錯是不能改變的事,重要的是接下來該做的事。
基督信仰對「罪」的定義是「射箭射不中目標」,所以包含做錯事和犯罪在內,也包含那些沒去做的事(例如該做的善行、該說出口的話、該承認或道歉的事等),而後者往往是人們最受罪惡感苛責的事。
立即下載
想坐在ザリ🏍後座的小薩
11 months ago @Edit 11 months ago
「想當初……」這樣後悔的想法常常充斥內心,但如果能夠接受這樣軟弱的自己,讓那件事成為促使自己帶出行動和改變的契機,我們也會成為更好的一個人。
https://images.plurk.com/2UKttnbmR4SirBi9k3K7pM.jpg
回到電影中,真人因為無法見到母親最後一面、家裡開軍工廠而不用接受「勤勞奉仕」、父親再婚對象是自己的阿姨,他不知道如何面對這些變化,因此只能對繼母冷淡以對,這些事使他承受複雜的感情,進而做出懷有惡意的舉動;但旅程的最後,真人接受自己是懷有惡意的人,這件事正是決定他是想「成神」還是「做人」的關鍵。
想坐在ザリ🏍後座的小薩
11 months ago @Edit 11 months ago
https://images.plurk.com/6CfsG89XFAFyiQLJkNpsGj.jpg
在真人前往地獄的入口,刻著但丁《神曲》〈地獄篇〉中地獄門上的其中一句話” fecemi la divina podestate”(這是由神聖力量所創造),根據維基百科的介紹,〈地獄篇〉正是象徵「認罪」的階段,就基督信仰而論,罪是亞當與夏娃違背了神的命令後產生,他們犯罪的反應是躲藏(掩蓋)、狡辯、互相推卸責任,後來他們的兒子該隱在殺了弟弟亞伯後,面對神也是裝蒜,顯示人類在做錯事的反應往往不是認錯、道歉、改正行為,但如果先有這個行動,也許會有不一樣的結果。
有些影評說《蒼鷺與少年》讓人們看見宮崎駿的成功,但作品主題和宮崎駿的生平介紹讓我想起另外兩部作品裡的台詞。
《藍色時期》中,八虎面對〈罪惡感〉這一課題所創作的作品,跟其他同學不一樣,同學們是基於「課題」的表面意義而創作,但八虎卻實際經歷產生罪惡感到理解它的過程,是面對自己內心的過程,他在作品解說中說:「罪是人的解讀,但對罪的解讀,最終會把自己本身映照出來」;另外一部是《暗殺教室》中,殺老師對理事長說:「人會想要去教別人的情況,可以大略分為兩種理由,就是想告訴對方自己的成功,以及告訴對方自己的失敗。」
想坐在ザリ🏍後座的小薩
11 months ago @Edit 11 months ago
我認為,即便宮崎駿的品牌與聲望已無人取代,但仍然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也會受「罪惡感」折磨,他熱愛軍武,因為小時候家族經營一家軍工廠,如同電影中的真人一樣,真人在看見駕駛座艙玻璃時脫口說出:「好美麗」,這想必是幼年宮崎駿心中有過的念頭,他著迷的是軍武工業所展現的技術之美。
https://images.plurk.com/6yc9zctBYio2Dw63xqUg8I.jpg
《風起》描寫的飛機設計師堀越二郎,生前也曾說過:「我唯一想做的事情就是打造一台美麗的飛機」,但無法迴避的就是這些發明與創造終究是帶來大量的死傷;如同奧本海默與諾貝爾一樣,他們基於自己的熱情與專業而製造出來的東西,使他們身陷「罪惡感」中,前者在原子彈發明後,態度轉為反對氫彈與核武的發展;後者則是創立「諾貝爾獎」,這是他們面對「罪惡感」的方式。
https://images.plurk.com/4qWSlO4V4yHVhWEAdijfSZ.jpg
這是很矛盾的情感,無法用單一事件來描述宮崎駿的情感世界,因為原生家庭的互動也都包含在內,因為一時的意氣用事,未能對家人說出的話語,直到失去家人後才感到後悔,這也是我們都有經歷過的,因此如果要我教導自己的晚輩、後代一些重要的事物,我會以我的失敗來告誡他們,希望他們不要重蹈覆轍,劇中的金色大門刻有「學我者死」,這不只是某些影評說的,單單對後代動畫師的勸告,更是告訴年輕人:「不要效法我的人生,你不是我,你照著我的人生過活就必死無疑,你要活出你的人生──所以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
想坐在ザリ🏍後座的小薩
11 months ago @Edit 11 months ago
談晚期風格
在一篇報導看到這個詞彙,將宮崎駿近幾年的作品歸類為「晚期風格」,我去查了一些資料,晚期風格出自文化理論學者薩依德在晚年寫的一本書《論晚期風格:格格不入的音樂與文學》,探討他喜愛的音樂家與文學家們,在晚年創作的作品與自己顛峰之作相比,呈現出另一種格格不入的風格;「晚期風格」並非一種既定的風格,也不只在音樂與文學,在藝術領域裡都有這樣的現象(例如幕夏的《斯拉夫史詩》),當一位藝術家在晚年,人生經歷滄桑,在面對咫尺距離的「死亡」時,他會有怎樣的體悟?而那樣的體悟往往表現出一種智慧,是年輕人所無法理解的高度。就像這首詞所說一樣: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却道天涼好個秋。
──〈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辛棄疾
想坐在ザリ🏍後座的小薩
11 months ago @Edit 11 months ago
新海誠導演在早期也是創作許多惆悵、形而上、意識流的作品,從《你的名字》才開始創作比較面向商業的作品,這跟宮崎駿的歷程稍微有點反轉;維基百科紀錄了IGN Japan評論家葛西祝的影評 :「我曾經評論過細田守的《龍與雀斑公主》、新海誠的《鈴芽之旅》、山田尚子執導的《電影版吹響吧!上低音號~莉茲與青鳥~》,自從宮崎駿在《風起》後發表了引退宣言以來,過去10年裡,新一代的動畫師們崛起,具有現代現實主義的創作者們,在最尖端的環境中進行作業,描繪新時代的世界觀(不論好壞),我對此給出積極的評價;但在看完了《蒼鷺與少年》之後,時隔10年再看宮崎駿的作品,這一切都變得無關緊要,我過去的評論變得毫無意義可言,這讓我受到沉重的打擊」。
想坐在ザリ🏍後座的小薩
11 months ago @Edit 11 months ago
我能理解他的感受,但我是偏向「沒有比較,沒有傷害」,所以我認為新時代的動畫導演們都還大有可為,就算現在作品無法像宮崎駿一樣深刻,但還是有許多佳作誕生,等到他們晚年再來評價也還不遲。
想坐在ザリ🏍後座的小薩
11 months ago @Edit 11 months ago
史奈德十大電影類型│成長儀式 (Plurk Paste)
根據《先讓英雄救貓咪2》的十大電影類型分析,這部作品我認為是「成長儀式」這個項目的「死亡成長儀式」。(點選連結看註解)我直接說明三元素的部分:
1.人生困境:母親在空襲中死亡。
2.錯誤的解決之道:冷淡對待繼母、用自殘博取父親注意和報復同學、逃避學校。
3.坦然接受問題:經歷奇幻旅程後,接受母親死亡的事實。
想坐在ザリ🏍後座的小薩
11 months ago @Edit 11 months ago
我的超譯
https://images.plurk.com/J3dRqnKFTYcqoxr9wvXWI.jpg
如同前面所說,原作的小哥白尼與電影的真人都在戰勝罪惡感後,接受自己是一個會犯錯的人,因此才能繼續往前進;如果說以原名來看宮崎駿想留給後代的話,我個人超譯的部分就是,基於導演本人的反戰思想,也許他希望日本人能直面自己在二戰時所做的錯事;真人的名字有真誠的人的意思,日本也被稱為大和民族,是以和為貴的民族,卻出現破壞和平的時期,軍國主義是日本歷史中巨大的惡意,日本直到如今尚未對任何造成困擾的國家表達歉意,就認錯這件事而論,日本還做得不夠好,但唯有認錯才能夠改變、繼續往前進。這是我超譯的部分,在YT上看到有人把劇情牽扯「明治天皇」、「黑船來襲」等等,我覺得那也太超譯了。
另外講講對於一些報導和評論的想法。

About 零宣傳策略
我看到較多人對於這個策略的想法是「只有宮崎駿和吉卜力敢這麼『玩』(笑)」,但從兩方面(吉卜力工作室&宮崎駿)來講,我是這樣想的;製作人鈴木敏夫接受《好萊塢報導》採訪時說:「現代資訊已經超載,大家看電影只是為了確認其是否跟預告片一樣精彩,實際上是一種過度服務,『電影觀眾嚮往的體驗,是毫無預設的接收電影,然後反思。』」報導中點出,吉卜力工作室向來以重視觀眾體驗放在商業考量之前(並非不去考量,而是比重有別),比方說「三鷹之森吉卜力美術館」的室內禁止攝影,希望遊客用心感受作品裡的世界。
想坐在ザリ🏍後座的小薩
11 months ago @Edit 11 months ago
其實預告片和行銷策略,都是因應時代變化而生的,就像書腰的存在一樣,這讓我想起《重版出來》第40刷〈HER!〉裡的劇情,劇情在說一位知名漫畫家復出的作品熱賣,主角黑澤的出版社宣傳部,希望能將銷售量放在書腰和海報上作宣傳,但遭到責編拒絕,黑澤後來去詢問該責編理由,對方認為有些作品的讀者看到銷售量,反而會產生「即使不用我的支持,也這麼暢銷了呢……」的想法。
過度的行銷也許會讓作品真正想傳遞的資訊和觸及的觀眾減少,鈴木敏夫和這位責編想表達的應該是這個意思,所以現在看到媒體報導寫「零宣傳仍然破多少票房」,總覺得有點微妙。(以上並不是在否定從事行銷產業的工作者)

第二方面是宮崎駿本人,鈴木敏夫對外發言說:「宮崎駿的這部電影,是為了他的孫子做的,透過這部電影他想告訴孫子,爺爺即將要到另一個世界去了,但他給你留下了這部電影。」我認為想將話語留給子孫的這個想法,本來就不需要作任何宣傳和行銷。
想坐在ザリ🏍後座的小薩
11 months ago @Edit 11 months ago
About 譯名
https://images.plurk.com/1oOcYDVLfxlv3nUPyF9rnD.jpg
日本原名是取自啟發宮崎駿的書《君たちはどう生きるか》,而中文是《蒼鷺與少年》,這個譯名是根據北美上映時取的《The Boy and the Heron》的直譯,而且中文版的片名是由鈴木敏夫親筆題字的,所以是吉卜力官方正式認可的,我不知道為何還會出現認為中文片商翻譯得不好的評論。

原作《君たちはどう生きるか》有入選日本教科書,所以對日本人來說,這個片名可以聯想到作品裡的劇情和寓意,在進入電影院或多或少可以理解電影跟原作的共通點,但對於海外觀眾來說,我們並沒有這樣的聯想,所以與其維持原名,倒不如用《蒼鷺與少年》更好。
About 告別作
美聯社在 2014 年採訪宮崎駿,當年 73 歲的他說,接下來的目標是製作短篇動畫,加入更多不同元素,這使他想到就很興奮,「直到我死之前,都會繼續創作」,鈴木敏夫在接受台灣的採訪時說,其實正式的引退宣言也只有兩次,一次就是10年前的《風起》後,因為當時製作上真的很疲累。2017年,鈴木敏夫在「奧斯卡週」活動上宣布宮崎駿回歸長片製作時,也表示宮崎駿對於製作的態度轉為:「我在退休,我是邊退休邊做的」看著《蒼鷺與少年》的成功,宮崎駿也已經開始著手在製作下一部作品,鈴木說:「我已經放棄勸他好好休息這件事了,他每天都在思考另一部作品,在人生中,只有工作才能令他著迷。」
想坐在ザリ🏍後座的小薩
11 months ago @Edit 11 months ago
我很敬佩宮崎駿對工作的態度,也因為這個原因,我認為把《蒼鷺與少年》稱為「告別作」、「生涯最終作」的說法,其實都是媒體或觀眾無意識塑造出「引退詐欺」的印象,可以的話,希望不要再用這種講法描述這部作品。

很幸運的是我10年前進電影院看了《風起》,10年後進電影院看《蒼鷺與少年》,這中間真的沒有進影院看過其他部吉卜力作品,這10年間的心境變化很大,當初《風起》看得一把鼻涕一把眼淚,現在卻能舒坦地看完《蒼鷺與少年》,也許自己也變得更加成熟了。
以上是我的感想,感謝閱讀~
想坐在ザリ🏍後座的小薩
11 months ago @Edit 11 months ago
還有很多彩蛋、神話、象徵意義族繁不及備載,不過先貼姊姊 BrillantKaro 關注到的部分,劇中很多畫面取材自藝術作品:

《死之島》阿諾德·勃克林
https://images.plurk.com/6pLfqfTWG2TG7HF4f1WiOA.jpg

《街道的神秘與憂鬱》喬治歐·奇里訶
https://images.plurk.com/71hLpSpnwNL7h1HoR5pcJ.jpg

《庇里牛斯山的城堡》瑪格利特
https://images.plurk.com/1z4u40i46tXggRUd72lZzb.jpg
alice109422010: 謝謝 剛剛檢查完還有補充一些資訊喔
其實看完當下蠻意外自己有看懂,但又不到完全懂,大看看懂5成。以觀影體驗來說作畫非常不錯,但又只覺得這敘事手法肯定會讓超多人無法接受。

另外整部給我的感覺有點像電影《羊男的迷宮》如果喜歡這部電影的觀眾應該也會喜歡《蒼鷺與少年》
alice109422010: 我剛出社會的時候,也曾經面臨一段低潮,當時也是進電影院看了《小王子》(2015),心情平復很多,電影(或各種藝術與娛樂)真的帶給我們很多力量呢~
u750072: 我也有看到有影評提到說像《羊男的迷宮》,包含羊男在內,過去一些進入奇幻異世界的經典作品,例如《納尼亞傳奇》系列、小飛俠續集《夢不落帝國》,都以戰爭下的孩子心境為出發點,元素也相近,例如因為躲避戰爭而前往鄉下,在鄉野間展開奇幻旅程,在旅程中,奇幻的環境下卻隱喻現實世界的殘酷;曾舅公質問真人「你還要回去那個殺戮與掠奪的世界嗎?」但真人在異世界經歷的種種,讓他確信能讓世界變好的,只有以改變的自己回到真實世界中;我很喜歡的繪本《地球的禱告》中有一句話:「禱告不是要改變這個世界,而是改變自己。因為當我們改變自己的時候,這個世界也會跟著改變。」

可惜的是,我們這一代年輕人(包含我自己 ),沒有經歷戰亂,所以無法完全理解這樣的敘事手法和深度,但如果能抓住這樣的核心,我想已經足夠了。
其實我昨晚又去二刷了 (陪朋友去看),我一開始是抱著不鼓勵二刷的態度,因為有些感悟並不是靠看的次數就能理解的,不過二刷的好處就是可以看到很多細節,所以還是蠻不錯的
結果我二刷在奶油果醬吐司橋段去上廁所,飲恨啊
https://images.plurk.com/7npBklevhFexomVu8uclX2.jpg
書、夢境、想像力
前面有提過,包含我自己,許多人形容《蒼鷺與少年》像《愛麗絲夢遊仙境》,除了掉入奇幻世界的設定之外,還包含後半段每一幕幾乎都像獨立片段的敘事,很難回想上一幕接到這一幕的過程,這在《愛麗絲夢遊仙境》裡也是,每一章節的連結毫無邏輯可言,就像我們作夢時也是,每個橋段的轉換都很莫名但又自然,但我們通常聽別人講夢境或自己陳述時,也多半會呈現一頭霧水的狀態。
https://images.plurk.com/38e8LmF2m6vju0K8FsA4oy.jpg
真人在大宅裡面所發生的一切,讓幼小的他在潛意識裡留下印象,現實的事物進到夢裡就會變得荒誕,例如蒼鷺吃下魚後鼓鼓的肚子,被幻想成是一顆人頭;夢有時也跟預知作連結,所以當真人與蒼鷺對抗時,木刀斷裂,回到現實,當他從櫃子裡拿出木刀,看到木刀碎裂,加上老太太那句「這座大宅常發生一些怪事」,就不會產生可能是其他原因造成(老化等)。
https://images.plurk.com/53uxHxSvBvOM8s82Hl4NRC.jpg https://images.plurk.com/7C0nTijbsTkC2HND4sBDHb.jpg
每當真人在現實遭遇奇幻事件時(例如蒼鷺和魚說話、蛤蟆爬上身),都發生在意識矇矓之際,例如清晨、深夜、發高燒,真人在河邊昏倒後並沒有畫出家僕將他抬回房間的劇情,反而是接了一幕他沉在水裡、當他要醒來時,枕頭與房間地板有水退去,家僕說他「一直都沒有醒來,讓人很擔心」,直覺讓人以為是從河邊昏倒後一直昏迷,但其實是真人深夜發燒後,就開始昏睡的(他聽到屋頂傳來蒼鷺腳步聲,再到他去對抗蒼鷺那邊都是沉睡狀態),他睜眼問家僕:「蒼鷺呢?」家僕回他:「你作夢了嗎?」但很快就被爸爸闖入房間給轉移話題了。
想坐在ザリ🏍後座的小薩
11 months ago @Edit 11 months ago
實際進到奇幻世界的關鍵事件,是真人翻閱母親留給他的《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他喪母的心境、對家庭的變化,都因為這本書開始有了轉變,其實不用到產房的那一段,真人已經決定要接納夏子媽媽了,而這整個心境變化則使用奇幻世界的旅程來串連,所以也常有人說,夢裡感覺過了很久,但現實其實才幾分鐘而已。
最後面蒼鷺疑惑真人還保有奇幻世界的記憶,但最後又說反正你會漸漸遺忘,有點像我們會對某些夢境印象深刻,但大部分的夢都被我們忘記了,以我自己為例,我也曾在夢中看過那些美得不太現實的星空和風景、異國風格的建築物、某種奇特的民族活動,但後來也就剩下印象了,除非出現「既視感」(Déjà vu),要不然真的很難回想起忘記的夢,但真人、夏子媽媽和霧子真的沒有進去奇幻世界裡嗎?還是我們每個人其實都曾經進入過奇幻世界?只是被我們忘記了呢?
二刷後再次思考了這個面向,覺得也非常有趣,分享給大家~
🐦蒼鷺與少年應該叫屁孩與老賊?劇透角色原型解析|誰是屁孩?誰是老賊?The Boy and the He...〈那些電影教我的事〉真的講很好 推薦大家看,之後會陸陸續續補完一些文字評論,如果看到不錯的會貼上來分享,有一些新的想法也還會補感想上來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