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逍遙=班長
1 years ago @Edit 1 years ago
┌────┐
│事前警告│
└────┘
◎並非專業人士,只是長期接觸和實踐的經驗總結
◎每個人體質不同,詳細請請教專業人士或醫師
◎每個人個性不同,可以嘗試其他更適合自己的方法
◎和平理性勿戰,我只是個想要縮短亞健康階段的膽小鬼
┌──────────────┐
│健康管理小知識【身體組成篇】│
└──────────────┘
◎小學都學過的BMI
◎基礎代謝率(BMR)和總熱量消耗(TDEE)
◎體重的變動因素
◎身體的組成:骨骼、水、蛋白質、脂肪
◎體重與體型的關係:體脂率
◎建立觀察的習慣
◎嘗試落實以上知識(個人經驗僅供參考)
◎常見問題
┌────────┐│小學都學過的BMI │└────────┘說到體重相關的健康指標,最基本的就是身體質量指數(BMI),能夠如此普及是因為計算相當簡單,公式為:體重(公斤)/身高(公尺)的平方。
範例:小陳身高160公分,體重60公斤,BMI=60/1.6^2=23.4。
如果不想算,也有非常多計算器可以使用,例如:
身體質量指數(BMI)計算機 - 健康小幫手上述網站內的標準是衛福部標準,可以放心參考。以小陳而言,已經在健康體重的邊緣了,可能要稍微小心飲食,或是多做一點運動。
雖然這種計算方式有受到一些批評,例如肌肉和脂肪的密度不同,健美或運動選手身上肌肉占比較多,由於同樣體積下,肌肉比脂肪還重,可能導致這些選手其實很健康且體態優美,但BMI偏高。
(相反的例子則稱為泡芙人,即BMI偏低,但身體虛胖或不健康。)
但因為BMI公式簡單,且體脂或肌肉占比極端的人仍算少數,仍然是判斷自己體重是否在健康狀態的基本指標。
┌─────────────────┐│基礎代謝率(BMR)和總熱量消耗(TDEE) │└─────────────────┘可以先用以下試算器知道自己的BMR和TDEE:
基礎代謝率BMR計算機|TDEE計算|健康小幫手基礎代謝率指的是人一整天躺在床上什麼也不幹,身體為了維持生命跡象所必須消耗的熱量,以下簡稱BMR。
總熱量消耗是指人一整天的活動下來,身體會需要消耗的熱量,以下簡稱TDEE。
【BMR】
BMR的數值高低,會依據你的身高、體重、性別、年齡和身體組成(後面會談)等等因素有所不同,身高越高或體重越重,身上細胞也越多,細胞活動都需要能量,因此BMR也會比較高;女性通常身高和體重會比男性少,且賀爾蒙會影響身體組成,BMR也會較男性低;年齡越大通常肌肉流失會更多,改變身體組成,BMR也會比較低。
至於身體組成的因素,主要是來自於體內脂肪和蛋白質(肌肉)的占比,因為肌肉細胞的存活須要比脂肪細胞消耗更多熱量(雖然並不是多很多),因此有較多肌肉的人,BMR也會相對較高(當然,肌肉的好處不只這些)。
(以上說法皆建立於「其他條件相同下的比較」。拿年輕高個肌肉較多的女性和年長生病男性相比,說女生比男生BMR高,其先決條件並不符合以上的說明。)
也就是說,BMR越高,每天要吃的東西就越多,沒有攝入高於BMR的熱量,長期將會對身體造成相當程度的危害。
舞逍遙=班長
1 years ago @Edit 1 years ago
【TDEE】TDEE的數值高低,除了取決於BMR的高低外,還會受到每日活動量的影響,特別是工作型態(因為工作時數占了一整天很高的比重)。工作偏向靜態的人(例如辦公室、久坐),TDEE和BMR的差距會較小;相對的,如果是需要耗費體力的工作(搬運、走動),TDEE和BMR的差距就會比較大。
此外,每日除了日常生活外,是否有進行額外的運動也會造成影響。如果該日有進行運動,就會拉高TDEE。對於各種運動所產生的熱量消耗,可以衛福部的參考表:
運動消耗卡洛里
範例1(請看衛福部參考表灰底第一項運動):
小陳體重60公斤,用時速4公里的速度走路30分鐘,消耗的熱量為:
3.5(每1公斤體重從事1小時該運動可消耗熱量)x60(體重總共多少公斤)x0.5(運動了幾小時)=210大卡。
範例2(請看衛福部參考表灰底第五項運動):
如小雅體重55公斤,用時速8公里的速度慢跑1小時,消耗的熱量為:
8.2x55x1=451大卡。
因此,假設小雅的BMR是1300大卡,他的工作是辦公室行政,TDEE可估算為:1300x1.2=1560大卡。
如果他今天又去從事上述慢跑,那麼他今天的TDEE就上升為1560+451=2011大卡。
也就是說,只要小雅今天攝取的熱量也是2011大卡,那麼他就達到了「熱量平衡」。
【熱量平衡】的意思是,這個人攝取和消耗的熱量相等,他的體重將不會產生變化。
舞逍遙=班長
1 years ago @Edit 1 years ago
┌───────┐
│體重的變動因素│
└───────┘
由以上說法可知,影響一個人的體重變動,很大的因素在於「攝入」和「消耗」的差距。
一旦攝取的比消耗的多,身體便會累積多餘的能量,久而久之體重就會上升;反之則是消耗的比攝取的多,就會產生「熱量赤字」,持之以恆的話,體重就會漸漸下降。
(熱量平衡如上所述,就是維持體重的現況。)
舞逍遙=班長
1 years ago @Edit 1 years ago
如果要減少1公斤體重,需要消耗的熱量是7700大卡。
以上述的小雅作為範例,假設他每天都慢跑,讓TDEE是2011大卡,而他每天吃東西總共攝取1600大卡,那麼他的熱量赤字就是2011-1600=411大卡,只要能這樣維持19天,小雅就會減少1公斤。
因為1公斤=7700大卡/411大卡(每天的熱量赤字)=18.7天。
對於運動對身體的影響、前後暖身與放鬆等等運動經驗,會留到之後的運動篇再多談(如果還有人想知道的話)。
舞逍遙=班長
1 years ago @Edit 1 years ago
也有很多其他的因素會影響體重,只是影響力相對比較小。例如吃了大餐,食物的重量一定讓當下的體重上升;剛運動完全身水分散失,體重一定也會暫時減低;此外,因為身體也包含了骨骼,如果骨質疏鬆或是骨密度太低,體重也會相對較低;有時內分泌的改變(例如生理期)也會造成體重變化。
無論如何,正常的體重變化一定是漸進的,如果突然發生暴瘦或暴肥,務必要看醫生檢查。
我個人的方式是盡量穩定其他的變數(例如固定測量時間、測量時進食和飲水狀態、測量用機器等因素),並且不要太計較當下的數值,而是觀察整體趨勢,這樣即使有誤差,也是系統性偏誤(譬如:總是把你的體脂低估),不影響長期觀察自己的身體變化。
因為目標是和過去的自己比較。
【水分】
水分也是人體內重要組成(人體70%是水),有些是保存在肌肉、有些是在血液或其他循環系統內,如果突然喝很多水身體內水分占比也會大增,可能會影響身體組成的測驗結果(因為水分多寡會改變身體電阻)。
喝水對身體好處很多,有一說是多喝水可以加強代謝,可以消耗較多熱量,此一說法我不確定正確與否,但喝水有助於加強排泄順暢、去除身體廢物是確實的。
舞逍遙=班長
1 years ago @Edit 1 years ago
【蛋白質】
蛋白質的話,主要是身體肌肉的組成來源,也因此攝取好的蛋白質有助於增長或維持肌肉。肌肉對身體的好處有很多,除了提高BMR、讓體態更好等等常見優點,對於身體支撐(譬如穩定脊椎)、身體活動的能力都很有用。人類年齡大了就會開始肌肉流失,如果沒有運動習慣,很容易發生肌少症,導致站不起來、走路顛簸、容易摔倒等對老人而言很危險的問題,因此也建議鼓勵年長家人多多運動喔。
【脂肪】
脂肪細胞組成了身體上的脂肪(肥肉),一般認為攝取太多油脂會造成脂肪細胞過多,但其實攝取蛋白質、醣類或脂肪等各種能量來源,都不一定會以一對一的方式儲存與分解,例如:蛋白質只會變成肌肉、熱量赤字的缺口會優先消耗身體內的醣類,似乎都不是必然的狀況...
這方面牽涉到人體酵素等專業知識,我沒有那麼理解,但「減重不只考慮熱量、也注重營養素分配」是一定的,我會盡量把握「總攝取熱量少或等於TDEE、飲食組成多蛋白質、多礦物質與纖維、少脂肪」的原則。
【EXTRA:澱粉】澱粉類主要就是提供身體能量,所以在組成的部分就沒有多提。澱粉、蛋白脂、脂肪合稱「熱量營養素」,衛福部有撰寫基本介紹,可以參考:
熱量營養素查詢
舞逍遙=班長
1 years ago @Edit 1 years ago
對於水分、蛋白質、脂肪與澱粉等等每日的飲食攝取經驗,會留到之後的飲食篇再多談(如果還有人想知道的話)。
┌────────────┐
│體重與體型的關係:體脂率│
└────────────┘
在一開始計算BMI時,有提到可能會因為身體組成的不同(運動選手vs泡芙人)造成BMI計算上的偏差;後來在熱量消耗的部分,也有提到肌肉和脂肪的單位消耗熱量不同;最後在身體組成的部分有提到各種測量體內結構的機器,也提到身上的肥肉是由脂肪細胞組成。
由於肌肉和脂肪的密度不同,相同體積下,肌肉的重量會比脂肪重;換言之,相同的重量下,肌肉的體積會比脂肪小。
因此,有時會聽到「你比實際上的體重看起來還瘦」、或是身形健美有肌肉線條,但體重偏高(=BMI數值較高),是因為身體組成上,肌肉占比較多所導致;反之,明明體重正常(=BMI數值正常),但看起來有點虛胖或是不夠緊實、或是「你比實際上體重看起來還胖」,通常是因為身體組成上,脂肪占比較高所致。
在考量體重不變下,減少脂肪、增加肌肉、或是兩者同時進行,將有助改變身形的樣態。且脂肪過多時,還容易囤積在內臟表面,成為內臟脂肪,對健康影響也很大(例如高血壓、糖尿病、動脈硬化等)。
然而,體脂多寡雖然對外型造成影響,但如僅以外型來判斷體脂高低,會太過粗略;且體脂高低也和其他健康表現(如上述提到的病症)有關,因此掌握身上的體脂率,也是一個有效的健康指標,結合BMI兩者來看,就大致可以掌握當前體重或身體組成是否需要調整。體脂率的測量,可以用以上提到的Inbody或附體脂計的體重器來得知。
關於內臟脂肪和體脂率標準的說明:
認識體脂肪與內臟脂肪其中有提到,體脂肪中的皮下脂肪還是有其功能,主要是保持體溫、防止外力撞擊、緩衝等作用。
┌───────┐
│建立觀察的習慣│
└───────┘
整體而言,要適當管理自己的健康,建立觀察習慣是必要的。
記錄每日飲食內容,將可以計算出攝取的熱量,並且瞭解營養組成是否均衡。
記錄運動狀況(可以利用智慧手錶或心跳帶),就能計算出自己當日創造的熱量額度。
記錄體重,可以計算出BMR和TDEE,結合攝取熱量和運動帶來的熱量額度,確認自己是否有「熱量赤字」。
記錄體脂率,可以了解是否有體脂太高的情形,並且了解習慣攝取的營養組成是否有讓體脂率下降或上升(健康變好或惡化)。
因為這些記錄都存在誤差,因此長期規律的記錄,除了在計算飲食卡路里或是運動卡路里上會越來越精確,長期而言,也能透過趨勢來確認自己的體重變化。
範例:
決定每日運動後,小雅預期要在第19天減少1公斤,因此第1日體重變成56.1、第2日變成55.5,都可能只是誤差;而19天後,小雅只減少了0.8公斤,這可能是因為她在熱量計算上有誤(吃得比想像得多、跑得比想像得少),也可能只是當天的測量誤差(可能水喝多了)。
太多可能的因素影響導致無法確定問題癥結,小雅決定保持當前的方式再進行19天。
第2個19天後,小雅總共瘦了1.5公斤,和預期的2公斤有明顯差距,顯然測量誤差的可能性比較低,在熱量計算上有誤的可能性更高,小雅應該要重新確認自己是不是在熱量赤字的計算上有問題。
記錄的天數越多,小雅的計算就會越來越準確,體重計的誤差也會成為常數(每次都誤差=沒有誤差),不再造成太多影響。
舞逍遙=班長
1 years ago @Edit 1 years ago
┌─────────────────┐
│嘗試落實以上知識(個人經驗僅供參考)│
└─────────────────┘
自從健康檢查發現有脂肪肝、因此決定要開始進行體重管理後,我先去家裡附近的國民中心做了Inbody,獲得完整的身體數據,當作開始前的基準值。
當時穿的衣服還有測量時間(每月第一個星期日早上11點左右)日後再次測量時都會盡可能比照辦理。
得到身體數據後,發現當前的身體有以下問題:
1.體重過重(BMI超過24)。
2.體脂過高(超過30%)。
3.骨骼肌太少(忘記數據了)。
也就是所謂的C型人。
在這樣的狀況下,我對健康體重的設定目標為:
1.減少體重。
2.降低體脂。
3.保持現有的肌肉量,避免流失。
舞逍遙=班長
1 years ago @Edit 1 years ago
沒有把增加肌肉放入目標是因為:
1.每週能運動的時間有限,減脂運動與增肌運動無法完整安排。
2.以目前的年齡(30-40歲間)和骨骼肌數據,暫時沒有肌少症的危險,相較之下高體脂的問題要優先處理。
因此,在這樣的狀況下,先透過計算公式,得知我的BMR和TDEE(不含運動)。
BMR=1269大卡。
TDEE=BMRx1.2=1523大卡。
(我的上班型態是久坐,我本身也騎車通勤、不怎麼站立與走路。)
在這樣的狀況下,如果我完全不做任何運動,我每天的飲食攝取量必須高於1269大卡(BMR),這樣我才不會營養不良;但我的熱量攝取又必須低於1523大卡(TDEE),這樣我才有熱量赤字,能夠降低體重。
接著,就要來檢視飲食攝取。我是自炊類型(其實是媽炊、專吃家裡的寶),因此我開始會記錄每天吃的食物,計算各種食物的熱量,記錄方式是:
1.準備一個電子秤。
2.把每一種要吃的食物放進碗裡,計算其重量與相對應的熱量。
3.記錄到熱量app裡(我是使用MyFitnessPal)。
在一開始進行飲食控制時,一大難題在於「主廚的想法」,家中飯菜是由媽媽準備,必須考慮他的烹飪習慣以及成就感,常見的「你怎麼吃那麼少會沒有力氣!」的心態,以及家中其他成員的口味等等。中間經歷很長的溝通和磨合(雖然本次是以最近三個月舉例,但飲食控制從很多年前就開始了),後來也是因為父母年歲漸長,多少比較有理由說服他們一起吃得清淡些。
我家最後的烹飪原則大概是:
1.青菜盡量使用水煮,覺得沒味道的人可自己沾芝麻醬,如媽媽覺得某些菜不適合水煮,可以改用不沾鍋加少一點油來炒(他以前用黑鐵鍋)。
2.雞蛋盡量水煮或蒸蛋湯,也可用滷的,如要煎蛋也使用不沾鍋。
3.湯底盡量不要用肉骨熬,如果要熬湯,先冷藏一天把浮油都先撈除。
4.盡量多吃雞肉,豬肉和牛肉則選擇油花較少的部位(魚也不錯,只是我不擅長吃魚,會刺到自己)。
5.當我發現而拒絕媽媽過量的愛心時(例如他煮麵時說好只加一把,他會偷偷煮一把半),不可以生氣。
舞逍遙=班長
1 years ago @Edit 1 years ago
除了和家人的溝通外,自己的意志力也是很重要。我媽媽算是滿會做飯的,每次他炸咖哩餃或是蔬菜天婦羅時,我也是沒有抵抗力就一直吃...
我有時也會以「何不挑戰看看低熱量又好吃的料理方式」鼓勵我媽重新發展同時適合他和我的新食譜。
舉實際範例,昨天的晚餐是:
1.無調味桂格大燕麥片隨手包1包:每包140大卡,參考包裝標示。
(因為需要麥片纖維協助腸胃蠕動,所以在澱粉攝取捨棄白飯、改吃麥片,並且選擇無調味版本減少無意義的熱量攝取。)
2.水煮大陸妹拌一匙(10ml)橄欖油:粗估吃了30大卡。
青菜本身熱量極低,姑且不採計;橄欖油熱量1g約9卡,1ml大約就是1g,整盤油脂熱量90大卡,四個家人分著吃。
(需要青菜纖維協助腸胃蠕動,並且適度攝取好的油脂。)
3.Costco的美式辣雞翅:每支雞翅約75大卡,吃了3支,共225大卡。
雞翅一隻去骨大概30g(吃之前量全翅重、吃完量骨頭重,得到肉的淨重),根據食藥署資料庫,雞翅肉每100g226大卡,因此一隻雞翅大概70卡。
雞翅上面的醬料製作方式不明、熱量不明,因此以甜辣醬作為代替品,並以每支翅沾到3g粗估,熱量約為116大卡(每百克)x0.03=4大卡。
(還是要吃肉,如果有其他更好的肉類就會選其他,但當天媽媽比較沒空自煮肉品、直接買好市多,也尊重她的選擇(畢竟不是我在做菜),我就稍微把醬料刮掉,雞皮雖然都是油脂,但太愛吃了無法割捨...。)
4.紫菜豆腐湯:53大卡。
湯品沒有加肉熬煮,白水湯無熱量;紫菜無熱量;豆腐是大漢嫩豆腐,吃了100g。
(吃豆腐攝取蛋白質。湯加肉骨熬會好喝但就喝油,所以拜託媽媽不要把骨頭丟進去。)
5.白肉火龍果:吃了半顆約150g,每百克熱量為51大卡,共計攝取77大卡。
(為了協助腸胃蠕動,選擇了可以改善便秘的水果。)
於是整頓晚餐的總計熱量是140+30+225+53+77=525大卡。
這就是我的晚餐內容,我會用相同方法記錄早餐和午餐,一般而言,我的早餐大約300大卡,午餐大約500大卡。
每天都會稍有不同,但每天都會計算,所以數字還是會有所浮動,不過我會盡量穩定每天吃的東西。一開始秤重計算和不停查表很累,但久了就會越來越簡單,因為食物會重複,很多常吃的東西會自然記住,不必再查。
透過計算,可以得知我的全日熱量攝取大概是300+500+525=1325大卡,剛剛好卡在BMR上,事實上我可能也有一些吃過但忘記的小東西(剛剛想到我每晚會喝1匙蜂蜜,或偶而會吃一把腰果補充油脂、也可能上班時同事塞一塊友情的餅乾(我不會拒絕),這些就是生活中的小熱量),大概可以安心我有認真吃到不會病態瘦的界線。
但如果我完全不運動,每天的熱量赤字就是1523大卡(TDEE)-1325大卡(實際攝取)=198大卡,需要將近39天才能減少1公斤,而且這39天嚴禁任何破壞飲食規則的用餐,和朋友出去吃飯或多吃一次下午茶都會讓熱量赤字大幅降低。
對照參考:1個蜜糖波堤熱量大概215大卡,一杯中杯熱拿鐵132大卡。
因此我要來安排運動。我原本的運動狀況是:
1.週二晚上慢跑(時速7.5公里,大約30分鐘)。
2.週五晚上打羽球(大約40分鐘)。
這樣子的話,星期二可以增加熱量赤字約170大卡(因為跑太慢,以慢跑+散步當作運動項目估算),星期五可以增加熱量赤字約170大卡。
舞逍遙=班長
1 years ago @Edit 1 years ago
這樣感覺不太夠,因此我追加了新的運動規劃:
1.每週四晚上壁球練習(大約40分鐘)。
2.每週六早上跑步(時速8公里,30分鐘)、壁球練習(大約40分)、壁球比賽(跑動較多,大約20分)。
於是週四又增加了約300大卡(因為是初學者,跑動甚少,以每40分450大卡往下估)、週六跑步增加225大卡、壁球練習300大卡、壁球比賽225大卡。
在這樣的狀況下,我每周運動4天,還有3天(週一、三、六)可以自由運用,一三能夠處理自己的雜事,週六還有一個完整的日子能跟朋友出去玩或做一些完整的安排,我還是算滿意的,覺得不至於到生活完全被運動佔據(為此星期日會比較辛苦,跑步完要接著去打球)。
於是,一整週我的運動量,可以讓我增加170+170+300+225+300+225=1390大卡的熱量赤字;每天透過飲食控制得到的熱量赤字為198x7=1386大卡。
我整週所獲得的熱量赤字為1390(運動)+1386(飲食)=2276大卡。
因為每天的飲食都有可能浮動,每天的運動量也不同,要是每天都結算熱量赤字,對我來講比較辛苦,所以我退而求其次,只要整週的熱量赤字有產生缺口就好了。
在這樣的狀況下,3.3週會減少1公斤(計算:7700/2276=3.3)。
舞逍遙=班長
1 years ago @Edit 1 years ago
根據我每天在家量體重的結果,平均而言,我在3個月(=12週)減少了3公斤。如果按照記錄,我每3.3週減少1公斤,那12週應該要減少3.6公斤才對,顯然我高估我的熱量赤字,我可能有偷吃點心、或者是我偶爾會偷懶不運動(生理期),以及我偶爾也會和朋友出去吃飯因此熱量超標,還有小原因如:隨著體重降低,每次運動可以消耗的熱量也會變少(這也是為何體重高者減重效率較高的原因)
這樣的結果誤差,整體來說還可以接受。也還在健康減重的範圍內。
一般而言,每週減重量不要超過0.5-1公斤,且考慮到占比問題,體重越輕的人每週建議減重量會越低,詳細請見衛福部說明:
理想減重速度?
此外,根據體脂率的測量,這三個月的體脂率減少了2.9%。
計算上,我採用:「起始體重x起始體脂率-三個月後體重x三個月後體脂率」的公式,可以得到「三個月來減少的脂肪重量」,是2.9公斤。
也就是說,可以得到以下資訊:「執行以上飲食控制及運動方案,三個月內體重減少了3公斤,其中2.9公斤是脂肪」。
這表示我並沒有因為錯誤地執行方案,導致脂肪仍然存在於體內、減少的體重其實都是流失的肌肉(因為在飲食攝取上我有注意一些小地方,詳見(不知有沒有的)飲食篇)。
因此,繼續保持現在的生活方式,我近期都會以每月減少約1公斤的方式改變體重,直到我的體重顯著發生改變,使運動效率低到必須改變運動強度為止(如何改變運動強度或是規畫適合自己的運動,詳見(不知有沒有的)運動篇)。
Q:聽說靠改變進餐時間(例如「168斷食」)就可以減輕體重?
A:採用168斷食,是指在8小時內完成全日的熱量攝取,剩下16小時不攝取任何熱量。
需要注意的是,在此狀況下,仍然必須遵守熱量赤字的原則,如果進食期間暴食超過TDEE,這種斷食法對減輕體重將沒有幫助。
此外,因為必須在8小時內吃進一日所有需要的熱量,吃不吃得下也是問題,要是因此吃太少(低於BMR),對身體同樣會造成損害。
168斷食的基本原理可能是:集中飲食時可以控制身體內血糖的變化,且當體內的葡萄糖(攝取進入的食物)都消耗完時,身體為了所需熱量就會開始消耗儲存起來的脂肪,因此達到減脂的效果(除此之外,間歇斷食也有其他的好處)。
因為我對體內轉換營養的知識還比較不足,168相關知識相對比較不理解,請還是參考專業人士的說明。
但可以確定的是,先養成計算熱量赤字的習慣還是比較有用的,除了相對比較簡單外,168斷食也是建立在熱量赤字的基礎上。
此外,我個人認為168斷食有用的理由,也包括因為強制禁止進食,會讓人減少不知不覺隨手抓來吃的小熱量(如果常常在抓小零食來吃的人,斷食應該會有明顯的效果)。
舞逍遙=班長
1 years ago @Edit 1 years ago
Q:聽說改變攝取的食物內容(例如「生酮飲食」)可以減輕體重?
A:生酮飲食是指盡可能壓低澱粉攝取,以蛋白質和脂肪作為飲食的主要來源。
首先要說的是,生酮飲食和168斷食一樣,是建立在熱量赤字的基礎上。如果大量攝取熱量以至於超過每日所需,還是會失去減重的成效。
生酮飲食的原理有點類似168(只是一個是靠時間、一個是靠熱量營養素攝取),都是讓身體將葡萄糖消耗完以後,開始將脂肪代謝成酮體,進而減少體內脂肪。
(補充,人體內葡萄糖的主要來源是碳水化合物。)
然而,由於生酮飲食的營養組成非常極端,一個不小心可能會熱量超標,也有可能因為沒有挑選脂肪來源,攝取過多反式脂肪;而且生酮飲食對身體條件的限制非常多(例如有糖尿病之類的血糖類問題,可能不一定適合,嚴重說不定會導致酮酸中毒),保守而言,生酮飲食最好在醫生的協助下進行。
因為我對體內轉換營養的知識還比較不足,生酮飲食相關知識相對比較不理解,請還是參考專業人士的說明。
Q:為什麼體重降低了,腰上還是有一圈肉?
A:人類能夠靠訓練增加特定區塊的肌肉(肌肥大),但無法依靠意志力決定哪裡先減少脂肪。體重降低時,哪個區塊的脂肪會減少,是由基因來決定的。
許多「局部式瘦身」的運動主要是鍛鍊該區域的肌肉,並搭配適度減脂效果,當脂肪漸漸減少、使肌肉凸顯時,被局部訓練過的部分就會產生「線條」;反之,如果脂肪還是太多,無論如何局部訓練肌肉,都會被脂肪掩蓋,沒有效果。
Q:體重重都是因為有宿便?
A:「宿便」一般被認為是長期卡在腸道上的糞便,堆積在體內增加多餘的重量。
然而人體除非特意為之,一定都會有尚未排出的糞便,很難測量所謂「沒有糞便的淨重」;此外,人體內腸道空間有限,即使腹痛如絞後將糞便全部排出,估計也就1公斤(這還可能包含大量腹瀉的水分),不會對體重造成太大影響。
此外,如果長期有糞便卡塞的感覺,很有可能是便秘問題,可以先尋求腸道通順的方法,追求消化系統的健康之後,再來看看是否有所謂的宿便。
市面上也有很多主張清除宿便的纖體保健食品,應注意觀察成分,避免吃入含有瀉藥的食品,短期而言有「排出宿便」的滿足感,但長期攝取瀉藥將會導致腸道蠕動的功能弱化,反而有害消化系統。
Q:既然有熱量赤字就會瘦,可以吃相同熱量的垃圾食物嗎?
A:除了熱量赤字外,營養均衡對身體還有很多其他的好處,垃圾食物常常是高精緻糖、高反式脂肪、高加工(因此纖維較少)的食品,只依賴這類食物達成熱量赤字,會造成身體的危害。
Q:聽說吃飯時慢慢吃會瘦?
A:慢慢吃會瘦的原理,主要是來自於腦神經的訊號傳導,當吃得比較慢時,飽足的信號從腸胃神經傳達到大腦,因此開始分泌胰島素,降低血糖,並且傳達「吃飽了」的訊號,讓飢餓感與進食停止。
如果一開始就限定食物量,吃快吃慢的影響會稍微小一些;但慢慢吃還有其他好處,例如讓食物與唾液酵素充分融合、加強消化。
除此之外,也有一說認為消化時細胞的工作也需要能量,因此延長消化時間,將會使細胞的工作時間拉長,消耗更多能量(稱為「消化時所消耗的熱量」)。不過這個應該是占比很小一部分(大約人體總消耗熱量10%),建議不要期待靠這個增加每日熱量消耗額度。
┌──┐
│結語│
└──┘
大概是這樣!目前的體脂率仍然處於一個超標的狀態,但狀況有改善,為了明年的健康檢查,就先繼續努力一下......!
還有人會想看健康管理小知識的飲食篇和運動篇嗎?@_@
另如果有什麼好奇的我也可以回答或是幫查~(是業餘的,也有可能不知道,sorry XDb)
最後,以及如果你覺得以上知識值得付費,可以用噗幣告訴我,也讓我明白我所整理的資訊是否具有價值^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