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kent
1 years ago @Edit 1 years ago
關於 啟示的年代
https://images.plurk.com/1aQHVcVHj0BjbLnakdNO9V.jpg
從大學梁的普心說這本有在翻譯中,到2021終於出版過了好幾年,然後我努力讓自己在某博可以拿到這本書過後的一年,終於放到桌邊跟床頭(?),然後又是很多個月,才終於有了一點閱讀進度的可能性(茶
坦白說太厚真的有點影響,內文雖然都是抽象論述和跨領域學科、時代思潮間交互發展歷程的資訊,但讀著好懂也很順,只可惜我現在就是閱讀障礙太嚴重(o
latest #12
Sukent
1 years ago
Part 1 Ch.1-3
話說克林姆將醫學的啟發轉為自己創作系統的基礎元素,這我原本並不知道關聯和象徵意義,這裡詳細講了脈絡和當時各領域交流狀況。不過如果技術是完全不一樣的狀態,是不是「看到」的生理結構機能表現的方式不同有可能就會讓克林姆用了完全不同的圖像呢。科學在巨觀和微觀差異是真的頗大啊。
Sukent
1 years ago
剛好看到這張Character Design Challenge! #MineralAvatar 作品 (作者 Afiq Asyraf Ariff)
https://images.plurk.com/55ZvFJfWN4NRmiTrR50Mt1.png
Sukent
1 years ago
"The Chalcopyrite that bathes in acid to transform into "peacock Ore" and mislead the mineral prospectors. Also known as the Fool's Gold."
作品概念有:黃銅礦、斑銅礦
我記得愚人金是黃鐵礦?但只是泛指會被誤認為金(Au)的礦物好像還可以理解。
"...Yes, this is highly influenced by Gustav Klimt."
作者也表示他受到克林姆的影響,但我不清楚只是形和勢的部分,或者他也像克林姆一樣賦予這些幾何概念象徵意義。
立即下載
Sukent
1 years ago
我猜測是沒有,或是作者自己系統邏輯沒設定清楚,可以看到圖形元素很多但混合在一起,但不清楚彼此關聯性,功能也不相同,看起來披風和背景概念不同,背景的圖形為了成為一體而融合,服裝的圖形與其配色都是為了突出、自成一體的裝飾。而人物頂上三角是個獨一的指標,背景菱形也是裝飾成分居多。黃色的邊線,一下子描繪輪廓、一下子又做為裝飾,用得有點奇妙。總之,人物和背景間整體構成也會給人一種「因無法處理所以把背景讓開的感覺」。
色彩應用顯然表現了礦物色彩光澤變化,但受到幾何圖形安排影響,讓人無法專注在作者對金屬化學變化的捕捉。不過我還是很喜歡作品呈現出金色的材質的霧面、啞光還有高反光與光芒的感覺。
1.色彩利用和群體式碎形的組合不太成功 2.圖形可能沒有符號功能流於無意義的裝飾性 3.單純視覺上被克林姆影響的作品XD
Sukent
1 years ago
作畫縮時Facebook感覺應該有些訊息可以推理出來,但我真的太麻瓜了,很多地方不懂,就放著吧。
Sukent
1 years ago
Part 1 Ch.4
介紹了腦心的科學發展起源與探索歷程。
-顱相學原來是這樣來的,大膽又有趣雖然完全不正確、是「沒有依據的幻想」,單好歹大方向沒錯。
-接著開始談佛洛伊德前期。恩蠻喜歡這句的「…精神分析中存在有過度解釋的危險,從實際觀察往意識形態與浪漫主義傾斜……」(Friz Wittels)很自知之明中肯。
-這張的譯註幫忙總結了腦區功能和分區問題的理論,大致上我還是理解為現在對腦區黑盒子程度還是蠻高的。
-想到陳玉勳的《海馬洗頭》,雖然核心到成品效果很好、是有趣的黑色幽默,不過海馬迴給我感覺還是比較像誤用......與其說透過海馬迴機能對記憶進行剪裁,不如說洗頭強化潛意識的自我保護機制。
Sukent
1 years ago
Part 1 Ch.5
來到了開始長歪的佛洛伊德,因為1895年他對歇斯底里所結的誘惑理論,布洛爾(內科醫師Josef Breuer)也和他決裂,他本人也知道但認為自身獨特的原因正是他將性的影響力抬到特定且作為必然的高度上。我笑死,感覺就像出奇制勝的玩家。
儘管如此,佛洛伊德也不是真瘋,1895年未出版的論文(Psychology for Neurologists)他嘗試建立一套心智科學=有穩定生物學基礎的心理學,從神經元到精神狀態。可以說這個很有野心但為時過早,而且他很快又放棄了,不過他也是很艱難的跟生物模式暫時分手(怎麼像是聞到某種fboy氣息)作者也覺得在當時情況與心理學脈絡中當時佛洛伊德的決策是理性且有對學術發展有幫助的。
Sukent
1 years ago
-----------------------------------------------------
話說譯者(黃榮村,也是心理學者)表現在譯注(不論是隨頁還是章節注)和原作的互動蠻有趣的。多少也間接讓讀者能感受到原作者和譯者各自一些潛在態度
突然覺得,普心課本可能真的有寫好跟寫爛的差別耶,乾還是我以前真的太廢,在想這本書跟普心課本或心理系教授講課的敘事手法跟策略到底有什麼不同,讓我以前這麼痛苦,而且是覺得有趣但還是無法吸收成有用/可用狀態的資訊。
Sukent
1 years ago
-----------------------------------------------------------
Part 1 Ch.6
在想不管歪不歪或是歪多少(?),佛洛伊德「不完美」的點終究因為他也是人吧。像是移情問題跟個人生命的重大事件(作者是直接說那就是創傷啦)。某種程度上,人研究人跟神(或任何維度、層次高於人類的智慧體)研究人,怎麼想信效度都不一樣XD
這一章來到佛洛依德開始的新課題,和他父親1896年過世有莫大關係,like他過度詮釋自己、咀嚼壞了。這裡提到一個有趣的點,佛洛伊德最有名的作品《夢的解析》在1899年的底就已完成,但出版時間壓在1900年,這種信念感蠻謎樣的,跟某出版人看似知性但超爆迷信一樣(?)微妙。
Sukent
1 years ago
不過他配偶瑪莎醫療事件真心讓人覺得佛洛伊德還是蠻瘋的...當然時代框架下能要求的也不多啦(?)。哲學家給的智慧,好像也蠻容易弄巧成拙的。
讀到p.105差不多可以理解為什麼普遍教育(?)要放他結構理論了(就自我本我超我),覺得距離美就是這樣來的,就像是說「佛洛伊德有趣且重要,但我們點到為止,其他後續自負」穩重妥當的決策彷彿完美政治(?)。
就在他的精神分析之路越走越遠之際,最初的生物學誓言(?)還烙印在他身上,只是轉化或是腐敗成為一種執念,最終要的是科學心理學沒其他的可能。
另外好笑的是,在做學問這件事情上,佛洛伊德算是努力且有天賦吧,但作者形容到:「他雖有深刻的直覺,但對女性性慾卻呈現驚人的無知」好像不意外耶XDD
Sukent
1 years ago
(P.109)戰爭壓力某種程度也是人類歷史或思想的巨大推手,為他驅力理論加入攻擊性,帶來修正版二元的生、死之本能。
這邊有個行文微妙的點,不知道是不是翻譯問題還是原本的銜接,前段結束在1974年精神分析學家總結到佛洛依德對女性全面性的誤解,但接下來馬上接到「令人驚訝的是,佛洛伊德在1920年前未將攻擊性當作一個分立的本能驅力」前後段沒有明確關聯性,也不知道「令人驚訝」是從哪來的驚訝,還有一股翻譯腔既視感。總感覺應該是要分開的兩大段啦,但前段就真的很短小(茶
Sukent
1 years ago
存一下有關藝術的故事的書評
書評:E. H. Gombrich, The History of Art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