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sein」在現代德文的一般使用中的意思是「生活」、「存在」和「生存」。但是,在哲學著作中,這個詞往往具有更多或更深的含義。在海德格爾這裡,它不是泛指一般的「生存」,而是特指人這樣的存在者及他的生存方式。
將它看作由「Da」和「sein」這樣兩部分組成的有著內在結構和豐富的存在論含義的新詞。如同英文中的「be」,「sein」是作為動詞或系詞的「存在」、「是」和「有」的原型。至於「Da」,它的通常意義是:「那裡」、「這裡」、「那時」、「這時」、「那就……」、「因為」,等等。
冬青
1 years ago @Edit 1 years ago
在《存在與時間》的序言中,海德格爾寫道:「這個 Dasein 不僅僅是與其他存在者(Seiende)並列的一個存在者。它的存在者身分上的特異之處在於:它在它的存在(sein)中所牽掛和關聯的就是這個存在本身。」從這段話可知,Dasein 是一存在者。但是,作為「人」這種特殊的存在者,它與存在有著一種獨特的關係;即,它在它的存在之中所關聯的就是這個存在本身。
冬青
1 years ago @Edit 1 years ago
「這個 Dasein 的存在的構成中就包含著這樣一個事實,即 Dasein 在它的存在中理解自己。適合於這個存在者的情況是:它憑藉和通過它的存在而被揭示(erschlossen)給它自身。對於存在的理解本身決定著 Dasein 的存在。Dasein 的存在者身分的特異之處就在於它存在論地存在著。」從這些話中可看出,Dasein 與存在有著一種「循環」的關係。
冬青
1 years ago @Edit 1 years ago
「Dasein 在它存在中與這個存在具有存在的關係。」但這絕非一般的單維的循環,而是一種可稱之為「相互纏結」的奇特的、存在論解釋學意義上的「循環」。存在(Sein)對於 Dasein 既不是一個外在的,亦不是一個被它包含的內在的東西,而是使 Dasein 成為自身(「在它的在中」)的那樣一種自身的成為(「與這個存在具有存在的關係」)。
由於這種相互構成不是一般的雙向關係,而是存在論的或純發生的,這種相互纏結必是相互充分穿透的、全息的和具有悟性的。「對於存在的理解本身決定著 Dasein 的存在」(或:「對於存在的理解本身就是 Dasein 的存在的決定」)。
「這個存在者[即 Dasein]的『本性』就在於它的『去存在』(Zu-sein,去在)。……這個存在者在它的存在中所牽涉到的存在總是我的。」[註 4]這兩句話必須合起來看,不然的話,海德格爾的 Dasein 學說就會或被理解為「存在主義」,或被判定為「唯我主義」。說 Dasein的本性就在於它的「去存在」,意味著 Dasein 沒有一個可被普遍概念規定的本性。它的「Da」只應被理解為「去……」、「使成為……」、「使……被當場構成」、「讓……原發地顯現」。
但是第二句話表明這個絕非概念可把捉的「去……」,並非是無著落或無去處的。它去存在的那個存在總是我的存在。反過來再說一遍也是完全必要的,即 Dasein 的「我的存在」也就是它的去存在。這就是說:「Dasein 總是它的可能性。」當然,這個可能性既非邏輯的可能,亦不是目的論意義上的可能,而是與存在相互纏結和作成的可能。
「Dasein 之存在意味著:作為與(世界內遭遇著的存在者)共在的、先於自身的已經在(此世界)之中。這樣的存在滿足了『牽掛』[Sorge]這個純粹存在論和生存論的詞的含義。」
冬青
1 years ago @Edit 1 years ago
這個相互纏結的結構更直接地被表達於「時間」中。當然,這時間不是指物理時間,而是解釋學─現象學意義上的時間,是「牽掛」的存在論意義。海德格爾這樣講:「我們稱這樣一個作為已在著和正在著的將來的統一現象為時間性。」在這裡,日常的和物理學的時間概念,即視時間為現象的勻質的流逝形式的看法被否定了。過去、現在與未來有著一種根本的相互纏結、疊加和牽掛的境域關係。海德格爾稱之為時間的「出(神)態」(Ekstase)或「跨度」。
「Ekstase」在希臘文中的意思是「站出去」、「移開」、「挪走」等。海德格爾就用這個意思以表明 Dasein 的「去存在」(Zu-sein)的那層含義。但是,海德格爾賦予了它境域的意味。這個「站出去」並非是站到與自身不相干的外邊,而是在站出的同時就站入了作為存在論發生域的自身之中。其實,在由「Ekstase」衍生而來的「出神」和「心醉神迷」等等意思中,也包含了這種「出乎其外地入乎其中」之意。
第一,「Da」不僅是「這裡」(此),也不僅是「那裡」(彼),而是由於兩者相互纏結而構成的一個根本性的境域──「存在的空間」。Dasein 所具有的那些消泯疏遠、採取方向和牽扯鉤掛的特點無不出自這個它切身具有的處所本性。只因為 Dasein 從根本上就具有這個存在的空間,它才一定要通過「在那裡[世界]」而理解「在這裡[我]」。第二,這個 Dasein本然具有的存在空間乃是一種「解蔽」或「打開遮蓋」的狀態。這裡仍然存在著相互纏結的結構。「解蔽」意味著「解」(打開)與「蔽」(遮蓋)的相互需求和糾纏。因此,第三,Dasein 這個存在者就是它的「Da」,即由它與世界的相互纏結而構成的那個根本性的[時機化]境域。
冬青
1 years ago @Edit 1 years ago
看完了
看不懂
前面已經提到,「Da」在德文中是個很活潑、很「滑溜」的詞,有「那裡」、「這裡」,「於是」、「那麼」、「但是」,「那個」、「這個」,「因為」、「當……時」、「雖然」等意。具體取何意思要依上下文而定。而且,這個詞還常與別的詞一起組成複合詞,比如「dadurch」、「dafuer」、「damit」等等。
冬青
1 years ago @Edit 1 years ago
至於另外的選擇,比如「定在(有)」和「限有」等,也都不盡合適。「定在」如果作為「確定的存在」,就與海德格爾的「Dasein」所包含的「去在」(Zu-sein)這個意思直接衝突。前面的討論已表明,在海德格爾的思想中,人並沒有一種可被概念規定的本質。「限有」(或類似意義上的「定有」)從意思上倒與「Dasein」無何衝突,因為 Dasein 對於海德格爾來講從根子上就是有限的。但是,「限」或「定」在中文裡的意思太死板,毫無活轉發生的味道,亦無「域」的含義,所以不合用。
考慮到上節討論的「Da」在海德格爾「Dasein」中的種種含義,我認為對它的翻譯必須滿足幾個條件。也就是說,它的譯名必須具有(一)相互纏結;(二)純發生或生成;(三)有限;(四)域或存在空間;(五)原初的時間這樣五個基本意思。如果可能,最好也有「開啟」之義。縱觀中國思想史上出現過的文字,環顧我們日常生活的用語,我認為「緣」是一個比較合適的字。這就是說,「Dasein」這個詞可譯作「緣在」。
冬青
1 years ago @Edit 1 years ago
我也不懂,但被他說服了緣在是一個較好的翻譯
腦子轉不動了,剩下晚點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