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末看了綠光的《清明時節》,跟新古典室內樂團的《笠山之歌》,喜歡《笠山之歌》!!!接下來應該是高雄場了~
原來如此
我覺得《清明時節》還好,就是綠光+吳念真,OK!買單!這幾年忘記看什麼戲,覺得大製作好像凝滯感很重,知道有些戲可能是要表達一些過去的情懷,但放在現代看就很⋯⋯五味雜陳。
比如《清明》,手冊上一句話是「一段從外遇展開,叩問生命的故事」。我不覺得不能演外遇的故事,但是把輝昌跟梨花的愛形容的很純真,跟妻子的生活就坑坑疤疤,那當初為什麼會結婚?最近看《凡尼亞舅舅》,伊蓮娜為何跟(劇本中展現的非常)無趣的教授結婚?伊蓮娜說了,那時候她很年輕,著迷於名氣(而非財富)。輝昌覺得跟梨花可以談論更多,那跟妻子的愛是如何源起?
發狂的妻子為什麼發狂?不能有除了維護家庭之外的原因嗎?社會告訴她,年紀大了要嫁人,時候到了要生孩子,所以她發瘋,不是嗎?雖然後來梨花也因為當小三這件事,只好離職在家,但故事感覺很不打算要批判過去社會對於女性的壓迫,只是用一種很柔情的手法描述。
裡面有一句話是說愛情像爐火,我覺得輝昌像舊式的蒸汽火車,秀卿還是梨花都是他的燃料,他早年燃燒秀卿,有一個女人為他打理生活,因此他可以好好把重心放在工作上,甚而花時間去聽刻盤、進而認識梨花,去享受他的風花雪月,晚期燃燒梨花,談一個柏拉圖的戀愛,沈浸自己還年輕、充滿活力的時光。
婚姻的本質感覺起來還是經濟,老師稱讚很會讀書又想早點賺錢的輝昌去銀行工作了,秀卿可以在家當全職妻子,還有古典樂聚會,想來是過得不錯,他要離婚就一句話,好像只是感情的糾葛罷了。但失去經濟來源的秀卿該怎麼辦?還在讀小學的友信歸誰?輝昌有打算一邊去談年輕的戀愛,一邊撫養年幼的兒子嗎?還是輝昌可以淨身出戶,把家屋和薪資都全權給秀卿母子?這些都不提,只描述純淨的感情,倒也無所謂,結果最後又提了一嘴保險?!
《笠山之歌》我倒是滿喜歡。
不過我是那種看音樂劇,心裡會一直想說「什麼時候才要唱啊」的人!這部戲裡面幾乎沒有台詞,就是瘋狂唱歌,用演員一些比較淺的動作啦走位啦表示一下,演完鍾理和的一生,所以我很喜歡。但對想看「戲劇」的人,可能就比較不深刻、無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