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Sign Up For Free
English
中文 (繁體)
中文 (香港)
中文 (简体)
日本語
Filipino
Bahasa Indonesia
Bahasa Melayu
Pусский
Português (Brasil)
Magyar
Français
Español
Deutsch
Čeština
العربية
Català
Dansk
Ελληνικά
فارسی
Suomi
Gaeilge
Hindi
עברית
Hrvatski
Italiano
Norsk bokmål
Nederlands
한국어
Polski
Română
Slovenský
Svenska
Türkçe
українська
беларуская
ไทย
Standard view
一左串串字
1 years ago
#讀嘛讀嘛
作者 | 埃里希‧佛洛姆
出版社 | 木馬文化
《逃避自由》譯者 | 劉宗為
《自我的追尋》譯者 | 林宏濤
之前在
《無法送達的遺書》心得文
提到在書店發現了《逃避自由》,最近在繞路讀了一堆其他書之後終於讀完這本書和姊妹作《自我的追尋》。佛洛姆對照個人心理和社會發展的思考路徑滿有意思。他對威權性格的解析確實可以讓人去對照當前的一些政治人物。明明是1941年寫的書,很多段落放到現代來看還是頗有既視感,大概極權獨裁者及其追隨者的心理不分年代在很多方面都相似。
一左串串字
1 years ago
「希特勒對自身施虐傾向的最後一項合理化辯護,是將他對權力的渴望解釋為為了防範別人的攻擊,這項說詞在他的著作中有多重意義的表達。根據希特勒的說法,他與德國百姓永遠是無辜的,而敵人才是具有施虐性格的殘暴者。這種政治宣傳手法中有不少是經過深思熟慮後製造出來的謊言。然而,其中某些部分的內容的確具有偏執狂患者控訴時所特有的情緒『真誠』性。這類控訴的功能,在於防止他人發現控訴者自身所具有的施虐性格與破壞意圖。它的表現模式為:你才是那個具有施虐性格傾向的人,因此我是無辜的。在希特勒身上,這種防衛機制達到了極端的非理性程度,因為他對敵人所做出的控訴,正是他所坦率承認自己的行動目的。」
例如以上這段把希特勒的部分挖空換成其他獨裁者也適用。
一左串串字
1 years ago
至於《自我的追尋》則是延續《逃避自由》對於自由的討論,進一步探討自我的完整性與追尋,其中花了不少篇幅分析快樂和幸福。
「在所有活動的領域裡,匱乏和富足的差別都決定了快樂經驗的性質。每個人都有滿足,非理性的快樂以及愉悅的經驗,差別在於這些快樂在生活裡各自的比重。滿足和非理性的快樂不需在情感方面付出,只要有能力創造解除緊張的條件就行了,而愉悅則是一種成就,它預設了內心的努力,也就是創造性活動的付出。」
一左串串字
1 years ago
小時候最苦手的作文題目就是「快樂的泉源」,不知道為什麼小時候國文老師和考試題目出好幾次,每次都寫不好。看到書裡的討論我釋懷了——這是從柏拉圖到現代人都花不少時間去思考的大題目,後來出現的人可能還會針對前人論述提出修正或反駁。這麼看來,一個沒什麼人生經驗還不覺得活著有什麼好快樂的少女,無法用一張稿紙寫出老師認可的小確幸,或寫出足以說服自己和大人的人生哲理,是很正常的事。
立即下載
delete
reply
edit
cancel
cancel